在“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的关城出口,有一位威武的古代“大将”,为往来游客签发通行证件“关照”。这位“嘉峪关关长”叫李森,他听到游客报出家乡名称,立刻就能说出古代地名,签发的“关照”字体苍劲有力,用语诙谐幽默,一不小心成了网红。近日,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李森说,他从事旅游业已经有20多年,不仅扮演“关长”发“关照”,身上的盔甲也是自己亲手制作。他还结合嘉峪关的特点,创作出多个具有国家级知识产权认证的文创产品。
嘉峪关关城上
一位发“关照”的将军火了
嘉峪关位于嘉峪关市西南6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凶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九年。1961年3月,嘉峪关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
在嘉峪关关城,有一位满脸胡须、身穿盔甲的“关长”,犹如“签证官”,为游客签发“关照”,类似于唐僧取经时用的“通关文牒”。发“关照”的时候,他会先问明游客的家乡和目的:
“何方人士?”
“山东枣庄。”
“枣庄的,兰陵的。你到西域有何贵干?”
“我到西域看风景,看帅哥……”
“兰陵美女,前往西域寻找如意郎君。”
……
扮演嘉峪关“关长”的李森
这位嘉峪关“关长”叫李森,他听到游客报出家乡名称,立刻就能说出那里的古代地名,问明游客来嘉峪关的目的后,他马上挥毫批出“关照”,语言诙谐幽默,“如果一本正经地写,游客体验感不强。我把地名和内容这么一结合,感觉挺好的。出来玩就为了开心,大家开开心心的就挺好。开心的同时了解到一些历史知识,目的就达到了。我们又不是专门给别人上课讲历史的,也不用特别严谨。这就是初衷,开心就好。”
扮演嘉峪关“关长”的李森
李森一脸长须、皮肤幽黑,很多人以为他有五六十岁,其实他出生于1980年,是个“80后”。他在景区扮演明朝时期的嘉峪关最高军事长官,职位是游击将军,“从2006年开始,我就在嘉峪关景区做仿古文化纪念品业务,办理‘关照’,相当于古代的通关文牒,已经有十多年了。”
“关照”是仿古文书,所以需要使用古代地名。现代地名和古代地名的即时“换算”是练出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直爽的李森认为是“丢人”。
李森在这里给游客签发“关照”
“给游客写‘关照’的时候,他们一报家乡名,我基本上都能说出古代的名称,连想都不用想,你一说我可能0.1秒就脱口而出,不可能去查资料。这是工作需要,你在景区做这个生意,跟客人肯定要有互动沟通,颁发‘关照’的时候要搞个小仪式,有点仿古的感觉,所以必须用人家的古地名,听起来才有点味道,所以我肯定要学习地名沿革,要是人家一说,我还得去查百度,那不是丢人吗?”
于是李森一直在这方面用心,没事就查资料,有时候游客说的地方他不知道,就记下来背熟,时间长了,这些知识就积累了下来,做到了张口就来。
亲眼见证嘉峪关十来年的变化
游客数量翻了七倍多
2007年,嘉峪关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工作人员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那时候每年到嘉峪关旅游的人才20多万,不过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景区建设的进步,来这里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2018年达到130多万,2019年增长到150多万。
嘉峪关的景区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李森亲眼见证了十来年的变化,“变化真是挺大的。以前景区里基本上都是做生意的小商小贩,经营管理比较乱。这几年都清理干净了,古城里有了文物景区的感觉。”
李森和景区工作人员虽然都觉得嘉峪关比起敦煌和张掖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里的发展还是在稳步提高,而且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嘉峪关也在尝试“网红”路线,“到嘉峪关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网络平台多了,有了抖音、快手,很多游客就把我发到网上,有时候我自己也发一些玩。”
说起话来,李森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一手毛笔书法苍劲有力,其实他只有初中文化,“我老家在甘肃武威,父亲在酒泉钢铁公司工作,我12岁跟着他来到嘉峪关。读完初中,我没有继续上学,就进入了旅游业。”
曾经全国各地做导游
妻子是江苏常州人
嘉峪关的旅游旺季是5月到11月,暑假到“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最为集中,之后就很少了。以前每年过来的游客少,李森挣的钱自然不多,到了淡季,就到外地的景区做生意,“我在这里工作的前五六年,感觉一年的收入只能维持生活,这边到了淡季,还要抓紧时间去其他地方挣钱。全国各地除了西藏和台湾都去过了,上海、浙江、江苏更熟,包括溧阳的南山竹海,这几年我还去了很多东南亚国家。近年来收入高了一些,我出去的目的主要就不是为了挣钱了,而是出去玩。我不可能花钱去旅游,就一边玩一边做点生意,等于是自助旅游,出去照样不花钱,还能挣一点。以前那是必须得到外面挣钱,不然不够生活。”
即使到国外,李森也不觉得有什么障碍,“因为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非常多,旅游相关的各地语言比较熟,也能用一二十种外语介绍我做的东西,和客人谈价格。实在听不懂,还有手机翻译可以用。”
他在闯荡中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我老婆是江苏常州人,我们是在上海认识的。结婚以后,她跟着我来到嘉峪关,现在女儿已经7岁了,上小学一年级。”
文创产品别具匠心
获得国家级知识产权认证
李森主要在各地的旅游景点或者会展中心做手工艺品类的生意,写字、篆刻、绘画都能来一手。他自嘲书法是野路子,从来没学过,包括上面的印章都是自己刻的,“从来没有正式练过书法,以前家里连毛笔也没有,乱涂乱画。不仅是书法,其实我做的好多东西都没学过,都是自己研究分析,无师自通做出来的,包括我身上穿的这套盔甲,根据古代书籍的记载做的,不是电影里那种戏服,全套重达58斤。”
李森的书画篆刻作品
涉猎的手艺多了,李森有着自己的认识。“写刻画只是载体不同,或者是石头,或者是木片,或者是纸张,或者是梳子茶杯之类,但是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我还做过蛋壳雕,同样是自学的。有一次我在天水看画展,在柜台里见到几个蛋壳雕,刻画的是诸葛亮、阿拉法特等人物,觉得特别漂亮,回来就买了鸡蛋来刻,形象用的是1980年看版10元人民币上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刻出来了,后来我在各地景区卖过不少这样的蛋雕。”
很多旅游景区的纪念品千篇一律,能够和本地特色结合在一起的文创产品不太多。李森见识多了,在这方面很有想法,他结合嘉峪关作了专门研究,并且推出了实际产品,在国家版权局进行了作品登记。“我搞了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的作品,一个是丝绸之路手绘全图,上面有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的关印,图和印都是自己创作的。另一个是嘉峪关的军事防御手绘全图,因为嘉峪关是古代军事重镇,我就在去年春节前绘制了嘉峪关的古代军事全图,这是最有代表性的。这两个作品创作出来后申请了国家级的知识版权,制作成旅游产品出售。”
李森的书画篆刻作品
他对自己的文创作品感到自豪。“作品要传播出去,能够变现,才是硬道理。而且这钱又不丢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
“大锅里有饭,
我们小碗里才有饭”
他在景区里面除了签发“关照”,还参加一些旅游活动,比如在节假日的仪式上扮演古时的镇关武将,他觉得这是自己的义务。“本来就在嘉峪关做生意,宣传嘉峪关的好事应该积极参加。大锅里有饭,我们小碗里才有饭。”
李森一身威武的盔甲,非常吸引眼球,很多游客都找他合影,而他总是乐呵呵地配合,一分钱不收,“淡季时,一天可能才挣几十块钱,有朋友就说,跟你照相的人那么多,一次你收5块钱,一天就能挣几百元。我说如果要钱了,人家就不找我拍照了。虽然跟人合影是免费,但会有长期效应,没人来合影就没了,多挣一点钱没意思。所以我都是免费,想找我合影随时可以,拍到满意为止。现在人合影,要么发朋友圈,要么发什么社交平台,发出去宣传嘉峪关多好啊。为了鸡毛蒜皮的那点东西,放弃这种效果,那没意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该奉献就奉献,事情做到一定程度了,回报自动会有的。我就是一直这么过来的,光想着利益,最后就没啥利益了。”
紫牛新闻记者|宋世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原标题:《【紫牛头条】给游客发“关照”,古今地名张口来,嘉峪关守关“将军”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