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随着上海开埠通商,城市桥梁逐渐增多。桥,除了承担道路交通的基本功能,又以其优美的造型、丰厚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承载起这座城市的生动记忆。
在上海的东北角上,有一座连接黄浦江沿岸唯一内陆岛屿与近代沪东工业区的桥梁——定海路桥,它也是黄浦江市区段内第一座系杆拱桥。桥跨度约90米,拱脚与桥面连接成向外翘起的弧形,拱面两边各11根圆铁悬柱,远观犹如一架竖琴,造型典雅优美,历经百年风雨,见证沪东工业几度兴衰,依然凛然挺立在岗位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定海路桥与复兴岛全貌
2011年定海路桥被列为“杨浦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如今,年近百岁的定海路桥还承担着复兴岛与内陆市区往来交通的重任。
缘起:黄浦江上人造岛与运河
定海路桥,因复兴岛发展的需要而建造。
复兴岛是黄浦江江中人工岛,其建成也颇有一番曲折。起初,这里为黄浦江上近周家嘴村的一处浅滩,江水在此折弯,经年累月转弯处泥沙沉积,浅滩渐渐成为复兴岛的雏形,民间称之为“周家嘴沙”。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被迫成立“治理黄浦河道局”,准备治理的黄浦江航道途经周家嘴的这片滩地,但是几经周折并未真正动工。1905年,清政府与11国公使签订《修浚黄浦河道条款》,正式成立浚浦工程总局,用江海关代征浚浦捐的费用聘任外国人为总工程师,开始疏浚黄浦江航道,重点整治靠近周家嘴的这片滩地。
复兴岛被大规模吹填成岛始于1925年。浚浦局从南段开始抛卸沉排块石围筑土堤,吹填泥土形成陆后,再对中段和北段吹填,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927年,浚浦局以40万两白银向政府买下这片滩地后,又利用挖泥船和泥浆泵,不断疏浚黄浦江靠周家嘴村一侧的一支细流,使原来在黄浦江面上行驶的小驳船可以通过,缓解主航道的压力,于是有了一条含在黄浦江市区段内唯一运河,也就是现在的复兴岛运河。
疏浚黄浦江航道作业中的挖泥船
吹填出大块陆地的这片滩地,依托黄浦江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开发价值突显。完成运河导治工程后,浚浦局考虑滩地无法与市区连通,为使这块“极佳之地,能尽其利”,再拨7万两白银在岛的南端跨越运河筹建定海路桥。
建造:与国际接轨的通用性和标准化
为了建桥,浚浦局聘请了很多中外工程师进行谨慎选址。由于复兴岛大部分由泥沙吹填而成,岸基土质松软,沿岸有一些工业企业,浚浦局工程师们反复考察地质状况和周边环境后,最终确定贯通定海路,与沪东工业区的主干道杨树浦路连接。
定海路桥的建造,采取了当时与国际接轨的通用性和标准化设计方案。在桥孔设计上,为船只航行免除阻碍,河中不设桥墩,正孔与河宽相等,跨径30.5米,正孔至两岸,西端引桥四孔,长31.4 米,东端引桥三孔,长 26.2米,共长 88.1 米。桥孔的高度设计,则以吴淞为水准线保证小轮拖驳巡梭往来便利,梁底标高7.40米,确保黄浦江中有烟囱的大号小火轮在最高潮时过桥下而不受阻碍。桥面则考虑通行当时新式运输车辆,中间有车道,宽6.5米,两边设人行阶路,各宽2.05米,共宽10.6米,车道上可供当时两部最大的运货汽车往来。
定海路桥设计图
在建桥材料的选择上,“惟水泥建筑,其质既永固,不须修理,造价较廉,兴工亦较易,实为最合之用之品。”,“兼用圆木作桩,常沉水中,无腐朽之虑。用钢铁做骨及桥下之弦,以承受拉力,无脆弱之患。故此处所用,集各料之长而兼有之。”桥的载重量则是参照当时上海新出现的鹰牌货运汽车,因其后轴所载重量达20吨,“为各种车辆之冠”,以能通过这种车辆两辆同时往来为标准进行设计建造。这一限载的设计,也为复兴岛的发展定位保留了空间。
定海路桥起始建设施工照
定海路桥采用架式结构,却不同于当时国内常见的上下弦平行架式,为弓形之架,较为别致。上弦象弓之背,以铁筋三和土为之。三和土试验,则是在桥的施工过程中,交南洋大学做7天及28天强度的直压试验。下弦象弓之弦,以钢板钉成长条为之。悬柱以圆铁为之,“三和土承压力,钢铁承拉力,各尽其长,且除直柱外,无斜档,尤其简洁而经济。”桥从正立面看,“仅正孔属直,其余七孔,均作弯形,如玉带,别开生面者也。”这一设计风格,至今看来仍别具风韵。
定海路桥建设施工照 筑基
作为定海路桥的设计者浚浦局工程师玛耶和黄炎,在中国工程学会会刊《工程》上发表文章,对该桥特色专门加以阐述,认为其有“稍异寻常之处”:“设算时所采用之载重量为最重之鹰牌货运汽车,后轴所载为20吨。中孔一百尺长之弓形桥架,以三和土为背,以钢板作弦。桥墩下用花旗整支松木为桩,长者六丈,短者四丈,并有斜桩,以求稳固。岸与桥面用活络接榫,以免岸墩移陷,发生裂缝。试用方度水泥,开我国工程界之新纪录。”
其中,方度水泥是指法兰西方度水泥,为当时新出现的铝质水泥,调铸二十四小时后“其力较寻常水泥经过四星期者为巨。”此后,定海路桥竣工不到一个月,浚浦局对桥做了专门检测。发现定海路一侧岸墩没有移动痕迹,对岸的桥墩已有稍许下沉,而桥面岸壁却未现裂缝。设计师认为是桥面与桥墩间的活络接榫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此设计颇感自豪。
定海路桥建设施工照 铺面
定海路桥建设施工照 完成
定海路桥从1927年6月开工到12月31日竣工通行,历时半年多。作为复兴岛与外部连通的唯一桥梁,为进出该岛带来了极大便利,使岛的影响迅速扩大。同时,桥又连通了公共租界内的主干工业道路杨树浦路,使复兴岛及周边土地价值显著提升。
见证:四面长歌
如今,站在桥上环顾四周,北面运河驳船点点,南面黄浦江中汽笛阵阵,东面是绿树成荫的复兴岛,西面是曾经的沪东工业基地。远眺黄浦江两岸,还能看到几公里之外浦东陆家嘴林立高楼和上海外滩沿岸的现代化景观。
定海路桥西端紧贴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由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改建而成。此地原是1921年日本大阪东洋纺织株式会社所建的上海工场,1936年改名裕丰纺织株式会社,亦称裕丰纱厂。1946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十七棉纺织厂,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厂房清水红砖墙面,墙体设有砖墩,嵌有各式排气肩,窗间墙有壁柱,设老虎窗。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锯齿形屋顶了,它们连成一排,远远望去,像一把把锯齿,在上海很是少见。
顺着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继续向西望去,不远处还能看到两根高高矗立红白相间的烟囱,成为这一带的地标。烟囱的所在地是杨树浦发电厂,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火力发电厂,1913年就已建成发电,1950年改为现名。厂区内1938年扩建的5号锅炉间共10层总高50米,附属独立式铁质烟囱高达110米。锅炉间现在已停用,烟囱则改造成沿江景观。
定海路桥头
杨树浦发电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5年该厂800余名工人参加了震惊全国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举行了长达99天的罢工;1927年部分工人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上海工人运动的骨干力量之一。该厂工人运动领袖共产党员王孝和,1948年代表工会参加“申九惨案后援会”,与国民党当局开展顽强斗争,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壮烈牺牲,年仅24岁。被捕后,王孝和受尽重刑仍坚定地表示:“死无所惧,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同敌人斗争。我的武器是公开揭露敌人的残酷和对人民的仇视!”为纪念这段历史,厂史陈列馆里展示着王孝和的遗物,厂区内还分别建有王孝和烈士塑像和上海电业职工革命纪念群雕。
王孝和烈士塑像
新中国建立后,复兴岛迎来新生。小岛成了燃料、木材、石油、造船、渔业和商业储运联合仓库的集中地和工厂、企事业单位、机关的所在地,建有中华造船厂、上海鱼品厂、上海海洋渔业公司、上海渔轮厂、东海制药厂、上海木材公司仓库、上海商业储运公司仓库、上海航道局所属基层单位和港务局物资储运部门等。为方便进出复兴岛,市政部门1976年在岛的北面又建造了海安路桥,与军工路连通。目前岛上还住有少量居民。
定海路桥跨越的复兴岛运河,现在已是黄浦江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汛要求和设施管理均按照黄浦江标准管控。运河长度3544米,河口宽度45-85米,两侧陆域控制宽度各15米。随着黄浦江通航便利的发展,一度驳船云集往来运河的情景已很难再现。
定海路桥跨过的不仅是滔滔江水,也跨过漫漫历史长河,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现在走在定海路桥上,不时有公交车穿梭通行。桥头护栏的柱面上当时制作的中英文对照铭牌,左右两侧分别镌刻着竖写“濬浦局造”和“定海路桥”,中间是一行英文,最下面一行写着“1927”。每边桥栏中还饰有两根石头望柱,柱顶是印度式的灰色双层圆塔,为初建时灯柱的底座,灯杆已不见踪影,似乎在守望岁月沧桑。
桥栏中的望柱和灯座
记忆:区片、草根与艺术
在一些居住于定海路桥一带的老居民记忆中,“定海桥”不仅是桥,还是定海路桥周边,以及延伸至定海路与定港路交汇区片的代称。
定海桥区片历史上还有一座定海桥。此桥与定海路桥一样,因定海路而得名,却有一“路”字之差。据《杨浦区地名志》记载:“定海桥位于杨浦区境东南部。大致范围以定海路、波阳路相交处为中心,南至凉州路,北至平凉。因定海路纵贯境内,横跨定海港,桥和港均因路得名。”可见定海桥与后来建造的定海路桥位于定海路的两头。在两桥共存的一段时间,名称容易混淆,于是当地居民用“新”、“老”加以区分。解放后定海桥栏杆被拆除,桥身与定海路浑成一体,现在“老”定海桥踪迹已经很难寻找。
定海桥区片形成规模始于上世纪初,尤其是这一带成为公共租界后,伴随沪东地区工业的兴起,“新”、“老”定海桥周边开始建有裕丰纱厂、密丰绒线厂、怡和啤酒厂、大康纱厂、英商电气公司发电厂、杨树浦煤气厂、公大纱厂等,吸引了大批以苏北为主来此谋生的移民。他们沿定海路两侧搭屋栖身,开设商店、菜场,市面逐渐热闹。随着人口、摊贩、店铺增加,逐渐发展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社区。“定海桥”渐渐衍变成这一区片地名,而苏北方言通行于街巷里弄。
由于移民主要来自苏北,他们带来浓郁的家乡文化,“定海桥”成了江淮文化的流布区。发源于江苏盐(城)阜(宁)、两淮(淮安、淮阴)一带,流行于苏北皖北地区的乡土小戏——江淮戏,出现在“定海桥”街头。起初江淮戏的演出延用户外流动表演的方式,清唱“路头戏”,看的人自行决定是否往收钱的小锣里给钱。后来,苏北乡亲越来越多,唱戏的慢慢从“路头戏”继而发展到“拉围子”(就是用一些长凳竖起来,在用布拉在门板或长凳上拉成围子,观众在围子看戏)。20世纪初,从苏北逃难至沪的淮剧艺人韩太和、何孔德等,在离开号称“江北大世界”的杂演场子后,也来到“定海桥”唱淮剧,带来苏北移民熟悉的家乡戏曲。
淮剧对“定海桥”的影响非常持久,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有一些业余淮剧队活跃在这一地区。其中定海路街道海联淮剧队,是一支在上海较有影响的业余淮剧队。他们带有浓郁方言特色的演出活动,贴近了籍贯来自苏北的居民特点,深受人们青睐。90年代后期。还有些老居民,从小受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喜欢淮剧,街坊邻居退休后一起玩淮剧。淮剧俨然成为“定海桥”的草根文化印记。
随着新世纪对社区文化艺术的关注,“坐落于上海当下,离散在上海之外”的“定海桥”,曾引起一群学生、设计师、艺术家们的兴趣。他们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开展艺术实践,并于2015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定海桥:对历史的艺术实践》。青年策展人呈现了9件基于对定海桥地区考察而创作的作品。展览期间,还成立了“定海桥互助社”,从新的视角对这片社区进行反思,引发出“定海桥”还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气勃勃”的无限感慨。
如今,定海路桥这一“工业锈带”上的交通建筑,更被赋予了“生活秀带”上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历史格局、保留工业遗存的使命,继续为杨浦滨江开发绽放新时代的光彩。
供稿:区委党史研究室
图片为资料图
原标题:《杨浦这座桥,是复兴岛与近代沪东工业区连接的第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