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五不欺”的太师华察

053

华察(1497年—1574年)字子潜,号鸿山,少时聪颖,12岁能作诗文。因他做过翰林院侍读学士,辅导过皇家孩子读书,被称为“华太师”。

华察平素以“五不欺”要求自己:“不欺天,不欺君,不欺亲,不欺友,不欺民。”他才华很高,写得一手好文章,其弟子遍及天下,他不但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而且教育他的弟子也要这样,其清正有口皆碑。他曾出使朝鲜,以文辞才学让友邦惊叹。回国后执掌图籍,后因遭同僚谗毁而被弹劾,调任司经局洗马。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他再被启用,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又拜侍读学士,奉旨主持应天府乡试,秉公叙用天下名士。

华察一生济公好义,不畏权势。当时,执掌朝中大权的奸相严嵩曾几次拉拢他,许他高官厚禄。一向廉洁修身的他付之一笑,不与其同流合污。严嵩怀恨在心,对他密谋陷害。华察惹不起躲得起,便告老还乡,之后将一万多亩良田分给贫困佃户,并捐八百亩为“役田”,用来资助无钱读书的青少年。其廉洁无私让乡亲们深受感动。

华察在家乡建了一座亭子,起名“隆亭”,供人消遣。因隆与“龙”同音,有多事者说他有谋反之心。后来此事传到了严嵩的耳朵里。严嵩依此要把华察杀掉。于是,他在皇上面前诬告华察有谋反之心,非杀不可。

皇上心有疑虑,说:“华察一向忠君爱国,怎么会有谋反之心呢?”于是派钦差暗查。有知道消息的人连忙报给了华察。华察知道自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严嵩要害我一死,真是不择手段。于是,他连夜改为东亭,并嘱咐乡邻说:“如果有人此亭叫什么名字,就说名叫东亭,千万别说叫‘隆亭’。”乡亲们知道其中原因后,都恨严嵩是鸡蛋里挑骨头,残害好人,决心救华察。

严嵩派的差人到来,问那个亭叫什么名字,众口一词说叫“东亭”。差人说:“不对吧。不是叫龙亭吗?”乡亲们又是众口一词:“一直叫‘东亭’,从来没叫过什么龙亭。”

差人们查来查去,也没查出那个亭子叫“隆亭”,不得不无功而返,严嵩的陷害阴谋破产。华察平时修德得到了回报。

下期 | 廉吏宋纁

总策划:侯公涛、张卫东

统筹:胡淼、刘法启

校对:李坤、许铭君

编辑部主任:王千一

供稿:虞城县纪委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网信商丘 了解权威发布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原标题:《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五不欺”的太师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