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追寻常州法学名家,致敬在中国法治史上熠熠生辉的法学明珠,感受蕴藏于常州沃土的法学渊源,赓续传承百年司法为民的基因血脉,是常州法院人的初心、动力与使命。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我们用追忆的方式来感悟历史,通过2020年度新进法官助理们的眼睛和声音,仰望苍翠高山,看见新生枝芽,期许似锦繁华。
寻访人:市中院民一庭法官助理 黄依畑
周枏:立德树人的中国法学界“罗马法的活字典”
【引言】
周枏,字叔厦,江苏溧阳市人。1928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1931年在鲁汶大学获政治外交硕士学位,1934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上海持志学院、湖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等。曾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经济法学研究会顾问、外国法制史研究会顾问。
周枏是罗马法学界的“活字典”,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和法学研究,在国内罗马法学研究领域贡献突出,成果丰硕,被誉为中国罗马法学界泰斗。主要著作有《罗马法原论》、《罗马法提要》等。与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35部著作一起,周枏的《罗马法原论》被选入“商务印书馆百年文库”。
“弃商从法育桃李”
受家中长辈影响,周枏早年学习商科。在鲁汶大学求学时,随着对西方法治状况的了解,周枏萌发了“法治救国”的思想,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回国后从事法学教育。在商科听课两周后,周枏申请转系并附上胡适校长的证明书。后经批准,他便转入法学院政治外交专业开始系统学习罗马法并顺利毕业。回国后先后在各大学和学院讲授民商法和罗马法等。据在其暨南大学的弟子讲述,周老先生当时讲授《罗马法》和《商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那讲课时一口浓浓的溧阳乡音。其弟子回忆道,“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尤其是将治学严谨这种学术态度持续到了生命的终结。老师时刻都在教诲我们要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负责,要不断地进行回顾、检验及校正。”
“耄耋之年撰巨著”
周枏早期完成了一部三十万字左右的罗马法讲义,但因抗日战争爆发未能出版。晚年时所著的《罗马法原论》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这本著作出得较晚,是因为他想在资料、体系和立论上都达到突破,事实上这个目标最后确实实现了。此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老一辈学者毕其一生所完成的不朽文化功业。当代著名法学家、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徐国栋曾对此书评价说:“此书,是中国目前最权威的罗马法著作。”
“清贫生活志弥坚”
周枏一生淡泊名利。他对教书育人、学术研究非常严谨,却对个人和家庭生活十分简朴。他对学生的关爱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虽然生活拮据,却从不收取学生的一分钱馈赠。在暨南大学任教时,一幢破旧小楼二楼一间仅十几平方米的居室,里面摆放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单门冰箱,这就是周枏的全部家当。但是生活条件的窘迫并不为其所在意,在《我与罗马法》一书中只字不提自己以往的苦难经历和生活窘境,只全面介绍了自己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自己学术成就之路。米健教授也曾说过,周枏教授在上海时蜗居陋室,却传大儒之道,教授一代之学,解学子之惑。
【个人感悟】
我在读《罗马法原论》这本书时,深刻地感受到了周枏老先生付诸其中的心血和功力,寄托与期待。纵观他的生平,学术基础深、功底厚,又学贯中西,但却不浮躁、不张扬,甘愿踏实做事。
从他对学术的钻研来看,我强化了要认真负责、立足本职的决心;从他对学生的教育来看,我筑牢了勇挑重担、责任在肩的信念;从其对名利的淡泊来看,我加强了坚守本心、自律自爱的思想。
周枏先生治学生涯颇多坎坷,半生颠沛,却不改初心。虽然周枏先生已仙去,但他和他那个时代的罗马法学家们的贡献和风范留存于历史,为后人所瞻仰。
参考文献:
1.周川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安徽省教育委员会主编;朱仇美主编.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副教授人名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3.金向明主编.暨南百年四海情 庆祝暨南大学百年校庆重庆暨大校友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专刊[M].重庆暨南大学校友会.
4.湖大法学院院史名贤篇|“罗马法的活字典”周枏,http://law.hnu.edu.cn/info/1376/12386.htm
策划:宣教处
原标题:《五四·新声音 | 追寻常州法学名家:周枏——立德树人的中国法学界“罗马法的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