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里,一项名为“建筑可阅读”的创新举措,正在沪上的大街小巷中悄然铺开。如果说,“建筑可阅读”的1.0版,是主要通过在沪上历史建筑外墙或周围设置二维码,方便市民游客扫码了解建筑历史人文故事。
那么,从今年开始推出的“建筑可阅读”3.0版,则是在更多沪上建筑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着力在体验数字化和服务体系化上取得新成果,着力在市民满意度、社会参与度、跨界融合度上实现新突破。可阅读覆盖范围从最早的6个中心城区,扩展到全市16个区。从便民服务、亲民服务到如今数字转型、吸引全民参与的服务,折射出我们这座城市文旅公共服务能级的提升。
中国建筑史本身就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发展演变之轨迹。一座建筑,即便不会诉说世事变迁,但她本身的形制与结构,就是一部信息量超大的历史。有幸赶上“建筑可阅读”的时代,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看看先不去扫码,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加高效的打开方式——
首先,金小博带你一起先了解下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外观形制。坐稳了,老司机开车了……请先读图。正所谓不一样形式的房檐下,必定居住着不一样职业的人群。但诸如杜甫童鞋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述的那种房子,由于实在难以传世,所以不在本文叙述范围内。
一、基本构造
1、庑殿。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的皇家建筑,并且有“单檐”和“重檐”之分。
2、歇山。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建筑形式。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无论是皇家宫殿、王公府邸、城垣鹊楼、寺庙园林及商埠店铺等各类建筑,很多都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从外部形式来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是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庑殿建筑上。
3、悬山。悬山建筑的屋面仅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也称挑山式建筑。一般多用于民居,有正脊和垂脊,两面坡。
4、硬山。硬山建筑的屋面也是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且檀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也多用于民居,在我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应用广泛。它的形式与悬山差不多,只是屋檐不悬出山墙罢了。
5、攒尖。攒尖建筑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它的形式很丰富,既有单檐、重檐之分,还有圆形、方形、三角、五角、六角、八角等形式。古典园林中各种不同形式的亭子,多属于攒尖建筑。
张堰公园
北京雍和宫六角亭
“屋顶”博物馆——宁夏中卫高庙
二、木架构
那么,中国古代木构架也有三种基本类型:
1、抬梁式
抬梁式也称“叠梁式”。这种木构架大体说来是先在地面上筑一个土台,台上安装石础,立木柱,再在柱上架梁。梁与梁之间用“枋”连接组成“间”,在梁上再架檩,檩上架椽,这样层层叠置,最后是用椽来承托屋顶,“骨架”就这样形成了。
2、穿斗式
“穿斗式”没有梁,它把柱子布置得比较密,柱间直接用枋联系。
3、井干式
井干式的应用范围不广,它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置,形成木头承重的墙体,这样消耗木材较大,主要用在盛产林木的林区。
三、斗栱
而关于各种木柱架梁类构建等就不一一展开了, 就说说斗栱吧!
日本唐招提寺
在建筑物的檐下、柱头安装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形制。在历史上,随着建筑文化的输出和交流,这种形制也传到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一个共同的外部特征。应该说,斗栱在中国建筑木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功能与作用,是其它建筑部件所不能替代的。
斗:方形木块,具有上下承替联接作用。
栱:长条形木块,具有伸展挑出的作用。
斗栱用于屋檐下向外挑出,承接外部屋檐,可以使出檐更加深远,对保护柱础、墙身、台明等免受雨水侵蚀有重要作用。斗栱用于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分散梁枋连接处剪力的作用。斗栱用于檐下(包括室内梁架之下),在建筑物上下构架之间形成一层斗栱群。这一层由纵横构件、方形升斗组成的颇有弹性的结构层,就象一层巨大的弹簧垫层,组成可以吸收纵横震波的空间网架结构,对于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十分有利。
斗栱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根据它们在建筑物中所在的位置或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凡处于建筑物外檐部位的称为外檐斗栱;处于建筑物内檐部位的称为内檐斗栱。外檐斗栱又分为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栱等;内檐斗栱有品字科斗栱、隔架斗栱等。
四、清式斗栱种类、名称、用途及特点
接着就是我们飞檐走兽等装饰物的时间到了!这些端坐在檐角的走兽不仅有装饰作用,它覆盖在殿顶与檐角两坡瓦垄的交汇处,又能起到防漏雨的功能,一举两得啊!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这些小兽通常摆放在这些脊上。关于建筑上神兽的使用,清朝规定,仙人后面的走兽应为单数,按三、五、七、九排列设置,建筑等级越高,走兽的数量越多。
在太和殿的十个小兽,从前到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ní)、狎(xiá)鱼、獬豸(xiè zhì)、斗牛和行什(xíng shí)。太和殿的屋脊之上,在10个小兽最前面,有一个人形象,这就是骑凤仙人。
仙人,据说是齐湣王的化身,东周列国时的齐湣王,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路,危急之中一只凤凰飞到眼前,他骑上凤凰渡过大河,逢凶化吉。还有另一个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其关系往上爬。但才能有限,姜子牙便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了”。古代的建筑师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1、龙: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龙的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唐宋两朝视为祥瑞的象征,明清将之象征帝王,同时具有携水镇火之意。
2、凤:雄为凤,雌称凰,通称为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旧时还比喻有圣德的人。
3、狮子: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
4、天马:“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将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种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
5、海马:海马亦称落龙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6、狻猊(suān ní):能食虎豹,亦是威武百兽的率从。传说它日行五百里,性好焰火,故香炉上面的龙首形装饰为狻猊,有护佑平安意。
7、狎鱼:是海中的异兽,说它能喷出水柱,寓其兴风作雨,灭火防火。
8、獬豸(xiè zhì):俗称独角兽。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因善于辨别是非曲直,力大无比,古时的法官曾戴獬豸冠,象征公正无私,又有压邪之意。
9、斗牛:斗牛为传说中的虬龙,一说其为镇水兽,古时曾在发生水患之地。多以牛镇之,立于殿脊之上意有镇邪、护宅之功用。
10、行什: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行什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颇像传说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征。
最后一个在脊上的是鸱(chī)吻,它是明清时期建筑的正脊两头安放面朝里的龙首形瓦件,又称“正吻”。是明清时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为龙头形,龙口大张咬住正脊。
传说此兽好吞,故在正脊两端作张嘴吞脊状,又称“吞脊兽”。所谓的“吞脊兽”,便是那有名的“龙之九子”中的“鸱吻”。据明代李东阳《怀鹿堂集》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明人认为蚩吻是龙的儿子,而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将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装饰又有兴雨防火的喻意。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金山本土的老建筑吧:
东林寺大殿
位于金山朱泾的东林寺大殿,是上海地区佛教建筑中单体体量最大的古建筑哦!它始建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原名观音堂。元延佑年间(1317年前),元智禅师到大都北京向皇帝进献观世音菩萨铜像。当时正值北京大旱,元仁宗皇帝下旨让元智禅师设坛求雨,果然灵验,普降甘霖,于是皇帝赐匾额为“东林禅寺”。如今这座历经沧桑的东林寺老大殿位于东林寺景区东侧, 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话说,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当地人陈克己等集资重建,当时有前后两殿。清嘉庆十七年(1812),僧人漪云重修,并建“莲月轩”。道光九年(1829),僧念怀募款重建东林寺。至清光绪四年(1878)编《金山县志》记载“惟存大殿和二殿抗战期间(1937—1945)。1953年二殿拆除,仅存大殿。有《道光重修碑》记载修建详情,该碑现藏于金山区博物馆。
姚光故居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张堰的姚光故居,它位于张堰镇新建路130号。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姚宅,故居内设上海南社纪念馆,这是国内第一家全面陈列南社历史事迹的纪念馆。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街核心区的姚宅附近梧桐树掩映下黑瓦白墙,居民出入淡定安闲。姚光故居硬山顶,坐东北朝西南,黑瓦白墙,砖木结构,二层,由四进院落组成,总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整座建筑总占地面积1688平方米。
朱学范故居
朱学范故居,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史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5),前幢硬山顶,明次间抬梁,落地格栅门、格栅窗,主要由面宽五间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组成,布局呈“凸”字形,占地面积632平方米,建筑面积582平方米。建筑西北侧有一座砖混结构的小楼。是一幢典型的晚晴建筑。
故居是2005年9月20日起正式对外开放的,2005年、2019年有关部门对其两次修缮,进行了基础加固,外立面整治,地砖整修,木构保养等,以崭新姿态向后人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原标题:《飞檐斗拱处,雕梁画栋间!金山如画呈现中式古建筑的非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