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最困难时挺身而出的人——写在陕北老乡王景清同志逝世之际

又一位老八路走了,享年94岁,说来也算喜寿。这位老八路叫王景清,许多人悼念他,主要不是因为他是毛主席的女婿。如果只是那样,就简单看待了他的人生。

王景清、李讷夫妇

当某种噪杂之声落定以后,我们也许更适合静静地阅读和揣摩一个人的世界。这个人,他是我们老陕,陕北神木县人。仔细了解他的一生,感到了不同凡响的震撼。得知他离世,本来只是默哀的我,决定用心写一篇短文来悼念他了。具体讲,他是一直活到2021年的张思德。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很简短,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王景清同志的一生,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一个事业和别人最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不计名利、挺身而出的人”。这当然主要包括对待“革命事业”。在中国革命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有不少人的个人成长和奋斗过程是同我们党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或者表述为“为人民服务”,是他们一生的奋斗目标。形象地讲,在我的心目中,王景清同志的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活着的张思德。这倒不仅仅因为他在延安时期也担任过中央警卫团战士、冬季也烧过木炭、也为党中央毛主席站过岗放过哨,而更因为他用自己一生,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宗旨。于是,他原本平凡的人生,用点点滴滴的心血和汗水,践行了入党誓言,浇灌出赏心悦目的生命奇葩。

王景清老人生前我并不熟悉。有一年在他家里,以后又在一些缅怀毛主席的场合见过几面。我感觉王老属于那种纯朴忠厚的老实人。白净的肤色,透着善良的大眼睛,操一口浓重的陕北神木口音。他说话你听起来,就像一位陕北老农民,有一种挥动老镢头掏地的沉重扎实感。他的年龄你从他的外表几乎看不出来。二十多年前,在万寿路甲15号他家中第一次见面时,他给我的印象大约有六七十岁,穿着去了肩章的黄棉布校官服,袖子挽起来,腰间系着白围裙从厨房出来,样子就像部队上勤恳忠厚的老饮事班长。许多年后在人民大会堂再见,他仍然穿着那件退了色的黄棉布校官服,脸上的皱纹似乎没增也没减。总之,年龄这个概念,从他饱经沧桑的脸上判断不出来。

王景清

第一次见面时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他们夫妇刚刚搬进万寿路甲15号部级待遇的房子。那套没有装修过的旧房来之不易。我当时在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同志身边担任秘书。不久前的一天,李讷和王景清夫妇来看望马叔叔。谈话中无意间讲到了李讷本人的待遇问题。得知他们仍然住在儿子的旧平房中,烧饭取暖还得上煤场买蜂窝煤。当时李讷身体不好,经常要上医院看病。每次都是王景清用自行车推着她。马老得知这些情况,心情十分沉重。老人家思来想去,第二天上午要我用红机接通中央当时主管干部人事的领导同志电话。通话中,马老恳切地讲了李讷的生活处境,并提议组织给她在生活福利和医疗方面落实副部级待遇,并明确提出给她分配大一点的房子,配一辆生活用车。老人家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不管怎么讲,他是毛主席的女儿,也为国家做过贡献,现在身体有病,应该得到照顾。”我站在一旁听得十分感动。电话那边的领导同志,显然同意了马老的建议,建议很快就得到落实。听说李讷和王景清夫妇已搬进了新居,马老特意让我去看望了解,这便有了那次亲近的见面。那时候,我并不了解王景清的履历,只知他是复转军人,是李讷后找的老伴。就像是见到一本未读过的书,并不晓得这是一本厚重而有分量的好书。更没有意识到他的内心世界的高尚,没理解到他是那种在事业和别人最困难的时候总会不计名利、挺身而出的人。后来仔细地读了他这本书,才了解了这一点,这也是他一生的选择原则。

2015年9月9日,王景清(右二)、李讷(右三)、李讷之子王效芝(右一)、毛泽东侄女毛小青(左二)等在毛主席纪念堂大厅毛主席塑像前合影留念

王老生于1927年。1936年,是陕北地区革命斗争孤军奋战,白色恐怖异常猖獗的最艰苦年代。他的家乡神府根据地刚刚建立不久,年仅9岁的王景清参加了儿童团,为新生弱小的红色政权站岗放哨。13岁他又参加了游击队,和成年人一道扛枪打江山。由于表现勇敢坚定,随后不久转入正规部队,到延安直接保卫毛主席党中央。那是1940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小小年纪的王景清又一次奋不顾身、挺身而出。1947年,王景清20岁,蒋介石对延安实行重点进攻。中央分为三委。王景清服从组织分配随朱老总、刘少奇同志,即中央工委到了西柏坡。全国解放后,他仍在中央警卫团,继续为党中央毛主席站岗放哨。抗美援朝后期,战争和谈判胶着时期,王景清奉命赴朝为保卫我方谈判代表团而日夜操劳。文革期间,云南边防情况复杂,他又奉命离京担任团长带兵守边直到离休。最后一站回到北京,1984年,在李讷最困难的时候,结为患难与共的恩爱夫妻。以后近四十年间,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尽到了一个老伴和女婿所能尽到的责任,小心呵护着李讷的身心健康。纵观王景清一生,似乎没有干过像董存瑞、黄继光那样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他却像一颗可靠的螺丝钉,闪闪发光地坚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及高尚人格奉献的宠大机体上,在各个时期各种困难境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一个革命战士和生命个体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实践着少年时代即确立了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完成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职责。直到年过古稀,还勇敢地拿起笔,就像少年勇敢地扛起枪杆一样,选择荆棘丛生中开拓,写出并主持拍摄了几乎被后人遗忘的史诗性电视剧《神府游击队》。该剧央视播出大获成功,他再度出人预料地创造了人生的辉煌。如今,王老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和他所未竟的崇高事业永留世间,后继人旺。

谨以小文素花,献于王景清同志像前。王老安息!

作者:忽培元

原标题:《【文史博览】最困难时挺身而出的人——写在陕北老乡王景清同志逝世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