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营造党史学习教育浓厚氛围,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近期将通过“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众集中推送一批在革命战争时期、剿匪斗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贵州革命先烈(含贵州籍和在贵州牺牲的中共党员及席大明等5位著名的民主人士)事迹,弘扬浩然正气,感悟精神力量。今天介绍的是胡畏、 席大明2位革命先烈事迹。
胡畏
(1911-1943)
胡畏又名胡瑞溟,1911年生于遵义县新舟区一个大家族中,其父胡少华是清末的选进士。因叔伯兄弟较多,按大排行胡畏居七,人称“七少爷”。然而小小年纪的他便显露出对封建家庭的叛逆性格,要求乡邻和家里的帮工们只叫他胡七,他还有着同情弱势贫苦人民的心肠,常和家里的小帮工们一起砍柴扫地。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他曾化名老胡、老傅。
胡畏曾在家乡的私立学堂就读,期间他勤奋好学,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1927年考入曾由著名教育家黄齐生任过校长的省立遵义三中第22期就读,该校提倡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支持学生开展进步活动,其浓厚的进步氛围对少年胡畏的成长产生了很深的积极影响。
1930年,从遵义三中毕业的胡畏即赴上海求学,后在上海德范小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胡畏积极投身党在上海领导的各项抗日救亡活动,经受了斗争的磨练。1932年胡畏考入民国大学(又说中国大学),并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4年春,胡畏参加党领导的上海工会联合会,担任人力车工人工会的委员长和党组织书记。他根据党组织关于开展地下工作要“社会化、群众化、职业化”指示,亲自去当人力车夫,在他们当中开展工作,建立了斜桥、大木桥、三角地菜场的工会组织,并联络上海各派工会中的力量,共同成功地于1935年5月开展了上海人力车工人总罢工,取得了迫使车主降低车租斗争的胜利。此后他又参加了1936年2月7日日资纱厂工人的反日罢工和11月上海日本纱厂工人总罢工。
1937年“八一三”以后,胡畏参加上海战地服务团,先后到武汉、山西等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第二年,胡畏回遵义省亲,在短暂的几日停留后,便带领四名青年前往重庆,而后经重庆、武汉、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于1939年初到达延安,胡畏进入“抗大”三大队学习,并于同年冬天,和李肖白等人来到了晋察冀边区《抗敌报》报社工作,担任国际版的编辑,不久又担任国际版编辑组组长。
在与敌人的每次斗争中,胡畏总是身先士卒。战地办报,一手拿笔,一手拿枪。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胡畏,党性很强,办事认真,每一次组稿他都会仔细审阅,并在担任组长以后,坚持亲自撰写大部分的国际形势评论,及时地把世界大战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有关消息告诉边区人民,给边区人民以抗战胜利的斗志和信心。
1941年春,由于党员增加,报社建立了党总支,胡畏在报社新成立的党总支分管组织工作和党员的思想工作,他把编辑工作和党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在1941年11月被评为报社先进工作者。他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不畏困难的奉献精神以及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无不给当时的青年学生以教育和鼓舞。
1943年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规模扫荡。9月25日这天凌晨秋雨瑟瑟,《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报社的队伍在紧急转移的过程中于灵寿县北营村同日军遭遇,因当时情况未明,几位同志牺牲之后,队伍只能后撤前往一个叫沙石潭的村子宿营,并决定分散转移。胡畏是其中一支队伍的领导,他所率领的队伍在夜宿阜平县小水峪沟时被日军包围,带领队伍顽强突围的过程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的他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永远沉睡在河北省阜平县的马兰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时的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写了一首五言律诗来深切缅怀胡畏等7位当时牺牲的革命烈士,“故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沥血输邦党,遗风永梦思。悬崖一片土,临水七人碑。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诗中强烈地表达了对烈士们战斗一生的充分肯定。
席大明
(1903-1936)
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转移到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创建革命根据地。2月9日,红军由大定向毕节进军,先头部队刚到毕节城郊,就有国民党毕节行政督察公署和保安司令部派往归化、梨树坪、头步桥、梓桐阁一带防堵红军的“保安二团”,以红披毡为标志,派人前去同红军接洽。结果,双方各自对空放了一阵枪,这支防堵红军的队伍就“节节败退”,并转而迅速控制了俯瞰全城的虎踞山等处,让红军顺利地进占了毕节城,这支“防堵”红军的部队就是中共贵州地下党掌握的一支以席大明为首的地方武装。
席大明,汉族,因其祖上姓杨,故又名杨殿辉,1903年生,威宁县北四区则章(今称哲庄)坝(今属赫章县)人。席家是当地有钱人家,在他童年、少年时代,军阀混战,地方势力相互侵吞。其父为保住家产,在家办起私人学堂,让席大明边学知识边习武,席大明很快练就一手好枪法。
1923年,血气方刚的席大明入“滇黔联军”第二军第五纵队李家勋部当兵,先后任排长、副营长、独立营营长等职,并一度兼任威宁县北三区(今属赫章县)区长。1925年1月,李部撤走,席大明即转到贵州军阀周西成驻毕节第五师毛光翔部任营长。这一年,席大明家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乡民以草根、树叶充饥,他得知地主陇小满家粮积如山又不肯赈饥民,便率部攻打,开仓赈济灾民,触犯了地方土豪劣绅及贵州军阀周西成的利益,遭到当局的弹压,所部遭受遣散,其兄席大宣惨遭杀害,家庭也遭到烧杀洗劫。席大明虽逃脱厄运,但仍遭通缉,从而激起了他对官府的仇恨。
1926年,为扩大实力以求自保,席大明趁滇军和黔军混战之际,在家乡办起了造枪厂,自行生产步枪四十多支,并购买外国枪支一百多支,发展地方武装,征伐滇黔土豪,一时声威大震。1930年,云南派兵对席大明轮番进剿,席及部属被迫退出家乡,暂过游击生活。1934年贵州军阀王家烈为了扩军以应付时局,下令收编地方武装,席大明为了借地立足,在赫章招兵前往贵阳接受改编,任营长,不久其部被解散编入别部,席大明也被调任军部中校副官,实际上被解除了兵权。
在贵阳期间,席大明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打入黔军第一师任参谋长的黄大陆。在黄大陆的引导下,席大明对当时社会的现状有了一定认识,思想觉悟大为提高。后经黄大陆介绍,席大明又与准备前往毕节地区开展武装工作的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相识。根据邓的指示,席大明于1935年6月回乡,在其弟席大方原有武装基础上,将队伍扩大到五百余人,并与转战赫章县的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建立了联系。
红军占领毕节后,邓止戈立即向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作了汇报,席大明受到红六军团政委王震的热情接待。将全队改编为“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席大明任支队司令员,红六军团还派干部李国彬到该部担任党代表(政委)。席大明率部在毕节进行了短期训练、补充后,立即开往毕节李家湾、赫章江南屯及威宁、镇雄等县边区,负责执行发动群众、扩充队伍、筹集粮饷等任务。
1936年2月底,红军撤离毕节,向威宁方向进发。席大明部部属不愿离开亲属故土随红军转移,要求留下坚持斗争。席大明写信派人送给军团首长,说明不能跟随红军转移的原因。王震、萧克接信后,表示理解和同意,同时通过邓止戈指示和勉励席大明在当地继续坚持斗争。
1936年3月至8月,国民党先后派湘军六十三师、九十九师、贵州暂编五旅、川军二十军等,纠集附近各县团练及地主武装联合对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进行“清剿”,席大明率部在杨家湾和朵倮山之间顽强抵抗,与敌作殊死斗争,终因寡不敌众,被迫将部队化整为零,疏散转移。同年11月4日,身染重病的席大明与警卫员杨龙生在杨家湾顾家院子被敌搜查,杨龙生开枪毙敌二人后,壮烈牺牲。席大明不幸被捕,被押往毕节,在狱中虽受尽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1936年11月16日,在毕节大校场英勇就义。
1981年9月,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席大明为革命烈士。
席大明等四烈士墓
阅读推荐
原标题:《贵州革命先烈之胡畏 • 席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