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旧居 | 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殿堂

有人说,天津是一本中国近代历史教科书,此言不差。

万国建筑、人文荟萃,从影响世界的平面媒体、引领全国视野的现代音乐、中国话剧的北方摇篮、中国电影第一城、通俗文化的“聚处”视角来看,天津,可以说“聚天下之粟,致天下之货”,亦可以艺绝天下之姿。

当然,如果你非要在这历史洪流截取一段最为人所感叹的城市记忆,我想非天津洋楼、非意风区莫属。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在洋楼旧居中,倾听中国百年风云。

曹禺旧居

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东侧的曹禺故居。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始建于清末。东至民主道21号院墙,西抵民主道27号院墙,北起南临民主道23院墙。现有小院狭窄,二层小楼,五间平房。23号院(前院)坐南朝北,环境同上,有过道二层,前后两个独立小楼。馆内拥有大量历史资料和近3000张馆藏照片。其中展出的照片有500余张,恢复性摆陈家具50余件,物件40余件。馆前铸有由著名雕塑家刘鑫创作的曹禺先生半身铜像,像高1.2米。2010年,天津市河北区政府为纪念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并且充分发掘利用坐落于意大利风情区的曹禺故居的文化历史旅游资源,市海河办、海河公司决定对曹禺故居进行纪念性恢复,建立“曹禺故居纪念馆”。

曹禺

曹禺的祖籍是湖北潜江,他于1910年出生在天津小白楼一座安静的院落里;后来,他家搬到当时的意租界二马路36号。

那是一座十分讲究的意大利式的两层的小洋楼。曹禺的童年与青年一直生活在这座小楼里。他的一生中,是天津南开中学给他指明了道路,中学时代的戏剧爱好竟使曹禺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了下去,终生不渝。

是天津这块土地培育他成长,给他打下了深深的永不能磨灭的舞台与演出的烙印。

曹禺(左五)与其他同学合影

1922年曹禺进南开中学读书时,校长是张伯苓先生,校长的弟弟张彭春先生负责教务。南开中学每到校庆和欢送毕业同学时,都要演戏庆祝,成为一种传统。曹禺从十五岁就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开始演戏,几乎都是张彭春老师导演的。

曹禺说,没有张彭春导师,就没有他曹禺。他还说张彭春先生教他如何演戏,如何从戏里知道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情。

曹禺一辈子都没忘记过导师的教诲,他一生探索人生,他说:“人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人又是宝贵的。人啊,又是应该把他搞清楚的。无论做学问,做什么事情,如果把人搞不清楚,也看不明白,这就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当时的社会风气,男女不能同台,曹禺多半扮演女角色。他扮演的第一个女角色是易朴生写的《国民公敌》里的人物。

1928年他又演了易卜生的《娜拉》,演出十分轰动。当时在天津是件大事,尤其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注意。

演出后,报纸上纷纷发表评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曹禺说:“……我永远忘不了南开中学……在我中学时代,它使我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并且知道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这很难,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个人能看清楚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哪件事情是是的,哪件事情是非的很不容易。我的感觉,在小的时候就打了基础,而不是到了大学,到了研究院才打基础,就是说在中小学就打基础。而我是在南开中学打的基础……”

曹禺在天津民主道故居门前与南开大学采访者合影

曹禺先生对于人生的认识和一辈子所从事的戏剧创作都与天津分不开。

崔国良先生曾说:“没有南开学校,也就没有曹禺;没有张彭春,同样也就没有曹禺。”

参考文献:

[1]曹禺.天津南开,我戏曲生活的开端[J].中学生,2006(31):42-43.

[2]崔国良.怀念与回忆曹禺先生[J].大舞台,1998(02):24-25.

原标题:《曹禺旧居 | 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