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张曼
关于汉字的起源,众说纷纭,充满神秘,但尤以仓颉造字影响最大。《荀子·解蔽》说:“古之好书者众也,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轩辕黄帝时期人,始造文字,以代结绳,号称史皇、仓帝、文宗,民称仓圣。生于今陕西省白水县阳武村,葬于“衙之利乡亭”(即今白水县史官村北),享年110岁。
仓颉其人
仓颉相传为黄帝史官,始造文字,以代结绳,号称史皇、仓帝、文宗,其察鸟兽纹迹而作书契,仰承天地灵气,从甲骨刻痕衍生钟鼎,始载人文精华,为文字初祖。《春秋元命苞》记载:“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终葬衙之利乡亭。”所葬之地即今白水县史官村北之仓颉庙,与黄帝陵遥遥相望。
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青年时期,曾任部落酋长,深得轩辕赏识,命为自己的史官,后因结绳记事的差错,为创文字,辞官远游,遍访智者,后回归故里,依类象形,始创鸟迹文字。文字的产生,实在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重大事件。《世本》、《书势》、《淮南子》等史书中多有记载。
据《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惊天地而泣鬼神者也。所谓“天雨粟”的故事,民间传说是:上苍为了酬慰仓颉的造字之功,于是向人间下了一场谷子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便由此而来。后来人们便把谷雨这天,作为仓颉的祭日。白水县历史上曾一度更名为粟邑县,与这个美妙的传说,也不无关系。
仓颉其人庙与墓
被誉为汉字之源,文祖圣地的仓颉庙与仓颉墓,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村北,仓颉庙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该庙北屏黄龙山,南临洛河水,西傍黄帝陵,东接孔子朝仓圣所走过的孔走河,兀然高耸,颇具气象。庙内《明正德重修仓颉庙碑》记载:“公(仓颉)逝,黄帝敕葬白水东北彭衙城六十里,有庙在焉,建置之初,自黄帝至尧舜,历禹汤而宋元,逮我皇明,仓有天下数千载之余矣。”
庙内现存建筑占地十七亩,其主要建筑以明、清为主。依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开,分别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献殿、寝殿。两侧又有东西戏楼及钟鼓楼、配殿和廊房等。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仓颉庙前大门口平台之上建有照壁,照壁中部有一小神龛,下部有一道圆形小门洞,与传统照壁截然不同。仓颉庙的山门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明三门中间大门为神门,只有谷雨庙会或贵客来临时才打开,东边小门是人门,平时敞开,供人进出,西边小门为鬼门,一直紧锁。紧贴山门建有两座戏楼,传说中的仓颉长着四眉四目,为让仓圣两只眼睛看东戏楼,另两只眼睛看西戏楼,因而戏楼采用东西并列式。
前殿是明代建筑,正对着戏楼。左右两侧各有一间小耳房(又称廊房)。在它的南北两面均没有围墙将之封闭,是开放式的建筑结构。殿檐下有一块黑色匾额,是由草圣之称的近代书法大师于佑任先生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所题“文化之祖”,这一匾额与桥山黄帝陵的“人文初祖”遥相辉映,相互媲美。
报厅,是过庙会时,拜祭者报到之处。这座建筑物的结构特殊,用拱顶代大粱,为北方少见的卷棚结构。报厅两侧的柏树,左为青龙柏,右为白虎柏。他俩一东一西,日夜护卫仓颉圣像。该厅顶部棚顶上刻着四圣伟绩,墙壁上的《知足常乐图》、《自食其力图》等,都是艺术价值极高的珍贵壁画。
古时祭祀仓颉,常在献殿举行。明清时为学堂,是弟子学习的地方,现供奉仓颉铜像。献殿是全庙最大的建筑,先前这里牌匾高悬,千年香火,从无间断。歌谣说:“庄户人拜一拜,风调雨顺收成来;作官人拜一拜,前途无量鸿运来;经商人拜一拜,生意兴隆财运来,读书人拜一拜,金榜题名喜讯来。”
寝殿,明三暗五,立柱内倾,呈元代建筑风格。寝殿为明三暗五的前搭式廊房,立柱内倾,呈元代建筑风格。前檐大檩长16米、径56厘米,粗细均匀,据说为蒿木,体现出“文化可塑平庸成栋梁”的独特寓意。寝殿内原有明代仓圣坐像一尊。现存塑像系1991年重塑。四周有 “天雨粟”、“鬼夜哭”、“石楼造字”、“西陵制衣”等17幅珍贵壁画,可说是黄帝时期的一幅“与时俱进图”。八十年代初,人民画报(海外版)曾刊登了其中四幅,一时引起轰动。
仓颉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就已有之,周围有三米高的砖花墙,是民国28年(公元1939年)修建的,当时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朱庆澜将军,在筹建黄龙山安置灾民的垦区时,于1939年参观仓颉庙,顿生崇仰之情,遂出资为仓颉墓修建一圈六棱砖砌花墙,墙高3米,朴实而精致。东西两侧各设一门。东门有联云:“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西门联云:“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该联工整贴切,书法苍劲有力。陵墓西北,百里之外为黄帝陵。从中可见,仓颉墓符合传统的名臣陪葬礼制。
仓颉庙碑刻
白水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然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18通,陈列于前殿之内。年代从东汉起,历魏、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前秦建元四年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仓圣鸟迹书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知县梁善长摹写。这28字相传为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之原形。字形若图若画,不易辨认。宋《淳化阁帖》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仓圣庙碑》为东汉延熹五年所立,碑文为古隶,结构舒展,线条流畅。《广武将军碑》系前秦建元四年古碑,文为今隶,疏朗明快,粗犷飘逸。这两通古碑曾经受到康有为、于佑任等大师的极高评价,被誉为旷世绝品。
仓颉庙壁画
壁画是庙中一宝,仓颉庙里的壁画,有水墨画,也有水彩画;有人物画,也有山水画。而且后两者往往是互相掺混和彼此糅杂。仓颉庙壁画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如果择其要者而言,大体有黄帝功德、仓颉政绩、神话故事、白水盛景以及名人诗赋等五个部分。
报厅两壁有篇幅不等的壁画二十余幅,其画技高超,寓意深远,其中的《知足常乐》、《自食其力》更是画中精品。后殿的壁画共有十七幅,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壁画大都同黄帝和仓颉有关,虽然创作年代不祥,但内容积极,人物栩栩如生,意境优美,每幅壁画都有一个优美的故事传说,艺术价值极高。西墙:《擒蚩尤》、《西陵制衣》、《鬼哭龙藏》、《黄帝赐衣》、《天雨粟》、《屈佚指佞》等。北墙:《龙麟取乐》、《百鸟朝凤》,皆取吉祥欢乐之意。东墙:《石楼造字》、《权衡度量》,《伶伦为律造磬》、《素女鼓瑟》等。其中的《擒蚩尤》画的是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西陵制衣》画的是黄帝元妃西陵氏缧祖教人们织锦制衣的故事;《黄帝赐衣》画的是黄帝给百姓赐送衣服的故事;《天雨粟》画的是上天被仓颉造字所感动而降“谷子雨”的故事;《石楼造字》画的是仓颉造字的情景。
仓颉庙古柏
仓颉庙内古柏极富盛名。48株千年古柏组成之古柏群与曲阜孔庙、桥山黄帝陵之古柏群鼎足而立。其枝叶覆盖,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各得其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劈,抱槐相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叶茂,堪称庙内一景。仓颉墓冢上一柏,枝干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古柏最巨者当为仓颉手植柏,高17米,树围7.25米,根围9.3米,足可与黄帝陵轩辕手植柏媲美。树裂如劈,枝指似戟,岁月沧桑,文明历程,尽在其中。
谷雨庙会
千百年来,凡有仓颉祠庙之地,都有不同的仓颉庙会和祭祀活动。
这当中,尤以被誉为“渭北三大庙会”的白水仓圣庙会最古最甚,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据考,白水仓圣庙会,起源于汉代,明清时期最盛。每年谷雨时节,由一个社牵头主办,九个社协办,洛北十大社轮流循环,经久千年而不衰。庙会及祭祀活动主要有:抬神楼、执事进庙、祭仓圣、打社火、唱大戏、贸易交流等。庙会日期多为五至七天,正会必是谷雨当日,其由来出自仓颉造字天雨粟之说。改革开放以来,白水每年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民祭或者公祭祭祀活动, 2005年,《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民风成俗
在仓颉故里白水,自古尊祖敬贤,崇文尚武,尊师重教,敬惜字纸,蔚然成风。猜灯迷、对对联、学书画、看大戏、打社火之类的爱好者,十分广泛。学生入学,先要拜仓圣爷;村民们过红白喜事,都要请先生坐上席;节届冬至,人们争着给先生送火锅;“罐罐饭,端面前,先生顿顿吃变餐”的民谣,就是白水人尊师重教的一个写照。字纸楼,其实是焚烧字纸之炉。先前,白水一带凡城镇村落,学校政府都建有这么一座字纸楼,这是当地敬惜字纸的一个讲究,人们认为凡写有文字的纸张,皆为圣物,不得随意乱扔,不可任意践踏,更不能用作手纸,需收拢一起,于字纸楼中,施礼焚化。民之虔诚,可见一斑!
仓颉文化
白水仓颉庙作为中华汉字文明的精神标识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和国家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将农历谷雨节确定为“中文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贡献;“仓颉造字”被国家教育部纳入中小学生教学课本,成为千百万学生的必学科目;2001年仓颉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汉字寻根,文化探源”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自推出以来,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学子,入选陕西省首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著名文艺评论家、当代学者肖云儒曾说:白水县仓颉庙有“三个唯一”即:白水仓颉庙是全国40多个仓颉遗迹地中里面唯一的国家文保级单位;是唯一的仓颉庙、仓颉墓、仓颉庙碑、仓颉书、仓颉古柏群五位一体的庙宇;是唯一一处以谷雨祭仓颉和清明节祭黄帝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在追思“人文初祖——黄帝”的同时,追思中华文明之根“文化之源——仓颉”的地方。
来源:白水县融媒体中心
扫码立即下载文化头条APP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梁飞燕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原标题:《【文脉永续 礼敬仓颉】文祖仓颉 文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