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文物 | 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的狩猎骑马俑

唐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是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陪葬品。懿德太子一般指李重润,李重润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之长子。十九岁时被武则天杖杀而死,中宗复位后追封为懿德太子,葬乾陵。懿德太子墓是乾陵的陪葬墓,于1971年开始发掘。

唐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 杨晓君 摄

此俑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目光专注,神情逼真,马鞍后置一猎物。此俑用混揉好的双色瓷土切成薄片后贴于陶胎上,再上釉烧制,其工艺复杂,难度较大,在当时是比较贵重的物品。此尊狩猎骑马俑是皇室出品,是不可多得绞胎陶俑精品。

狩猎是唐代贵族时兴的活动,也时唐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唐代,放鹰打猎是种盛行不衰的娱乐活动,尤其是在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当时宫中大鹰坊里养着猎鹰,有隼、雕、鹞和苍鹰,许多来自域外的进贡。唐代政府设有养鹰坊,有专门负责驯养的人员,贵族官僚也是如此。懿德太子墓中除此件饲鹰骑俑外,甬道壁画中还绘有几个擎鹰牵犬的内监。鹰猎在唐朝的发展,鹰坊在唐朝的形成,唐朝驯鹰师的大量出现,唐朝鹰猎之风的盛行,使王公贵族感悟到鹰猎的竞技能力和娱乐性能,大大满足了贵族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在唐朝几乎成为了贵族的标配。

唐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 杨晓君 摄

绞胎是唐代出现的陶器新工艺,一般多用作器皿,绞胎俑则极罕见。绞胎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

历史发展到唐代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文化异常发达,出现轰动世界的著名唐三彩和绞胎器。普通百姓都知道唐三彩,似乎家喻户晓,但对绞胎器确知之甚少,缘于难见其真容。看来大部分唐三彩为殉葬品,而绞胎器为贵族日用品,因此更难传世。

唐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 杨晓君 摄

唐代绞胎和唐三彩一致,均以高岭土作胎,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白中带粉红,大都施低温黄釉、绿釉和三彩釉三种色调,以黄釉居多,三彩釉最少,主要形状有圆角长方枕、倭角长方枕、三彩釉长方枕。

绞胎花纹有精有细,可见木纹理,“几”形曲折纹、团花纹等,其中团花纹又有朵梅纹、如意云纹、菱花纹三种。技法上有整片绞胎和镶嵌贴面二种。绞胎泥色有白、褐、黑三种,有白、褐或白、黑二色相绞,也有白、褐、黑三色相绞,都十分精美。

唐代狩猎骑马俑,体态丰腴,神情专注,形象生动,逼真地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人文风貌。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