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汾阳路白公馆,唤醒前世今生记忆

走入白公馆

提到白公馆,上海有好几处。但真正被白先勇认可为“家”的白公馆,却只有汾阳路这一处。白公馆地处汾阳路、桃江路和岳阳路三岔路口。掩映在深墙大院内,旁人似难探究其间奥妙。这里曾经是白崇禧及白先勇故居,曾经是中国书画院,曾经是风靡一时的烤肉餐厅……

汾阳路原称毕勋路,英文名为Route Pichon,是上海法租界的一条街道。大体呈南北走向,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岳阳路,全长815米。1902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以法国驻华公使毕勋(S. J. M. Pichon)名命名。1914年上海法租界大扩展时划入界内。1943年以山西省地名改名为汾阳路。

从1948年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可以看到,当时这一片沿路大多为住宅区。花园别墅也比较常见。在道路三岔口右上侧的花园,就是白公馆的所在地了。这里比较特别的是花园别墅南侧的那个椭圆形,当中写了一个“池”字,这就是白公馆里的秘密宝藏——水池。

现在走在汾阳路上,通过围墙内的树篱和大门,在乔木掩映下,可隐约看到精美的老建筑和南面的水池。在这一方小天地内,形成了白公馆“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实属繁忙闹市中的一块净土。

1948年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白公馆是一座带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园住宅,是经典的横三段纵三段构图,气派中不失典雅,窗楣、线脚、柱头都非常耐看。外墙原本为白色涂料,因而也被坊间误传为“白公馆”名字的来源。若从汾阳路东侧走来,会发现一处几近“孪生”的白色古典建筑,这就是汾阳路79号的工艺美术博物馆,又称“海上小白宫”。这两者皆是法式花园建筑的典范,从属于同一设计师,建成年代也相似,无怪乎不少人将两者混淆。

说到白公馆的原设计师,查找历史佐证也颇费了一番周折。乔争月女士在《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一书中将白公馆列入了沪上大名鼎鼎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的作品清单中,但在城市档案馆图档中,却丝毫看不到邬达克先生的签名、印章……

原来,这栋1919年建成的白公馆早于邬达克独立开业的时间(1925年),在此之前,邬达克在克利洋行(R.A.Curry)工作,并迅速晋升为事务所合伙人。因此,白公馆就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早年作品,档案馆图纸上没有他的签名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邬达克当时设计的蓝图,还有建成初期拍摄的几张珍贵照片,在匈牙利的邬达克文化基金会妥善保管着,这是最终判定原设计师的主要依据。

拉斯洛·邬达克,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在闹市在角落,你都可能与他相逢,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市三女中等。它们构成了今人所津津乐道的“老上海”建筑的要件,“海派文化”“海派精神”也孕育其间。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邬达克文化基金会馆藏的原设计蓝图

邬达克文化基金会馆藏的历史照片

这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原先却并非白色外墙,从20世纪30年代的照片上看来应是灰色基调。南面看起来是结构对称,但众所周知邬达克并非严格遵从古典语法的建筑师,他总是能根据每个场地的特点,创造出最适合的建筑形式。比如白公馆东侧就有一个半圆形的房间,在图纸上写作阳光房,此处面向开阔的院落,伴随着秋日晨曦品一壶红茶,实乃花园洋房的绝妙意境。半圆形房间的隔壁,是标注着“Grand Saloon”的开阔空间,也就是会客厅。这里采光充足,室内装饰有壁柱和拱券,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滩是呼朋唤友利器,也是彰显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往昔岁月

白公馆建成于1919年,最初是为当时的万国储蓄会董事部亭(或译为盘滕)(Jean Beudin)设计的住宅。当时的毕勋路位于法国租界内,而万国储蓄会(International Savings Society)是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中国的一个法国金融机构,1912年9月开设于上海法租界,位于爱多亚路7号(现为延安东路)。

万国储蓄会初期总资本仅有白银6.5万两,法郎200万,在上海法国总领事馆注册,并在法国贸易部和中国政府财政部登记备案。万国储蓄会早期的董事会共六人,其中包括中国宁波商人叶琢堂。第二任董事长部亭就是白公馆的原主人。

万国储蓄会以有奖储蓄的办法吸引了我国民间大量资金,在我国风行了20多年。据1930年代末统计,万国储蓄会名下的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地产267亩,中、高档住宅957幢,建筑面积199114平方米。万国储蓄会的分支机构遍及全中国,大致可以分为区分行、省分行、分会、支会等。如天津区分行当时管辖着北京分会和山东省总分会以及华北各地的分会。在国外方面,暹罗(今泰国)也设有分会,专门吸收国外华侨的财富。

万国储蓄会储蓄单

以白公馆优雅的花园和气派的建筑来看,万国储蓄会当时赚取了不少民众的资金,想必部亭作为董事长也是一位极爱社交的人士。他于1880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从1908年起定居上海,在这座城市居住了25年之久。他不仅是万国储蓄会的董事长,同时也是佛亚银行(Assurance Franco-Asiatique)的董事长,在当时的上海滩属于经济界的风云人物。1937年,日本侵略者推出梁鸿志为维新政府行政院长,梁依仗日本人势力占用了这座花园洋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逮捕了梁弘志,并接收了这座花园住宅,提供给国防部长白崇禧使用。实际上,白崇禧大部分时间在南京,或者在前线,真正在这里居住的时间不多。1946年,白崇禧将此住宅作为他的私人府邸。因建筑墙面灰白,主人姓白,故被称为“白公馆”。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幼年也在此邸长大。白崇禧与白先勇于1950年前往台湾,十年后的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在这里成立。

20世纪60年代末期,这栋花园洋房转交上海越剧院接管使用,越剧院铲除部分草坪,在1974年新建了练功房,位于白公馆的东侧。80年代末期,上海越剧院迁出,白公馆改为越友酒家,为越剧院与梅龙镇酒家合办。1997年,越剧院练功房被陆续租给几家餐馆使用,人来人往后,汾阳路150号又开启了全面修缮的工作,完成后白公馆再一次向群众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

华丽转身

这一次的修缮工作包括了对白公馆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对越剧院练功房的改造更新,以及重中之重的花园环境整治。最大的亮点当属花园中按原样恢复的水池,形成了和建筑的对景,平添一份庄重。

白公馆内部作为餐厅使用期间,原有的室内装饰已被替换。根据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历史资料,可以解读到以下信息,为室内设计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室内楼梯踏步为混凝土踏步与白色水磨石饰面,一层(现二层)地板为橡木地板,东厅为黑白大理石地坪;二层(现三层)为柳桉木地板。东厅屋面有天窗。原共有5处壁炉,一层大沙龙与餐厅壁炉原饰面材质为大理石,东厅壁炉原饰面为人造石,二层卧室壁炉原饰面为白色木饰面+白色瓷砖。

2019年12月15日,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在修缮一新的汾阳路150号举行闭幕式。修缮整治后的花园内上演了精彩的沪剧首秀——一场沉浸式的沪剧交响演唱会。只见身着西装旗袍的演员从洋楼缓缓走下楼梯,而身后伴奏的交响乐队则呈一字落座建筑门廊之中。建筑平台、栏杆、门廊、花园内的树木、水池等等,都成了演员们信手拈来的道具。

昔日的花园洋房将成为上海沪剧院的“新家”,沪剧院将利用这幢老洋房户内宽敞的空间作为“小剧场”,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演出和交流活动,这里也将成为沪剧爱好者的家。

建筑、花园、沪剧、音乐会,这些元素的融合打破了建筑内外的界限,是百年沪剧与百年建筑的交融对话,物遗和非遗的共生繁荣,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和上海传统文化的复兴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内容来源:上海徐汇

原标题:《文史 | 汾阳路白公馆,唤醒前世今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