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城市:在成都,看成都

建筑师张永和说:我有一个梦,城市再没有栏杆儿

诗人西川说:能浪费空间和时间,就是有诗意的城市

作家马伯庸说:我们去看建筑,其实是听人和建筑的故事

教授周榕说:那些丑陋建筑背后,是城市价值观的透视

……

以人为尺度的理想城市是什么样的?4月7-8日,一次探讨美好城市生活样本的旅程和对话在成都开启。

正如上面罗列的:这里有希冀、有感悟、也有吐槽。

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盛典刚刚在成都落下帷幕,这场由《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发起主办的建筑/城市评奖,旨在寻找和发现、并激发公众参与,推动一场关于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的讨论。

这个目的达到了。

01

什么是人文城市?

三联人文城市奖,缘起何时?

2020年,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对城市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城市怎样让生活更美好?重新回到了人们的思考中心。

从2020年6月起,组委会邀请到由28位城市、建筑及人文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提名团,10位建筑界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以及7位建筑及文化界权威专家组成的终审团,对26个入围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及终评。

终审团主席、非常建筑创始人张永和认为,首先要有好的城市肌理,才有更人性的城市。而城市的人文性体现在步行友好的街道,也体现在不再有栏杆来分隔的马路。城市的样子并不是自然发展而成的,而是体现了人的意志和努力。

论坛发布的三联人文城市奖《成都宣言》,试图给出人文城市的描述。

今天的城市,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有一些根本性的转换,正在展开。

物理性的建筑与城市,在迅速生长,技术与城市的结合,我们有了一个包含数据、算法、模型的智慧城市的未来。人才是城市的目的与尺度,在物理的、数字的城市之中,人文城市是否以及如何成长,是真问题。硬件的智慧城市与软件的人文城市之间,我们有智慧完成它们的融合吗?

实体的建筑、城市的空间与居住者、使用者,曾经古典的强关系,正是被手机传播大规模与广泛覆盖的弱关系替代。这是一种迭代?一种进化?还是一种颠覆?人与建筑、人与城市的关系,被突如其来的手机,以及互联网深刻介入,有形的空间与虚拟的传播,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人文”?

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60%。这个过程,建筑的、数据的、人文的中国城市,正在成长。我们相信,不同城市的性格,他们各自的主体性,也将生长并且壮大,在全球化时代,曾经单向度的观念、思维与价值观的输入,必将完成双向以及多元共融的转换。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方可造就!

02

“懂生活”的成都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说:“成都是一个强调生活的城市,从容、优雅,依然具备创造活力。”

在人们的印象中,“懂生活”始终是成都的特质。在成都,人们的认知与情感、安全与归属、需求与价值等人文类因素,总能得到深层次的满足。

人文城市奖论坛和颁奖盛典落地成都,正是因为成都宜人的生活气息,这种生活气息就是一种人文属性。

最新的一项统计显示,成都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及质量、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在全国均位居前列。以公园体系和开敞空间为城市文化载体,成都的的城市空间在对待人的尺度上,有着细致的关切:重视人们行走、站立、坐下、观看、倾听及交谈的维度。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眼中,成都是美好的、人性化的,他认为评选人文城市的目标,是让城市营造的诸多结构,足以配得上人性最基本的多样、复杂、琐细、与深邃。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认为,茶馆文化是成都最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之一,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日常的生活,没有被文化工业驯服。文化工业把古老的东西和熟悉的东西熔铸为一种新的“质”,并且把所有日常的东西变为彻头彻尾的商品和文化景观。

此次评选的主题纪录片《成都,联结每一种生活》这样描述成都,在中国大城市中,成都是最有“日常感”的。当你踏出春熙路炫目的商业圈,再走上两分钟,就可以拐入属于市民的市井街巷,遇见那些因为“一市居民半茶客”而摆满龙门阵的茶馆、藏在街头巷尾的正宗川味小馆子,或是持证上岗的街头艺人,定义着“成都式”的安适和日常。

03

人文城市样本

4月8日晚,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隆重上演,入围项目代表都齐聚一堂,颁奖环节的设计也激动人心,所有获奖项目的颁奖词,很能说明人文城市的,凸显了首届组委会对人文城市的深度阐释。

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们看看这些人文城市样本。

公共空间奖:西村大院

作为一个植根于本土人文精神和集体记忆的城市级建筑设计作品,西村大院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打开了崭新的想象维度。超级体量和超级院落的大尺度恢宏写意,与多样化城市内容、多层次公共场域、多线程社会生活的细致经营形成复杂的对比、交织,创造出“围合中包含开放性、统一中蕴藏丰富性、规整中伴随灵动性”的新型城市空间秩序。

西村大院

建筑设计奖:连州摄影博物馆

在欠发达城市的传统街区,连州摄影博物馆创造出了深具人文关怀的建筑空间。在大量使用当地材料和低造价工法的同时,整个建筑仍然保持了高水准的设计质量。通过精妙的边界处理及丰富的空间经营,博物馆与周边的民居风貌和社会生活无缝衔接,既成为照耀城市的文化灯塔,也为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堪称在品质营造和社会价值贡献两方面的范例。

连州摄影博物馆

社区营造奖:上海社区花园系列

这是非常罕见的设计师通过实验性城市行动改变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城市的成功范例:通过社区种植这样一种看似无比纤弱的改造手段,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抵抗并逆转大规模开发对城市无情的格式化进程,使城市原本荒废的剩余边角空间化身为具有高度社会凝聚力的情感场域。设计师团队不仅提供行动方案,同时也作为社会动员和实施运营的操作主体,为“社区花园”理念的落地、推广、及可持续发展,构建了一种易于学习和复制的保障性机制。

上海社区花园系列

生态贡献奖:绿之丘”——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改造时代的大背景下,面对与城市新规划相抵触的历史遗存建筑,“绿之丘”的建筑师将其视作不可再生的宝贵城市资源。通过创造性化解城市交通、景观规划与既存建筑体量之间的冲突,“绿之丘”从原有的功能性构筑物变身为一个公众喜闻乐见的生态场所,不仅成为上海杨浦滨江改造项目中的点睛之笔,也为中国当代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设计范例。

“绿之丘”——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城市创新奖: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

在成功解决原有1600户棚户区居民原拆原建、水系疏贯整治、打造全新商业生态等复杂功能问题的基础上,建筑师团队用7年时间,以细腻情感和高分辨率思考,完成了极具丰富性和创造性的大范围城市更新实践。通过高超的控制能力,达到了传统与创新、秩序与生动的完美平衡:多类型、多样态、多层级的建筑、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及公共艺术品混融交错,杂而不乱,宛如在漫长的时间中自由生长的浑然天成之作。

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

原标题:《人文城市:在成都,看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