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中印友好之子陨落惊动周总理,惨痛教训应永远铭记

编者按

一周前,本公众号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辟的“百年红色传承”专栏中,发表了苏萌老院长的《北京协和医院在抗日战争中鲜为人知的特殊贡献》一文,文章发表后反响热烈,勾起更多老前辈对往事的追忆。协和药剂科老主任张继春教授就文中提到的柯棣华和郭庆兰,讲述了他们的儿子柯印华的故事。同时以一名医者的高度责任感,提醒大家铭记故事背后的惨痛教训。

五十四年前,柯印华之死惊动了周总理。

很多人会问,柯印华是谁?他的父亲是柯棣华,是一名印度外科大夫。1938年,柯棣华加入到印度国大党派遣的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后加入八路军,在延安和河北工作过。在河北的时候,他来到白求恩卫生学校,并担任了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首任院长。

在白求恩陵墓落成典礼上,他宣誓:“我要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柯棣华大夫在白求恩陵墓落成典礼宣誓。

柯印华的母亲叫郭庆兰,16岁时来到协和医院,当了一名护士。她学习刻苦,爱岗敬业,院方给了她很高的待遇。不久,日军铁蹄踏向中国,郭庆兰通过白求恩大夫的好朋友、在协和工作的凯瑟琳女士的帮助,于1939年5月12日到了抗日前线晋察冀军区,在白求恩卫生学校任护士教员。

▲郭庆兰女士。

经当时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司令做媒,柯棣华与郭庆兰于1941年10月25日结成夫妻。1942年7月7日,两人一起站在党旗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30日,他们的儿子降生。柯棣华高兴地给八路军军医李得奇写信“老弟,报告一个喜事儿,郭庆兰生了一个男孩,今天是第三天,他睁了眼睛观察周围。这孩子白皮肤,大眼睛,高鼻子,长睫毛,黑黑的两道眉,长得样子像我,但皮肤像郭庆兰,取了两个人的优点,未取缺点。”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他起名叫“柯印华”。“印”表示印度,“华”表示中国,取中印世代友好之意。

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大夫因带病坚持上前线抢救伤病员、做手术等劳累过度,晚上还要写书,在完成外科学总论的最后一页时,突然癫痫发作,倒地身亡。这位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共党员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年仅32岁便英年早逝,此时印华仅107天。

1943年5月10日,聂荣臻接延安朱德来电:“聂司令员钧鉴: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八路军的英雄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柯棣华同志不幸在华北前线光荣殉职,全军痛悼,殊深轸念。我等对其遗属郭庆兰和柯印华母子,当妥善安置,悉心照顾。中央决定接其母子来延安,保护好中印友谊这颗宝贵的种子,以慰柯棣华的忠魂。有关事宜请您从速具体安排。沿途务必保证安全,万无一失。切切。”

郭庆兰带着印华,冲破重重封锁线来到延安。1947年,印华进入荣臻子弟学校学习。期间,无论是正常生活中照顾他的起居饮食,还是当遇到敌人追击和炮火轰炸时抱着或背着他转移,老师们总是尽心尽力维护他的健康和安全。1949年,印华随学校迁到北京,进入八一学校读小学。1950年,郭庆兰也调到八一学校当校医。印华小学毕业后,升入北京101中学。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专门会见了郭庆兰和印华。1958年,郭庆兰带印华到印度探望奶奶和家人、亲戚,临行前受到周总理接见。奶奶希望他能回去继承祖业,因为印华是这个家族“三房一子”的独苗。但印华表示,我一定回中国,我要学医,继承父亲未完的事业,也要支援其他国家的民主解放事业。

▲周总理和柯印华。

▲柯印华(左一)、郭庆兰(中间)及家人合影。

1961年,印华被保送到某军医大学(就读期间曾用名张印华)。他学习勤奋努力,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为了能继承父业,他努力学习外语。我的爱人是他大学同学,说他人缘特别好。

天有不测风云,1967年6月1日,印华因肠炎腹泻,同学们劝他去急诊输液,但是执行医嘱的当班护士,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没有执行“三查七对”,拿起一瓶葡萄糖就给印华输上了。20分钟后,印华开始寒颤、发热、抽搐,迅速进入昏迷状态。这时才发现,输液里有霉菌感染的絮状物。

在那个管理混乱的特殊年代,虽然成立了抢救组,也请了专家会诊,但仍没有很快拿出好的救治方案。此时,一位印华的小学同学同时也是大学同学,想办法将印华病危的消息上报了国务院,周总理知道后很生气,立刻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柯印华的生命!”并指示用飞机从天津送去抢救药品。聂荣臻元帅知道后,同该军医大学相关人员通话,拍桌子怒喝道:“孩子本来没大事儿,吃点消炎药就好啦,你们怎么搞的?真是乱弹琴,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后来采取了全身换血的措施,学校大喇叭播出,为抢救柯印华需要O型血的同学献血,同学们争先恐后排着队去献血。但一切都来不及了,1967年6月2日21:50,印华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柯印华(1942-1967)享年25岁。

一场事故毁了无数人的美好愿望,留下深深的伤痛。印华妈妈郭庆兰从大连赶到时,只能见到儿子的遗体。她从头到脚抚摸着儿子,满脸泪水,哽咽地说:“你爸爸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去世时,你才3个月,我背着你千辛万苦穿越封锁线,我们没有死在敌人的炮火下,却死在不负责任的医疗事故中。妈妈多盼望你长大,等待你学成,子承父业,像你爸爸一样,成为国际主义战士,为印度人民救死扶伤,为中印友好作贡献。就在你即将毕业时,你却离开了我们。”她还说:“有人对我说,如果知道是柯棣华的儿子,就会很细心,就不会发生这个事故,不会让我失去儿子!可是我认为,这事无论发生在谁的儿子身上,都不应该!”这位英雄的妈妈说得好,说得对!

郭妈妈抱着儿子的骨灰盒在北京京西宾馆受到聂荣臻元帅接见,聂元帅内疚地说:“你的儿子我没有保护好!对不起柯棣华同志啊!”说完泪流满面。

郭庆兰自新中国成立后就脱下戎装,来到大连儿童医院,担任院领导。在此期间及离休后,她经常与印度政府和民间各界友好人士保持来往,多次受邀去印度访问、讲演等,为中印友谊搭起了一座桥梁。她说:“柯棣华的乐观精神和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一直在鼓舞着我,只要中印两国人民需要,我会在有生之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工作,让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传下去。”她一直担负着“中印民间大使”的作用,直至2012年6月28日,郭庆兰因病去世,享年96岁。

我们永远怀念郭庆兰女士,永远怀念白求恩式的好大夫柯棣华!

▲郭庆兰女士。

通过这个惨痛的医疗事故,我们应该吸取血的教训,永远记住:我们的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工作的保障。再好的制度,不是写在本上、挂在墙上给别人看的,是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去执行!

保证患者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切记!切记!

北京协和医院 药剂科

张继春

张继春,主任药师。1965年沈阳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曾任药剂科党支部书记,药剂科主任。1974~1975年担任中央赴西藏阿里医疗队队长,1989~1991年在柏林自由大学附属医院进修。2008年退休后,任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特聘专家、全国药学科普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原标题:《历史钩沉|中印友好之子陨落惊动周总理,惨痛教训应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