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展览 | 何见平:设计是一场持续了25年的想入非非

原创 艺术头条 雅昌艺术网 收录于话题#艺术308#展览122#对话14#艺术家74【编者按】 “daydream何见平个展”在3月27日至5月30日于设计互联展出。此次展览策展人德国Folkwang博物馆设计馆馆长René Grohnert,设计互联创始馆长Ole Bouman与副馆长赵蓉担任展览顾问。

这是何见平25年设计生涯的一次回顾。他说,自己的设计生涯是一个持续了25年的想入非非,一场持续了25年的甜蜜白日梦。这二十五年中,何见平用想入非非的思考创造着平面设计作品,平面设计又以想入非非回报给他无穷的快乐。

展览以蒙太奇、模糊、山水、肖像、文字、艺术、阅读、形象和策展9个主题展开,全面展现何见平设计创作的形式、内容、思考与艺术溯源。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回顾展并未仅仅聚焦于何见平的设计作品,而是将其与设计过程中的草稿、信件、纸条、卡片、电子邮件、照片、新闻报道、印刷打样、报纸杂志剪图等资料一同陈列,以碎片式的印象,展露深层的创作状态。

何见平自画像

对话

对话人物:设计师、艺术家何见平

编者:雅昌艺术网 李家丽

“个人的设计史”

雅昌艺术网:我们知道,这次展览是您25年设计生涯的回顾展。为什么设计生涯的主题词会是“daydream”?您如何将这一概念融合在展品的陈列中?

何见平:我觉得平面设计师最难的就是创意。创意的来源有很多种可能性,有的人习惯于通过阅读找到解决方案,有的人习惯于通过整理设计的课题找到解决方法。

展览现场

我想说的是,有些时候创意的来源也许没有线索可以依据,是突然而来的,有很大的偶然性,就跟梦一样。虽然梦中人不可能经历自己认知之外的东西,但梦的内容却是片段式或碎片式的连接,有的时候5年前的某件事联系到了今天的某件事,于是它成了一个看上去较为荒诞的一个梦。这种思考方法对设计师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将展览命名为“daydream”。

展览现场

我希望为平面设计师找到设计答案提供一种线索或可能性,它可能不那么有逻辑性,但还是存在那么一种可能性。既然我们无法梦到认知以外的东西,那么我们纸产能在认知上做加码,通过阅读、思考,让认知的素材库容量更大一些,这个梦的内容也会更丰富一些。

肖像单元展品

第十四届伊朗Morteza Momayez设计奖获得者何见平个展展览海报 客户: Momayez基金会 丝网印刷 2019

肖像单元展品

Viva Graphic主题展览海报 客户:台湾海报设计协会 丝网印刷 2014

雅昌艺术网:在“daydream”的概念下,又统摄了9个主题。您如何看待这9个主题?

何见平:我通过对过往数量极其庞大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类,最终产生了这9个概念。它其实并不是有逻辑性的,也不是同一个维度的概念——这其中有的是我的工作内容,如品牌设计、书籍设计、展览策划;有的是工作方法,如从清晰到模糊的视觉效果;有的是我设计自身的发展过程,比如最早到德国留学就是为了学习蒙太奇的摄影手法,所以我把这一时期的作品称为蒙太奇,但是这9个概念能够对我以往的设计工作有系统性整理的帮助,它可以让我个人的设计历史更加清晰。

蒙太奇单元展品

蓦然回首(何见平东京大日本印刷ggg画廊个展) 客户: 日本东京银座图形画廊 1000 × 700 mm 胶印 2012

所以只能是说我希望借助这几个概念,能够将我工作中的一些线索梳理出来,不要那么千头万绪,而是稍微有一点系统性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对我个人而言,我并没有在工作中仅限于对这9个概念的思考。

模糊单元展品

中国美术学院75周年 (校庆海报之一) 客户: 中国美术学院 A0 丝网印刷 2003

“碎片化的呈现方式”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它没有像常规的回顾展那样,以时间为线索,而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展开。为什么会选用这种呈现方式?

何见平:对我个人而言,这次展览是我的平面设计工作的一次整理,所以除了呈现我的设计作品,还一并陈列了设计工作中保留下的友人书信、印刷打样、报纸杂志剪图,甚至是设计废稿。

模糊单元展品

东京都(同名书籍出版推广海报)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 A0 胶印 2007

近十年来,媒介的更新,使传统的平面设计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次展览陈列因为时间跨度达25年,而且聚焦于穿如同的纸上媒介的叙事,所以我想通过展示文献资料性质的作品,能够向观众展示这段历史——在视频媒体、数字化等媒介产生之前,平面设计较为常用的工作方法,以及设计内容。

模糊单元展品

妙法自然——气(国际设计师主题展览系列) 书法: 董阳孜 客户: 亚洲文化艺术发展联盟 A0 丝网印刷 2011

展墙上遍布着图片,看起来有非常多的线索。但这在设计工作中,可能也只是片面的或不完整的,但是通过这些材料,我能回忆起整个设计的过程,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些图片,并不一定是设计完稿的作品,跟观众也有一些互动。也许他们感兴趣的,并不是我的设计完稿,而仅仅是一张小小的草稿或照片。

山水单元展品

回到亚洲(何见平马来西亚设计个展海报)客户:马来西亚吉隆坡立万国际美术学院 A0 丝网印刷 2004

“梳理平面设计历史”

雅昌艺术网:也就是说,这次的展览也是想呈现一段有关平面设计工作方法的历史。这和您一直以来呼吁梳理平面设计历史有关。为什么坚持梳理平面设计的历史?

何见平:我想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立,前提是需要有文献理论或文史研究。只有这样,这个专业才能稳定并逐步向前发展。相对于艺术史论研究,设计历史的梳理和研究,是有所缺失的。而平面设计在中国进二三十年内发展非常快速,其实已经有很多线索和成果都值得被史学家关注。

山水单元展品

2008北京奥运(奥运艺术邀请展) 中央美术学院、2008北京奥运设计展 A0 丝网印刷 2008

如果我们真的去梳理中国设计历史的话,会发现,这个历史起源并一定在中国。梳理下来,我们就会很清晰的看到,设计中国化的过程,以及中国化设计的面貌,与国外设计的异同。这在提升中国设计专业性的同时,也能规避掉很多抄袭。

“理性的预谋者”

雅昌艺术网:除了平面设计师,您还是艺术家、策展人。身份的重叠中,如今的您如何看待设计?

何见平:虽然我有很多身份,我感兴趣的内容稍微多元了一些,但我工作的核心仍然是平面设计。我希望通过对其他专业的涉猎,能增加我对平面设计更多思考。纯艺术和设计,尽管从很多形式上有共同性,但平面设计师还是有着非常理性的工作要求。他要求平面设计师是一个理性的人,他得把需要传递的信息很准确地传达给观者。既然如此,平面设计师首先需要是一个理性的预谋者,甚至有的时候能预设观众的情绪——在看到这个信息时,ta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个方面艺术家可能就不需要思考。

文字单元展品

中国形象(中国/母语——主题海报展) 陶瓷模型: Sonny Kim 摄影: 何见平 客户:台湾海报设计协会895 × 1280 mm 丝网印刷

“客户心理的猜测者”

雅昌艺术网:其实平面设计师并不仅仅需要平衡叙事方式和观者兴趣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平衡设计师意愿和客户兴趣的关系。

何见平:没错。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平面设计作品,很可能不是我第一次在对设计课题进行思考后的创作,他综合了客户的意见。这也是我把设计过程曝光的原因,它埋藏着我第一或第二次提出设计方案的线索和草稿。

文字单元展品

In-Between ·何见平(何见平斯洛文尼亚设计个展海报)客户: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Emzin创意产品机构A0丝网印刷 2012

平面设计就是这样,它跟艺术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客户的意见实质上是我们的设计命题。对于这个命题,客户有自己的期待。从这一层面上讲,平面设计师就像是客户心理的猜测者,既需要对他的期望进行猜测,并在设计中回应这种期待,又需要在这种回应中,增加一些内容,比如设计师个人的审美表达。我认为,设计命题应该有一些内容外延。

山水单元展品

康戴里(康戴里纸张公司推广海报系列) 客户: 康戴里国际纸张公司1280 × 895 mm (×3) 丝网印刷 2006

艺术单元展品

陌生天堂(杨福东电影海报) 客户: 杨福东工作室(上海)1000 × 700 mm胶印2003

注:中国当代艺术家杨福东电影海报,这部影片曾展出于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

“重要的是人的思考”

雅昌艺术网:正如您所说,设计在今天受到了各种新媒介的冲击。前段时间,NFT的一个作品以天价被拍卖。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您认为这种技术是否会冲击设计领域?

何见平:这种新技术已经在冲击设计行业了。技术的改变导致设计内容也在跟着改变。从这个展览上也能感受到,今天的平面设计的创作工具早就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New media或者说 AI自动生成的这种科技,早已经介入到艺术创作中,而平面设计师其实比艺术家更早接触到新媒介。

艺术单元展品

天堂电影院——厉槟源个展 客户: 深圳坪山美术馆A0 丝网印刷2021

但是我想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人的思考,是他对设计和艺术的理解。技术看上去是内容革新的原因,但其实它只是人思考的结果。一种新技术,说到底还是看它能否和如何为人所用。

对平面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工具。就像艺术家,它的表现形式并不一定只是造型艺术。传统的造型艺术采用新媒介创作艺术品,和平面设计师利用新媒介完成自己的设计创意,是一样的。所以我想只要是人作为主体,只要是思考作为主体,任何新媒介的产生,都是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因为可利用的技术更多了,表达方式更多元了。

阅读单元展品

AGI — 新声音(国际平面设计联盟社团2004-2005年新会员的合集——新声音)

主编 / 设计: 何见平 助理: Huang Yonggang, Tim Feßner 出版: hesign Berlin ISBN: 3-9810544-5-8 210 × 150 mm 2006

注解:内文280页,超343张彩色插图,以介绍AGI2004年和2005年新会员的作品为线索,详细报道北京(2004)和柏林(2005)两届AGI年会的情况。

“社会需要贫穷的设计”

雅昌艺术网:的确,对设计师而言,更重要的是自己对于社会的对于心灵的思考。那您认为设计师该怎么样在社会角色中进行思辨?

何见平: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共识,也不用我再重复。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平面设计师会被很多人误以为只是客户意志的执行者。人们应该思考,作为一个人和社会组成部分,平面设计师有关于社会、艺术审美的观点。他肯定也有自我的思考,这个思考其实就是他对社会价值的思考。这一点在大众中间往往是被忽视的。

阅读单元展品

AGI — New Members 2007–2017 (国际平面设计联盟社团2007-2017年新会员的合集)

主编: 何见平设计: 何见平 Meng-jiin Hsieh, Mina Kalvoy

出版: hesign Berlin ISBN: 978-3-947245-03-1 270 × 210 mm 2018

注解:由何见平设计并出版的近700页的书,涵盖了过去10年(2007-2017)200多位新会员的最新设计作品。

阅读单元展品

书籍实验 摄影: 贺春雷 2015

形象单元展品

21K(蛋糕设计)客户: 廿一客,北京

摄影: 21 K & hesign Berlin © 21K & hesign Berlin 2014

这个社会当然需要客户委托,设计师给出方案的设计,但也需要“贫穷的设计”——它并不出自客户委托,而来自于设计师个人思考,为贫穷而做的设计,比如保护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等。比如在希特勒的时代,纳粹党如日中天,一些设计师依旧以平面设计为武器,以使大众警惕极权。从这个维度讲,平面设计师跟艺术家、策展人和文化工作者是一样的。

形象单元展品

民生美术馆形象 客户: 北京民生银行 2015

形象单元展品

李宇春——哇!/CD+MV+广告 客户: 李宇春工作室(北京) 摄影: 李宇春工作室(北京) 2019

版权所有©李宇春工作室(北京)

“自然而然的创作”

雅昌艺术网:回顾您的设计之路,您曾就读中国美院,又在德国生活过很多年。为什么在设计过程中,没有执着于某一方的立场,反而强调自然而然地创作?

何见平:我想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审美和精神气质,能让我的设计生涯更长一些。我没办法总是非常紧张地思考他人的期待。一方面,这种自然而然地流露其实也在随着我的认知和客户的反馈在变动。另一方面,因为有了这种自由流露,有了创意的释放,也有助于打动客户,使他们改变原来对设计方案的期待。对于坚守西方或者东方,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我觉得这种顾虑,严重低估了两个国家对彼此文化的欣赏能力。其实很多时候我非常诧异于西方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独到角度。

策展单元展品

De Sein(德国战后至今的平面设计展)客户: 香港设计中心 摄影: 何见平 2011

策展单元展品

图文——中国海报和书籍设计展 客户: 德国埃森市Folkwang博物馆,柏林国立博物馆之艺术图书馆 摄影: 何见平 2016

策展单元展品

启蒙者·石汉瑞(石汉瑞设计展) 客户: 设计互联 2016

“疫情中的平面设计”

雅昌艺术网:像您刚刚提到的,设计师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那您认为,设计师应该如何通过艺术的手段和智慧的力量推动社会的文化建设?

何见平:这个问题在前边也有零星回答。我想,平面设计并不仅仅是提出设计课题的解决方案,而应该在设计方案之外,能够传递一种价值观,或者提升公众审美,或者对图像有实验性的创新,这样的设计才能被称为更好的设计。

雅昌艺术网:疫情当中,应该怎样审视设计师的角色以及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

何见平:这是一个很好的警示,能让设计师更加清醒自己的工作,明白平面设计也许并不是一个那么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它其实远远比不上,科技、数学、化学或物理这样的专业。当社会一旦停摆,最先受到的冲击便是平面设计,客户在设计方面的开支会锐减。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师的工作就应该停摆,就像我前边说的,社会也需要贫穷的设计。

策展单元展品

亨利.托马伊夫斯基(亨利.托马伊夫斯基设计回顾展) 客户: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 何见平 2017

注:除特别注明外,文中图片均来自hesign Berlin,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对话&展览 | 何见平:设计是一场持续了25年的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