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雨花英烈精神·辉煌百年红色接力”⑥ | 贺瑞麟

贺瑞麟:狱中绝笔 伟岸青春

【生平简介】 贺瑞麟(1909-1928),江苏徐州人。出生于铜山县(现徐州市铜山区)一户农耕家庭,1925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率领东大附中学生声援工人罢工,因此被捕入狱,出狱后专职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3月,他接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同年7月因南京党组织遭受第三次大破坏再次被捕,10月牺牲于雨花台。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保存着一份名为《死前日记》的手稿,是馆内珍藏的一级革命文物,也是一部反映早期共产党人狱中斗争和心路历程的珍贵史料。除此之外,还有《九月日记》《狱祭》《离散》等文稿以及两封写给家人的信笺。这些馆藏手稿均出自雨花英烈贺瑞麟的笔下。

1928年7月,时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的贺瑞麟,在中共南京党组织遭受反动派大破坏时被捕,时隔3个月后,他在雨花台刑场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19岁。在临刑前的岁月里,他身陷囹圄、豪情未改,以顽强的毅力奋笔疾书,将狱中的黑暗生活、被捕同志的不屈抗争详细记录了下来。在文中,他慷慨陈词,从容大义溢满字里行间,他壮怀激烈,字字句句感人至深。这些烈士遗书,就是一份重于泰山的革命遗言,忠实记述了贺瑞麟从满腔热血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转变为信仰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思想历程,表露了共产党人舍己为民的赤子心声。

“你们不要为我的不幸而流泪呵!父亲,母亲!我是永远地抛弃你们而去了!我为何而死?死于何人之手?你们大概已经知道……只要我自己无愧于心就够了!”“(牺牲的同志)出囚门时,神气非常自然……他们真是所谓面不改色的英雄,视死如归的好汉!”驻足纪念馆内,读到烈士的遗书,似乎能够穿越时空,把人们带回90多年前那段风雨如晦的斗争岁月,给人们带来刻骨铭心的震撼与升华。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魂。贺瑞麟为人耿介,自小便有反抗不平等压迫的斗争意识,少年时期就参加了徐州沛县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期间,他参与领导进步学生组织,始终走在革命斗争队伍的前列,并于1925年遭到反动当局的第一次逮捕。

此后,贺瑞麟在南京党组织的多方营救下脱险。出狱后,他更加认清了反动势力本质,革命信念愈发坚定。1928年7月,由于叛徒出卖,贺瑞麟与姚佐唐、孙津川等共产党人相继被捕。在狱中,无论敌人如何软硬兼施、严刑逼供,他始终毫不动摇,提笔留下了一系列感人肺腑、饱含革命激情的狱中手稿。在手稿的一页纸上,他还画上了一颗五角星,星内写着“雨花台”三个字,表明慷慨赴难的决心。

1928年10月6日,贺瑞麟倒在了血泊中。而他留下的革命日记,早已成为超越生命时空的永恒光辉,映照着雨花英烈不屈的气节和伟岸的青春。

『红色接力·征文选登』

追寻先烈的初心

坐落在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有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烈故事。在这里,整个山岗被苍翠的松柏紧紧环绕,广场南边烈士群像雕塑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浮于石刻,栩栩如生。先烈们的目光里透着坚毅,或怒目圆瞪,或握紧拳头。再看他们身上的枷锁,沉重而坚固,似乎在当啷作响,却怎么也无法禁锢他们对胜利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心。

看着那些伟岸的烈士雕像,仿佛把我带回那个革命年代,成千上万的烈士在雨花台英勇就义。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贺瑞麟烈士牺牲时年仅19岁。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贺瑞麟烈士的一生,那就是“坚持”。他带领学生参加示威游行,两次被反动当局逮捕,却从未妥协。在狱中,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写出了“为大家,弃小家”的伟大心声。像他这样的革命烈士还有很多,他们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的胜利,为民族不受外辱,为了内心的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当心怀感恩、珍惜美好生活,向革命先烈学习。“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雨花英烈初心如磐,追梦少年扬帆启航!

作者:李佩霖 [扬州市汶河小学五(8)班]

指导老师:郭舟

铭刻在心中的“42.3”

我再一次走进了雨花台烈士陵园。

还记得小时候姥姥带我第一次去雨花台烈士陵园时,我望着那笔直矗立的纪念碑,只觉得它顶天立地,我把头仰得高一点、再高一点,仍然看不到碑顶。姥姥牵着我的手,指着碑文告诉我:“这个碑高42.3米。孩子,这个数字你一定要牢牢记住!”

后来我才知道,“42.3”代表着1949年4月23日南京获得解放,从此,这座六朝古都迎来新生,无数穷苦百姓再也不用受到压迫和磨难。

“42.3”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在严刑与屠刀下不屈的英魂,代表着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先烈们昂扬的斗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歌!

走进纪念馆,恽代英、邓中夏、贺瑞麟……一张张烈士的照片映入眼帘,一份份烈士的遗稿和遗物陈列在眼前,透过他们那坚毅的面容,仿佛仍能感受到他们牺牲前大义凛然的神情,感受到他们的目光中那股永恒的力量,这股力量,化成了“42.3”这个数字,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间。

作者:吴泽宇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六(9)班]

指导老师:黄伟婷

(组稿:乔淳 智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