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书写从沙漠到绿洲的人间奇迹

“图文中的百年风华”系列十五

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变成了“毛乌素绿洲”!据陕西省林业局2020年统计,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经过几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毛乌素沙漠将在陕西被“赶走”。

毛乌素沙地今昔对比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陕西榆林市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4.8%,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使陕北地区实现了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逆转,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典范。

毛乌素沙漠的变迁,折射出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密切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还是水草肥美的沃土。然而由于不加节制的开垦,毛乌素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块小沙地,开始逐步侵蚀草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乌素已经发展成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被人形容为:“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从“千年沙漠”到“今日绿野”,创造毛乌素的生态奇迹,靠的是锲而不舍,凭的是久久为功,是一部生动的中国特色生态建设创业史。

种植沙柳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市持之以恒地开展了大规模“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运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依托退耕还林等工程,相继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陕西省全面治理荒沙”“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治沙造林行动。在北部风沙区建成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新建以樟子松为代表的常绿针叶林180万亩,完成“万亩连接工程”52片,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榆林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硬生生地从茫茫荒沙中夺回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造了“人进沙退”、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飞跃。

几十年来,榆林人民凭借坚强毅力、超常的干劲与浩瀚无垠的荒漠和肆虐无情的风沙进行抗争,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心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人生乐章,孕育、磨练出“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为内涵的治沙精神。

牛玉琴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牛玉琴是一个从无豪言壮语、绝少慷慨陈词的农家女子。从1985年承包万亩荒沙以来,她贷款雇人,人背驴驮,治沙11万多亩。1993年,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拉奥博士奖”。1996年,她受联合国防止沙漠公约组织邀请,登上了庄严的联合国讲坛。联合国官员称赞她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也应该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楷模。

石光银

“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的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1984年响应中央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把家搬到海子梁乡沙漠面积最大的四大号村,带领7个伙伴一头扎进茫茫沙海,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30多年来,石光银带领一批陕北硬汉,累计承包造林25万亩,在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各类植物5300多万株。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林农杰出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全国治沙英雄等60多个奖项。

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40年间先后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380多位姑娘前赴后继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以尺寸之功积出千秋之业。

在榆林,无论是牛玉琴、石光银还是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中的典型代表,都是为战一片黄沙,盼一星绿荫,苦苦坚守数十年,为绿色而奋斗,为绿色白了头,用心血和汗水在毛乌素沙漠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生态建设的科学史。面对寸草不生的茫茫大漠,林科人员从点滴的、零星的沙柳柠条等沙生植物中寻启示,坚持适地适树,良种壮苗,在干中学、学中干;根据榆林的自然环境与立地条件,总结出不同地形地貌的治理办法,指导群众逐渐从单纯防风固沙植树造林到多种杨、柳、榆、杏、果等经济林、搞果园,不断优化林木结构。这些因地制宜的办法,今天看似简单,当时却是林科领域的党员干部群众不断摸索和千百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在利用榆林最大的河流——无定河时,组织群众修梯田、修坝地、修水库,植树造林防风沙,引水拉沙造良田,在长达300多公里的沙漠地带,修了10条大型水系,将毛乌素沙漠拦腰截断。走出了既为用水,又为治沙,从水利治沙到综合治理的发展之路。

榆林市榆阳区榆溪河公园(2018年8月无人机拍摄)

以治沙造林为基础,榆林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工程,在城郊建成100多公里的环榆林城生态圈。建成以榆林沙地森林公园等为主的16个城郊森林公园。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铁路沿线、河流沿岸、水库周边建成绿色长廊1800多公里,构建了文化积淀深厚和宜居宜业的塞上绿洲。

在良好生态防护屏障的庇护下,榆林“东枣、西薯、北种、南豆”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400万亩,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榆林市镇北台

毛乌素“旧貌换新颜”,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逆转,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守护生态环境是千年之计、万年之谋。修复生态环境,是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榆林人民在战天斗地中深入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出了一条因绿而兴、因绿而富发展道路,彰显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世世代代与黄沙打交道的陕北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历史担当。

(摘编自人民网、中新网,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