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坚守匠心 书写银耳人生——记著名银耳专家姚淑先

在姚淑先的银耳人生中,他研究的课题是:用什么栽培银耳产量最高?又用什么栽培银耳质量最好?他用人工合成培养基替代椴木栽培银耳,减少了大量森林资源的损耗,把宫廷和达官贵族享用的珍品搬到普通百姓的餐桌;他又用中草药作培养基栽培银耳获得成功,提高了银耳的品质,为中老年人健康带来了福音。已经88岁的姚老先生,为了寻找这一答案,50多年来,他从未停下脚步,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忘初心,不懈努力,书写着不平凡的银耳人生。

十年卧薪尝胆 获突破性研究

每个时代,都有勇立潮头,敢于中流击水的创业先锋;每个行业,都有甘于平淡,坚守岗位默默无闻的奉献者。1977年,一位古田的年轻人成功实现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突破了早期椴木栽培模式。该技术的出现让这个位于福建的国家级贫困县古田县兴起了一个闻名全国的新兴产业——食用菌种植业。姚淑先用他的坚持在我国银耳发展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姚淑先生于古田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十年动乱期间,他在一个破庙里开始了为期十年的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探索,在1977年春终获成功。新代料使用后单产较椴木栽培提高了20多倍,生产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他因此被誉为“银耳专家”。姚淑先将其技术无私地向社会推广,致使我国的银耳年产量由椴木栽培时的300吨,飞跃到近万吨。由于产量的猛增,价格下降,使以前只能达官贵族享用的珍品,成为平民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用代料取代椴木栽培银耳,减少了大量森林资源损耗。

回馈社会 造福一方百姓

1978年,姚淑先无私地把技术奉献给社会,同年创办了古田县集体所有制的古田县真菌厂,并把技术推广到全国。1981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亲临古田县,对姚淑先研究的银耳代料栽培技术予以了充分肯定,并向县长推荐姚淑先担任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

由于银耳高额的收入让全县70%的农户从事与食用菌产业相关的工作,银耳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古田农民约70%的收入来自银耳等食用菌产业,甚至有“一朵银耳养活24种人”的说法,古田县一跃成为了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之都。

为推广银耳栽培技术,姚淑先还编著了《瓶栽银耳技术》和《银耳瓶栽技术问答》两本专著,分别由农业出版社和福建省科技出版社发行全国。其中《银耳瓶栽技术问答》一书,1982年被评为全国农村读物二等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面向全国举办了近三百批银耳、香菇培训班,受训学生近万人次,其中全国劳模李明焱就是最优秀的典型人物。

1982年《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姚淑先探索到银耳高产科学途径》一文,报导了姚淑先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而后全国新闻媒介铺天盖地报导了姚淑先无私地向社会奉献技术的报道。据姚老回忆,当时他共收到了全国来信15万封,研究所甚至抽出五个职工专门回复信件。

50年匠心坚守 本草银花终绽开

1977年,姚淑先利用木屑瓶栽银耳获得成功,实现了中国银耳栽培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式发展,开创了规模化种植银耳的时代。然而时值2003年,年逾古稀之际的姚老创建深圳市姚氏银耳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现变更为深圳姚淑先本草银耳有限公司),开始为时5年的本草银耳研究,于2008年研究成功第一批对人体具有特殊滋补功效的银耳,并命名为肾耳。从此,银耳产品家族中又多了一名新成员。

为提高银耳品质,姚老先生仍坚守一线研究、选育银耳新品种,他建立研发团队,精选数以百计的自然界及可食又可药,对人体有滋补功效的中草药,如莲子、山药、茯苓、枸杞、盐肤木、黑芝麻、白术、等中草药,采用生物载体技术,使银耳菌丝先吸收中草药对人体有滋补的营养成分形成银耳子实体,现已培育出与燕窝相媲美胶质多而滑嫩的本草系列银耳。多项技术已获得国家颁布的商标证书并申报了相关专利。

目前,本草银耳已形成了由肾耳、莲耳、翅耳、姚淑先银耳、林地天然银耳环山绿等多个品牌构成的本草银耳系列。这一系列的本草银耳均具有烹饪时间短,出胶快、营养丰富,富含银耳多糖及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及钙、铁等多种微量元素。

该公司本草银耳系列产品自投放市场至今一直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量不断在扩大。

作者:点 滴

原标题:《50年坚守匠心 书写银耳人生——记著名银耳专家姚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