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上新了。
早在1986年,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出土的文物就已经让世界震惊了一次。
如今,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又以多达500余件的重要文物“再惊天下”。
本次挖掘出土的黄金面具、玉琮、
顶尊铜人像、方尊、大口尊、古丝绸、象牙
当日的微博热搜前十里有4个都在讨论三星堆,三星堆考古成了实打实的“顶流”。
官方发布的海报也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对于这次“开箱”,新华社直播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现场,央视也推出了特别节目,邀请了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连线访谈。
但在节目中,盗墓题材小说作家南派三叔的出现引起了考古界的集体“吐槽”。
不少文博、考古爱好者都对央视此举感到十分愤怒,因为现在很多人还有着“考古就是官家盗墓”的错误想法,但盗墓是以窃取宝物为目的,对墓葬文化进行人为破坏的一种个人犯罪行为,而考古是以揭示古代文化真相和奥秘,以还原研究历史为目的的国家行动。
近年来,业界很多人都在努力科普考古和盗墓的不同,央视此举就是把考古和盗墓联系到一起,“考古学家要都气哭了”。有网友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大家的反对情绪为何会如此强烈:
“考古人和博物馆人在努力的做着公众考古和博物馆公众教育。他们就好比公众教育大厦工地的工人,一群人一块砖一块砖的砌墙。偶尔也有蒙面人过来,用榔头敲砖,但工人速度快补的上去就行了。但,有人开着公家的挖机,直接过来推墙,这。。。。,怪不得大家很愤怒,工作白做了。”
对此,中国考古学会王巍理事长向央视新媒体转达了考古人的痛心和诉求:
近年,往往有这种情况有些媒体不了解考古学者,文物收藏者,盗墓类悬疑小说作者是根本不同的人群,让后两者跨界去对作为科学的考古学评头品足,这是让考古学界非常反感,非常难以接受的。因为这两类人不仅完全不懂考古(考古太专门了,一般人都不懂),而且做出行家里手,居高临下的姿态,对考古评头品足,指手画脚,令人十分厌恶。
这样的情况出现,暴露出某些媒体人缺乏对考古是一门严谨科学的认知,把考古与考古和文物保护的天敌盗墓混为一谈,把考古成果的宣传与胡编乱造地写盗墓小说的人混为一谈,这是最让考古学家愤怒和不可接受的。希望央视不要再出现此类情况。
——转中国考古学会王巍理事长
发给央视新媒体的文字
不少圈外人士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来自影视圈的著名编剧汪海林也发表了自己对盗墓文化的看法:
知名摄影师@动脉影也用文物实图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考古和盗墓的认识:
“
其实已经说过很多次盗墓和考古的区别了,大道理很多专家能人也讲了许许多多,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耐心听完。逛博物馆也经常会在某些时刻想到这两者的区别,下面说几个我自己亲见的这样的时刻吧。
宝鸡旭光墓地M4的这件陶罐,在出土的时候周围散落了一圈的蚌制作的鱼。鱼都是清一色的嘴部向上,再根据相关的遗迹,专家们推断,在埋入墓中的时候,陶罐口是覆盖着织物的,织物四周缀着蚌鱼,用来防止灰尘。
如果不是考古,鱼和罐子的位置一定会被破坏,也就得不到这样有趣的生活细节了。
再比如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的这个兵器套装箱,西周时期的,里面整齐的摆放着一组长柄武器,由于木质柄很脆弱,考古所直接采取了整体切割提取。只有考古才有这样,直接把这个1.44米宽,0.9米宽的部分直接提取,我们才有机会看到戈、钺等这些武器的摆放、绑系方式,才有机会看到不同武器的木柄部分都应该有多长。
如果不是考古,盗墓贼只会拿走能拿走的金属部分,木质部分一定会被扒的稀巴烂,丢掉这些宝贵的信息的。
考古信息的丰富能让人了解到更多古代生活的细节,器物与器物之间关系、难以保存的文物细节都需要考古中大量充沛时间的支持,这些信息都需要漫长时间的发掘,需要后期实验室的漫长时间的复原,这些是盗墓在短期时间内无法做到和给予的。
盗墓不仅仅能让文物信息大规模缺失,甚至还会破坏文物完整性。
晋博最有名青铜鸟尊,就是在盗墓贼为了方便快捷盗墓而炸开墓室的时候被炸成了碎片,虽经过多年的修复,鸟尊的尾巴也仍失踪无寻,经过很多年的离散,近几年才在北大库房里重新发现,重新修复。(下图是修复前的,可以看到鸟尾巴上有一段光素无纹的,这就是第一次修复补上的)
如果不是盗墓贼,如果采用科学的方式来考古,鸟尊不至于被炸成碎片,也不至于和自己的尾巴分散这么久。
西安韩休墓的玄武图也是个例子,盗墓贼也仅仅是怀疑玄武图后有密室夹层,可能会有更值钱的金银财宝就立刻下狠手把脆弱的壁画给破坏掉了。工作人们拿着小到渣渣的千余块碎片,花费了一年时间才把玄武图重新修好,完全无法恢复的部分也在中间留着空白,没有做想象化的补笔。
(图为修复前和修复后)
如果不是盗墓贼只为一点更高价值的可能性而去破坏文物,就是那么一瞬间的破坏,需要考古工作者花费巨大的精力去修补去还原。
考古是以文化为中心,了解还原古人的生活,让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的过去。
盗墓贼心里只有钱,为了更高价值的东西可以肆意破坏其他在他们看来没那么值钱的东西,更快、更便捷的捞到更值钱的东西是他们的唯一目的。
”
大家都为科普考古和盗墓的区别做了很多努力,然而……
这边央视连线南派三叔引起的怒火还未平息,那边又有人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要在馆内举办盗墓题材动画的首映礼——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这波操作更让大家感到目瞪口呆、不可思议。
于是,有网友前去私信博物馆官博,得到了这样的回复:
3月21日下午,该动画官博发出公告,通知首映礼改地举行:
正如历史博主@几苇渡所说,“我们不必把考古神圣化,也不能污名化,更不要有意无意的把考古和盗墓放在一起去聊侃。”
这类“借助盗墓宣传考古”的做法确实不妥,但我们更应该反思要如何从考古和民众需求的角度出发做好公众考古:
网友评论
发表于2021年微博
@加菲卷卷尔:作为一个考古学生又即将读研继续学考古的人,我觉得大家有点太不理性了,这个现象该批判,但是批判以后,焦点不应该关注在事件本身,而是去研究和关注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公众考古,民众需要什么,从这件事得到教训
说到底我们不都是为了公众和国家在考古吗
@文物医生吕良波:公众考古,人人有责。公众考古,先公众身边人。公众考古,任重道远。
@水下考古张瑞:我们考古界大佬们,机构们,学者们,一线工作者们也要深刻反思!平时的公共考古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不够深入人心,关键时刻媒体抓住网络小说家来讲故事是新闻学的需要,也不能全怪人家的!公共考古的路,一定要靠我们自己走出来!
@马力在知群:这个事有一点悲哀。南派三叔作为作家没有问题。考古工作者作为科研人员也没问题。但是考古工作需要借助盗墓来宣传推广,这个多少有一些黑色幽默。更悲哀的是,在指责这个做法之后,不关心的人还是继续不关心,对盗墓感兴趣的人远多于对考古感兴趣的人。
大家提出了不应该做什么事,但是缺少了应该做哪些事。应该让考古等科研工作,以更低的门槛,被更多的人了解。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科学不需要流量,科学家不需要流量,这是错误的。
想想 NASA,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他们甚至专门有预算来做很多的宣传推广工作,做一些可视化的素材等等。让公众更好的了解,才会获得更多资源,或者至少有更多的人才愿意投入这个领域。
期待未来考古界有更多掌握了互联网时代传播手段、运营能力的人,掌握自己的话语权。加油。
这件事,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资料来源:
微博、新华社、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文博山西”相关报道
原标题:《考古不是盗墓!央视连线南派三叔引众怒,这事儿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