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云 红色八婺】这味道,非常甜!

编者按

金华红色资源丰富,建党100年以来,一代代金华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在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起,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社科联、金华发布联合推出“百年风云 红色八婺”主题系列报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从百年金华党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首期——《信仰的味道》。

信仰的味道

一座偏远的小山村、

一间简陋的柴屋、

一个消瘦的身影,

为什么会让习近平总书记如此牵挂?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讲述

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

1920年的初春,春寒料峭,就在这间简陋的柴屋里,一位小伙子正在奋笔疾书。刺骨的寒风透过墙缝钻了进来,冻得他手脚发麻,他却只是搓搓手,又开始继续写。心疼儿子的母亲特意送来了粽子和祛寒的红糖,让他边吃边琢磨。

过了一会,不放心的母亲在外面问:“融儿,红糖够不够甜?”小伙子回答:“够甜,够甜!”但是当母亲来收拾碗筷时,却惊讶地发现儿子满嘴乌黑,红糖却一点没有少,原来小伙子专注于译书而误把墨汁当红糖吃了。

这个小伙子就是陈望道,他翻译的这本书叫《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

那么,

是什么让年轻的陈望道

吃了墨水却浑然不觉,

还说很甜呢?

早年的陈望道笃信教育救国,曾经开办过学校,后来他又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来到日本留学。留学时,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陈望道回到祖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师。其间,他指导学生施存统写了《非孝》一文,引发了轰动全国的一师风潮。经过一师风潮的洗礼,陈望道开始意识到社会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进行社会革命。

陈望道故居

当时,一大批进步国人,为救亡图存去西方寻找先进的思想。梁启超、李大钊、张闻天等人都曾在文章中摘译过《共产党宣言》的片段,但一直没有全文翻译,这也是当时不少先进知识分子热切期盼之事。

历史为什么会选择陈望道呢?

因为他精通多门外语,

熟悉马克思主义,

且有深厚的国文功底,

便成了翻译宣言的最佳人选。

为了更好地译书,陈望道回到了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他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一块木板、两条凳子,工作时是书桌,睡觉时就是床,一日三餐也由母亲送来,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开头经典的那一幕。

《共产党宣言》仅仅两万字,陈望道却耗费了比平时译书多五倍的功夫,他以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作为翻译底本,参照英文版加以校正,不时参照《日汉辞典》《英汉辞典》,字斟句酌地翻译,力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译得准确、妥贴。宣言开篇第一句“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就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

一盏昏暗的油灯,伴随着他度过了一个个漫长的寒夜,迎来了黎明前绚丽的曙光。

1920年8月出版的封面错置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1920年9月更正后的第二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出版。一经出版,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共产党宣言》犹如高悬于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以她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道路。

1956年,毛泽东在上海接见陈望道

毛泽东主席说:“《共产党宣言》让我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邓小平同志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鉴定《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版本现场

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建立了一个党,一个党缔造了一个国!如今,《共产党宣言》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激励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源泉。

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博物馆的《共产党宣言》展厅

墨汁为什么那么甜?

因为这里面浸润着

信仰的味道!

原标题:《【百年风云 红色八婺】这味道,非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