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学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
在北方地区,杜鹃花是最受欢迎的年宵花。
丹东杜鹃栽培历史悠久。二十世纪30年代,丹东就有盆栽杜鹃历史记录。到东北解放时,已经形成了丹东杜鹃的“新八种”和“特八种”。“五宝珠”、“四海波”、“王冠”、“粉天惠”等品种,是我国杜鹃品种的佼佼者,形成了丹东杜鹃的独特种群。
丹东杜鹃以品种繁多、造型独特、美不胜收闻名,常在国事活动中亮相。作为丹东的市花,“她”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丹东杜鹃曾经闻名全国
“丹东杜鹃闻名全国,怎么来证明?”收藏家仇毅军偶然发现,在自己收藏的老挂历、老日记本、老明信片甚至门票上,都有丹东杜鹃的身影。有了这样的积累,他便开始深入研究丹东杜鹃的发展史。
仇毅军在翻阅资料时了解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北京园林部门专门来丹东找杜鹃。最后,锦江山公园将数十盆大棵含苞待放的杜鹃运到北京,放置在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的大厅里。
丹东杜鹃一举成名。在随后的1977年广州花展,1979年、1980年北京花展,丹东杜鹃都大放异彩,一时间成为全国各大城市公园、单位争相求购的花卉珍品。
在仇先生的藏品里,有一张1983年4月5日在锦江山举办的丹东首届杜鹃花展的门票。同时,他还收集到了主办单位印制的花展纪念品——16张彩色小画片,分别是16种不同品种的杜鹃花。
掀起一股热潮
仇毅军在对藏品分类时发现,有那么一个阶段,丹东出的纪念册、纪念章、书籍、杂志、企业宣传册、商标广告等,都有杜鹃的图案。从出现的时间来看,大部分藏品都跟丹东杜鹃在1979年—1985年间掀起的一股热潮有关。
改革开放初期,丹东花卉市场的雏形就在锦江山门口。那时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才几十元,高的也就是百元左右,可手上如果有几棵杜鹃,就能卖好几百甚至上千元。
“杜鹃城”和“丹东市花”
杜鹃曾影响过丹东经济。
1979年—1985年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花卉生产,繁荣经济,出口创汇。丹东市委、市政府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充分利用丹东杜鹃知名度高、养花自然条件好、市民养殖杜鹃有基础的优势,于1980年提出要把丹东建成杜鹃城。1984年,丹东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丹东市人民政府关于命名杜鹃花为丹东市花的提案,从此杜鹃花正式成为丹东市市花。最盛时,全市共建花窖800多个,从业人员数以千计。
在《丹东日报》老报人战科编著的《丹东杜鹃》(1984年8月出版)一书中记载,“……市里成立了花木公司,国营的、集体的和个体的花窖,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从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也越来越多。”
进入规模发展期
大约从1992年起,丹东杜鹃又掀起了第二波热潮。这次热潮是市场经济起了作用。到2004年初,全市杜鹃生产的总面积超过了5000亩。
随之而来的,是又一轮优胜劣汰,造型杜鹃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栗万年和李相君便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杜鹃盆景“云片”一盆最高价能卖到4万多元。李相君培育的一盆“太极八卦图”造型杜鹃,在香港花卉展览上获得“最具特色奖”,同时摘下全国首届盆栽花卉交易会金花奖的桂冠。
2008年8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丹东杜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0年,丹东杜鹃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露脸”。
记者/周晓明 文 刘海东 图
原标题:《【三美】市花杜鹃,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