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纪念杨靖宇将军殉国81周年

“图文中的百年风华”系列十一

杨靖宇(1905—1940),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05 年2 月13 日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9 年7 月,杨靖宇被党组织派往东北领导抗联,曾多次重创日伪军队,被日本关东军视之为“满洲治安之癌”。从1939 年10 月开始,日伪军警组成了数万人的“联合讨伐队”,围困抗联第一路军2000 人的队伍。抗联不仅要与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苦战,还要经受严寒、疾病、饥饿的考验,形势异常艰难。在经济封锁的同时,日伪当局为捕杀杨靖宇,悬赏万元,并招降纳叛,企图从内部分化瓦解抗联。这时,原杨靖宇麾下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他非常熟悉杨靖宇的战术和密营,领着敌人把粮仓、密营全部捣毁。程斌的叛变使抗联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1939 年底的冬天格外寒冷,动辄零下三四十度。由于密营被破坏,战士们只能露宿野外,他们衣着单薄,跑起来一身汗,可一停下,湿透的衣服立即冻成铁甲一般,寒浸骨髓。尤其到了晚上,饥寒交迫,又不敢入睡,因为一旦睡去很可能就再也醒不过来。

密林中的东北抗日联军

1940 年初,原抗联警卫旅的参谋丁守龙叛变,杨靖宇和第一路军总部的行踪被暴露。日军出动飞机侦察,并调动4 万多人,封锁山林,日夜搜索。1940 年2 月1 日,杨靖宇身边的侍卫排长张秀峰叛变投敌。由于张秀峰对杨靖宇计划安排的突围路线一清二楚,使敌人大大缩小了包围圈。杨靖宇将剩下的60 名战士化整为零,不停分兵突围。

2月10 日,杨靖宇身边的六名战士中有4 人负伤。他命令警卫员带着三个负伤的战士撤走,自己借着暮色撤进密林,拖着敌人穿梭在密林中,几天里,这支600 人的“讨伐队”,被杨靖宇拖得最后只剩下50 多人。18 日,两名战士出去找食物时与敌人遭遇,英勇牺牲。敌人的包围圈缩得更小了。

随后,杨靖宇孤身一人于22 日到达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50 多天打了40 多次仗,负了伤的杨靖宇已经数日粒米未进,以皮带、棉絮充饥,身体虚弱到了极点。次日中午,他见到几个打柴的农民,便拿出钱请他们帮助买点吃的和衣服。一个叫赵廷喜的人拿了钱离开后,很快就向敌伪告密。下午3 点左右,赵廷喜领着日伪军将三道崴子层层围住。杨靖宇沉着地向山上撤去。敌人一股接一股地兜上来,在濛江县城西南保安村的山坡上,双方只有50 米的距离。敌人先是对杨靖宇喊话劝降,但回答的只有射击声。打了一阵后,杨靖宇知道突围无望,把身上带的文件烧毁,然后与敌人继续激战。4 点半左右,杨靖宇身中数弹。他高大的躯体靠在树上,壮烈殉国,时年35 岁。冰天雪地里、饥病交迫中、四面包围下、孤身作战时,杨靖宇用“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灭”的血性与忠诚诠释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残忍地命令手下铡取杨靖宇的头颅,并亲自用军刀切下杨靖宇的胃送去化验。他想知道,在最后的日子里,这个对手到底是靠什么支撑着。当他得知杨靖宇的胃里只有草根和棉花而没有一粒粮食时,默然无语。在场的敌人也被惊得目瞪口呆。 

杨靖宇牺牲后,东北许多百姓家里供奉着他的牌位。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吉林省濛江县建立了民主政府,根据全县人民一致意愿,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当地群众自发捐资筹备为杨靖宇将军重新安葬,1946年2月23日,数千人参加了杨靖宇将军追悼大会。

杨靖宇将军的遗物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缔造者、指挥者之一,抗战期间唯一被党中央文件点名表彰的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的光辉业绩和突出贡献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认可。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尽管杨靖宇未能亲自参加,但仍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杨靖宇的贡献和能力作了高度评价,杨靖宇和八路军主要领导人朱德、彭德怀,新四军暨南方三年游击战主要领导人项英、陈毅等人,被指定为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七大准备委员会委员,这是杨靖宇担任过的最高党内职务。1941年,在延安举行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上,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名参会代表选举产生了由33人组成的名誉主席团,在中共仅有的3名代表中,杨靖宇与毛泽东、朱德共同当选,此时距杨靖宇牺牲已近2年,但因交通隔绝,中央尚未得到这一消息。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多方寻找杨靖宇遗首。1948年长春解放前,我地下党打入国民党内部,将藏匿于长春医学院(伪满时期的新京医科大学)的将军头颅找到并秘密转移出来,后又运送至哈尔滨,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195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通化修建杨靖宇烈士陵园。1957年7月15日,朱德为陵园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1958年,党中央决定为杨靖宇举行公祭安葬仪式,并指定杨尚昆主持治丧事宜,胡乔木、周保中协助起草悼词和《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根据大会筹委会要求,靖宇县、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分别将杨靖宇遗骨和遗首恭送至通化市。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烈士陵园举行了近万人参加的公祭安葬大会,中共中央派代表参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国际友人分别敬献了花圈,毛泽东的挽词是“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其他领袖的挽词是“靖字同志千古”。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杨靖宇身首异处18年的遗体,终于在这片他用生命和气节捍卫的黑土上安眠。杨靖宇将军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为个人举行公祭大会的第一位革命烈士,其规格也是在对革命先烈的纪念中绝无仅有的。

杨靖宇把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和永久怀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高度赞扬杨靖宇。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和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基层代表一起吃“红军饭”时,讲述了杨靖宇的感人事迹。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众多英雄群体。”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日作战最早、条件最艰苦、历时最长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经历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最为惨烈、最为悲壮的14年历程,被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并致以“最崇高的民族革命敬礼!”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参加东北抗联的5万多将士大部分血染疆场,120多位师以上干部战死,40余位军以上干部为国捐躯,消灭日伪军18万,牵制日本关东军70多万,有力地打击了日伪殖民统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用不畏强暴的勇气、革命必胜的信念、杀身成仁的决心,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在白山黑水间,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铸就了彪炳史册的抗联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个鲜明坐标,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思想感情,砥砺着理想信仰和使命担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不断攻克“腊子口”“娄山关”,在新时代继续创造新的伟大业绩。

郭沫若曾为杨靖宇题词:“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这是对杨靖宇将军生平最生动的写照。

这是一枚铜质狮纽小方印,边长15毫米,高30毫米,它经历过炮火,见证过机密。端正地将它印在纸上——我们将穿越回那段艰难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