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纪实人文频道 纪实人文频道
2013年11月,郎朗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办了两场坐无缺席的音乐会,观众的热情几乎可以用狂热来形容,这容纳5000人的巨型场馆,开票48小时后即宣告售罄,创造了英国钢琴独奏音乐会售票最快、上座率最高的历史记录。
欧美古典音乐的受众大多为中老年,不少人为这一传统艺术的式微感到担忧,但即便如此,郎朗所到之处依旧受到热情追捧,他在大众中的魅力甚至堪比流行明星,这一点足以让古典音乐的评论界咋舌。
郎朗伦敦独奏会的曲目围绕莫扎特与肖邦展开——三首莫扎特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和肖邦的四首叙事曲——这是对技巧和修养的全面考核。
如何在一个千人以上的大厅弹出莫扎特那简洁透明的乐句?
如何平衡肖邦音乐的即兴色彩和藏而不露的结构力量?
郎朗的表现堪称惊艳,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五千名观众的见证下,郎朗一口气演奏了八首返场曲,这又打破了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返场记录,返场曲目包括脍炙人口的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肖邦《小狗圆舞曲》与《降E大调夜曲》,还有高难度的舒曼《大卫同盟舞曲》与斯克里亚宾《练习曲》,以及吴祖强、杜鸣心创作的《鱼美人》舞剧之《水草舞》等等。
郎朗伦敦独奏会曲目单:
莫扎特G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 K. 283
莫扎特降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 K. 282
莫扎特a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K. 310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 Op. 23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 Op. 38
肖邦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 Op. 47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 Op. 52
肖邦叙事曲简介
叙事曲最初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源头可以追溯至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法语诗歌,大诗人匹桑和维庸都写下了传世之作。
典型的叙事曲由三个诗节构成,每一节以相同的叠句结尾,并且常以配乐的形式表演。到十九世纪,浪漫派作曲家将叙事曲移植到钢琴上,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体裁,其中,肖邦的四首叙事曲在艺术成就上独树一帜,被公认为钢琴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
其中的第一首《G小调叙事曲》作品23号完成于1835年,音乐好像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核心动机类似叠句重复出现的形式感也为作品增添了一丝怀古气息。乐曲的结尾包含了惊人的双手八度片段,无疑是对钢琴家的艰巨考验。
《F大调叙事曲》作品38号创作于1836年至1839年,题献給罗伯特•舒曼,以回报后者的《克莱斯勒偶记》。浪漫派作曲家都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但面对大型结构时常常感到左右掣肘,舒曼就是其中的典型。而肖邦却与众不同,他彻底打破了古典曲式的条条框框,并以非常个人化的方式制定了全新的音乐逻辑。古典式再现段的功能通常是化解对比调性或主题之间的张力,而肖邦每次再现主题,都在进一步强化这一矛盾,直至尾声达到高潮。《F大调叙事曲》建筑在两个性格极端对立的素材上,音乐以F大调开始,A小调结束,在尾声中,我们听到了开头主题的回响,但却找不到开始时的调性,F大调和A小调之间的分裂和对立贯穿乐曲始终,这一构思完全抛弃了传统大型结构中,音乐元素由冲突到解决的发展脉络,预示了后世音乐的发展。
《降A大调第三号叙事曲》作品47号创作于1841年夏天,与作品48号的两首夜曲和《F小调幻想曲》属同期创作。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早期被认为是肖邦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与过去相比,作曲家的自我批评更加严苛,艺术视野也更为宽阔,尤其在塑造结构张力和复杂对位织体方面有深入探索,《降A大调叙事曲》的开始主题体现了浪漫派作曲家对于古典对位技巧的吸收,一个简单的动机在不同声部上进行,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同时,开始主题所包含的六度和二度,在之后的音乐发展中又成为了重要的核心细胞,具有统帅全局的结构意义。
在肖邦全部四首叙事曲中,《降A大调叙事曲》是舞蹈因素最鲜明的一首,几乎通篇洋溢着明朗愉悦的情绪,主要主题隐含了玛祖卡节奏,变化细腻曲折,悠扬的圆舞曲主题构成插部;小调和声只在全曲中段一个具有发展部性质的段落中占据主导地位,此时,肖邦巧妙地将两个主要主题合为一体;最终圆舞曲主题再现,将音乐推向心醉神迷的高潮,这也是肖邦唯一一首结束在大调上的叙事曲。
1842年夏天,肖邦在诺昂创作了《F小调第四叙事曲》,1943年重新修订后发表,题献給他的学生夏洛特•德•罗斯柴尔德,夏洛特来自著名的金融巨头罗斯柴尔德家族,是肖邦的重要赞助人。《F小调叙事曲》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结构最庞大、技巧最艰难、意境最晦涩玄妙的一首,被公认为十九世纪钢琴音乐的杰作。作曲家在前三首叙事曲中,已经呈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驾驭大型曲式结构的方式,而在这首《F小调叙事曲》中,肖邦将变奏原则和复调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全新的音响世界。
▼
原标题:《《纵横经典》:回顾中国著名钢琴家郎朗经典伦敦独奏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