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自媒体人的自我修养,从东海机组纠纷事件引发的思考

原创 民航资源网 民航资源网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东海航空机组纠纷事件,又一次让中国民航成功“出圈”。不仅成为了国内社会热议话题,更是引得外媒争相转载。据民航局最新通报,关于此次事件的调查工作正在进行。待相关情况查明后,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依规对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作出相应的处理。

据民航舆情监测CAIMS数据显示,自3月5日某自媒体爆料以来,截至3月12日15:00,关于此次事件舆情传播信息共计13702条。其中,微博是此次事件的主要传播平台之一。相关微博话题最高登上热搜榜第5位,阅读量超1.1亿次,讨论量超3000次。

新闻传播趋势图。来源:民航舆情监测CAIMS数据

在舆论发酵过程中,引发媒体和网友广泛关注的除了事件本身,还包括事件背后的航空安全和公关安全等问题。从舆情发展趋势来看,该事件舆论信息最多出现在3月7日,当日共产生4975条舆情信息。3月8日,民航局发布情况通报,带动了该事件热度上扬。当日全网有227篇相似文章,包括人民网、新华网、环球网等多家央级媒体进行了转载报道,从而也引发了微博网友的再次关注,事件热度回升至次高峰。CAIMS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总体舆情呈下降趋势,但仍有自媒体持续发布相关信息。

此时,再回顾整起事件,尤其是民航自媒体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面对热点突发事件,到底哪里才是民航自媒体报道所应秉持的“底线”?作为读者,我们又该怎样理性、成熟地看待如今的自媒体文章?

01

“东航,东海傻傻分不清楚”的标题党乌龙

东方航空无辜躺枪,无疑是这起事件中的另一个“意想不到”的话题点。先是多家国内媒体、营销号误将“东海航空”简称为“东航”,后是英国《卫报》等外媒用错配图。东航在中英文社媒平台连发多条博文澄清。【相关阅读>>东方航空官博今天有点忙无辜躺枪 东航喊话多家外媒

虽然现在已经无法查实最初的来源在哪里,但我相信,任何对中国航司有基本知识的都不会将东海航空简称为“东航”,尤其是在文章标题中。那么发布者为何要这么做?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 “标题党”的本质。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作为自媒体人,动笔前“恐惧”最大的应该就是没有阅读量。阅读量实际上就是点击量,点击量很多时候取决于标题的吸引程度。对于公众号文章,无论内容如何,标题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打开率。因此才有“文章想要被点击,标题一定排第一”。当我们痛恨媒体愈加严重的“标题党”现象时,残酷的现实却是一个夺人眼球的标题,确实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

第二,利用东航在社会更高的关注度。东航作为全国三大航司之一,即使不太了解民航的普通人,至少一定听过或乘坐过东航,因而从关注自身乘机安全角度,我们也更有兴趣去关注和了解。而东海航空,作为一家全国中等规模的航司,并不太被大众所熟悉。试想下,如果标题只是“国内某航司(或东海航空)发生机组纠纷事件”而非如今的“东航机长乘务长高空互殴50分钟,细节毛骨悚然”,从读者角度,同样一起事件,“巧妙借助头部航司”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显而易见。即使点击后,发现所谓的东航其实是指东海航空,但只要能让读者带着好奇心来,带着满足感走,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东航躺枪”更像是一个“有心之过”而非“疏忽大意”。在其他媒体争相转载之时,也不愿去做更多的核实。

第三,低廉的违规成本。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东航躺枪后,被“冤枉”的东航就开始了接连不断的行动,为自己正名。这种官方借助平台自我发声,也显示出目前自媒体报道中低廉的违规成本问题。当事人从成本上分析,利用正规法律手段,维权成本高昂,周期漫长。从自媒体角度,即使被东航点名,文章修改或一删了之,并不会有其他的代价。这样的环境下,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媒体人自己的职业操守。

02

民航自媒体人的底线思维

一直很欣赏一句话:一个人所写的文字那里有着他灵魂的样子,所以你的文字背后不管是成果、还是诽谤,那都是你所应担。

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媒体人所希望传播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每一个自媒体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文字、自己所流露的价值观承担责任。在热点事件报道中更是如此。尤其是有关事件本身事实部分,更应小心谨慎。以宣传效果为目的,不加核实地采纳所谓的“爆料”,利用文字游戏,有意曲解事件,引起更多关注。这些无疑都是在“流量为王”的核心价值下,突破底线的表现,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你所无法控制和预料的。

从这起事件来看,自媒体在对爆料宣传“有意加工”之时,目的可能只是为了提高流量,但随着事件传播扩大,这些信息全盘成为了海外各大媒体的来源。这种冲击所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涉事航司,而是整个中国航司的形象。

目前,疫情对民航的冲击已无需多言 ,对于中国民航,无论是航司服务还是飞机制造,其实很多双眼睛都在紧紧盯着我们,甚至可以说“等着我们犯错”。尤其是在商飞飞机陆续开始商业运营时,这种关注比以往要更敏感。从世界航空发展历史来看,也没有任何机型的研发制造运行会是一帆风顺。在这样的环境下,民航自媒体人的责任与义务其实更为重要。我们确实要对关注的读者和手中的宣传影响力,站在更高的层面负责。

在这起事件的报道中,某些自媒体,前一刻还声讨“某航司为中国民航丢脸”,当事件影响已经出乎意料放大之时,下一秒又宣传“凤凰涅槃”,呼吁理解与信任相伴。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做法,着实让人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03

航空业如何适应自媒体时代?

这里主要想从航司的角度来对热点事件宣传应对提几点建议。面对全民自媒体时代的行业变化,我们的航司也应该秉承着开放,透明的态度,与媒体监督良性互动。

首先,开放透明,及时对关注予以回应。在过往的热点事件上,可能由于决策机制的问题,航司普遍都很难在第一时间予以说明回应。即使回应,很多也只是蜻蜓点水,寥寥数语,缺乏实质令人信服的信息。如此,在事件发酵的真空期,自然就丧失了第一时间的话语权。自媒体的报道以及各类相关爆料就成为了外界唯一的信息来源。当发现事件已经引起广泛讨论,才匆匆各种澄清说明。对于航司而言,总有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藏着掖着来面对自己的负面新闻。这样反而会让公众产生更多的质疑。

其次,涉事对象不直面问题,而是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利用媒体洗白等方式造成了恶性互动,形成了很多危机公关“潜规则”。这种被动方式,其实会让“有心之人” ,认为有利可图,更乐意去挖掘收买信息,反而事与愿违,加深了对立。

最后,航司应该转变对自媒体报道敌视和一刀切的态度。随着言论空间的压缩,我听说很多航司已经在要求员工将所运营的自媒体进行备案登记。甚至也出现了员工录制与工作相关的自媒体节目而被解雇的事件。这种简单“一刀切”做法,短期看可能维护了发声的一致性,长期看却打压了反映问题和交流互动的健康环境,从对内管理和对外宣传角度,都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这或许是航空企业在自媒体时代,所应思考的问题。

有时,一个透明诚恳的态度,直面公众,直面员工,才是最为有效的危机公关。

04

一点思考

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说作为自媒体不应批评航司,指出问题。反而这种媒体监督,在自媒体时代还应大力提倡。中国民航还有很多挑战和不足,想要进一步发展,自媒体人所指出的问题和建议都是行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就如《批评官员的尺度》一书所援引的一句话“正确结论来自多元化的声音,而不是权威的选择”。中国民航有这么多热爱民航、关心民航事业的自媒体,其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作为新兴传播方式,在自媒体时代,我们正在摸索一个长远健康的互动模式,共同推进民航事业的发展。

面对关注和流量,我自己也曾有过不少困惑,也陷入过流量思维的困境。曾经也陷入“做一个标题党”还是“用心写好文章自然有人欣赏”的矛盾之中。毕竟,每一个自媒体的创作人都希望自己花费精力与时间的文章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当看到自己也能完成一篇10万+文章时,也会沾沾喜喜。当认为写了十分有意义的话题,可点击量惨淡之时,也会失落。

不可否认,情绪化的表达,冲突激烈的观点对立,更容易“点燃”读者,产生传播效应。曾经靠贩卖情感焦虑,大火的“咪蒙”模式就是最好的例证。但作为民航这样一个小众领域,我也深知,这绝不应该是自媒体所追求的常态。

曾经有位前辈告诉我的一句话“不要过多在意关注和流量,你的目标读者看到就已足够”。

民航自媒体的价值,我的理解还是要从自己的专业领域或者兴趣出发,或分享行业经验,或宣传航空文化、普及航空知识,或搭建职业交流平台,反映职业共同体心声,或客观分析行业问题与提供建议。欣喜的是,我们在这些领域都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我们再作为一名读者看待形式各异的民航自媒体宣传时,能多一份理性,多一层思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原标题:《民航自媒体人的自我修养,从东海机组纠纷事件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