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中山公园“兆丰印记”主题展览2月26日正式收官,近半个月的展出,讲述了这座“百岁”公园的悠久历史。未能前往游览的市民,就跟着“宁宁”的脚步,去看看中山公园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吧.....
中山公园
上海中山公园建于1914年,最早为兆丰洋行主人英国商人霍格的私家花园,故又被称为“兆丰公园”,其正门就设在当时的极司菲尔路上,即现在的万航渡路公园2号门。后于1944年改称为中山公园,沿用至今。
公园占地20.96万平方米,以英式园林著称,大树成林,绿草如茵,同时融合中、日园林风格于一体,亭阁秀丽,曲径通幽,景色交相辉映,引人入胜。园内树木、花卉品种丰富,素有“小植物园”美称,更有150多岁的悬铃木生长在此,堪称华东地区之最。
中山公园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特色景观,被评为上海市五星级公园。
STORY OF ZHONGSHAN PARK
“宁宁”从“兆丰印记”展览中了解到,上海的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和第一个公立动物园,原来都与中山公园有着深厚的渊源。
1921年,中山公园园区西北部辟建约1960平方米的上海第一个公立动物园,其中有熊1头、狼2只、狐狸5只,以及羊、兔、驴等,还有十几只鸟禽。
1922年,因中山公园的存在,在当时的白利南路(现长宁路)开设出上海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
1951年,园内新建1669平方米的动物和植物标本陈列室,后改为展览馆(现已拆除)。动物园则新建水族馆、海豹池等,展出动物品种大大增加,总计兽类25种、鸟类45种、爬虫类3种、鱼类104种。其中的动物部分购买,部分则靠外国侨民赠送。
1964年,因中心城区公园内不允许饲养动物,公园动物园迁往西郊公园(今上海动物园)。
此外,中山公园内园林文化特点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十二景观,即银门叠翠、荷池清月、绿茵晨晖、花墅凝香、石亭夕照、旧园遗韵、独木傲霜、林苑耸秀、芳圃吟红、虹桥蒸雪、水榭絮雨、双湖环碧,也都蕴含着一段段见证着历史发展的故事。(其中虹桥蒸雪和水榭絮雨,现为北横通道施工区域)
银门叠翠
即公园1号门(南门)区域。公园南门始建于1917年,2001年因地铁2号线建设需要,改建为总面积1.6万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绿地,保留原有的香樟树林,设置架空式弧形园门、大型景观石等,与都市市容景观融为一体。
荷池清月
即荷花池。1937年堆造西山时,形成池塘,成为公园主要景观之一。池呈月牙形,背靠西山坡,面对西草坪,绿化设置富有特点,黄杨造型的“中山公园”四个大字,别具情趣。
绿茵晨晖
即大草坪。公园内分布三处草坪,其中有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区,绿茵绵延,视野开阔,周围有众多景点簇拥,富有自然风光,是公园英式景区精华之所在。
东草坪附近的铜钟,也是公园一处颇有历史感的风物。据了解,它是1865年美国纽约制造,高4英尺(1.22米),钟底直径6.3英尺(1.92米),重约2吨半,于1881年运来上海。最初置于公共租界救火会瞭望台,为上海最早的救火钟。此钟于1922年移置公园内,供游人观赏。公园现有铜钟是于2013年按照史料记载同比例仿制的。
花墅凝香
即牡丹亭。中山公园牡丹园建于1956年,内有始建于1916年的牡丹亭(原名中国式凉亭)。牡丹园以盆景式树坛为中心,有大小多个牡丹花坛和有历史记载的“殿春花墅”遗风。
据悉,中山公园牡丹最早来自长宁法华古镇,自南宋初期洛阳花工来此避难开始栽植,明代已发展至15种名品,至乾嘉年间盛极一时,尤其以漎溪园、香花草堂等品种称绝江南。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公园辟建牡丹园。为了延续法华牡丹的历史脉络,1956年,将园内的中国式凉亭改名为“牡丹亭”,同时扩展约4千平方米园地,筑成大小15处牡丹花坛,并从菏泽、毫州等地引进30多个品种、300余株牡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最早建成的牡丹观赏园地,享有盛名。
石亭夕照
即大理石亭。大理石亭是1935年迁建园内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建筑,由侨民爱斯拉夫人(Mrs. Eaward. Ezra)给公园赠建,它的阶、栏、台、柱、壁以及两尊西洋女神雕像等均以大理石制成。
1999年该处被列为“上海市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石亭面对为大草坪区,亭后以龙柏树为屏障,极富欧陆古典园林情调。
在大理石亭的西北方面,坐落着拥有百年历史的旱桥。据悉,最早公园是桥北的一部分,后来向南扩充园地,当时这里有一条民间道路,是苏家角和曹家渡间的必经之路,原本想切断这条路,使南北园连成一片,但遭到当地民众的坚决反对,只得在道路上架设桥梁,旱桥就产生了。
旧园遗韵
即后园门。后门园区原来是英商霍格的私家“兆丰花园”,1914年花园改建为公园时,园门即设在现址。近百年来,这里林木蓊郁,风貌依旧,颇具幽思。
独木傲霜
即大悬铃木。据载,大悬铃木来自意大利,1866年由花园园主霍格种植,至今已经历150多年沧桑岁月。现在已是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树身最高的悬铃木。
林苑耸秀
即山水园。1947年上海市工务局扩建植物园,从市区各公园、苗圃以及东南各省移植树木共159种。解放后,进一步补充和丰富植物品种,使植物标本达到400余种,成为上海市植物种类最多的公园。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公园对植物园进行调整、改建,利用原有的小河浜围砌湖石驳岸,依自然风格构筑园林小品,有太湖石、小石桥、花架穿廊、山地竹亭、高山跌水、荷池水湾、石罅洞天诸景。园景高低错落,精巧自然,园道曲折幽深,起伏迂回,如入迷宫。园内绿树众多,尤其是被列为上海市古树名木之一的大刺楸树,为公园增色不少。
芳圃吟红
即月季园。据悉,月季是公园的特色花卉,起初在园内散植,为方便游客观赏月季而辟建月季园,成为旧上海著名的月季培植园地。1956年扩建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两处月季园。2001年再次扩建,使园地面积扩展到3300平方米。
其中的“四不象”雕塑来自英国,是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风格的艺术雕塑。其样子十分奇特,两翼阖张,似鸟非鸟,似兽非兽,身子象豹子,翅膀则长在颈背部,兽首面部特别象西方文化中的一种“龙兽”的形象,是中西园林文化相融合的组成部分。目前的雕塑,是2013年按照照片资料进行修复重建后,置于公园月季园中的。
双湖环碧
即鸳鸯湖。该处是1958年扩建公园时,以人工挖湖筑山造成,以后又植树造林、围砌湖岸,形成“凹处聚水凸为山”的鸳鸯湖景区,四围碧水清澈,景色清新。
资料由上海长宁公园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记者:徐梦露
原标题:《中山公园的百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