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赣州│第一个五年计划里的赣州工业发展

开栏的话

有一种力量,可以穿越时空、连接过往,那是档案的力量;有一种记载,可以重现历史、点燃梦想,那是档案的记载。档案是沉默的,亦是生动的,故纸堆里跳动的爱与火、情与梦,记载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照亮了奋发前行的方向。为充分利用好我市档案资源,让尘封的记忆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即日起,本报开设“档案里的赣州”栏目,从档案中寻找历史的印记,再现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2月21日,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将全面建成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方面,“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成为关键词。

▲图为赣南行政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统计资料汇编封面。

回望历史,赣州正式拉开工业现代化的序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但为赣州现代化工业的根基则可以追溯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日前,记者走进赣州市档案馆,查找并翻阅我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档案。这份对赣州工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文件,现存于市档案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赣州工业从积贫积弱到夯实现代化工业基础的珍贵历史印记。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革命老区赣州各项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根据《赣南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记载,赣州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关于工业的发展主要任务是,在适应国家计划的要求和贯彻地方工业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下,充分发挥现有地方工业的设备能力,适应人民生产与生活需求和产、供、销平衡,有计划地进行地方工业建设。地方工业也必须贯彻为农业生产服务以及为国营工业服务的方针,根据产、供、销的情况发展地方国营工业,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工业,必须在国营经济领导下,贯彻统筹兼顾的政策,进行合理安排,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通过历史档案,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五”计划中,我市地方工业企业是电力、烟煤、木材、纺织、硫磺、农具、肥料等厂,1952年的工业总产值为923.866万元,计划到1957年增长71.22%。在发展工业生产中,侧重于计划管理等。

▲“一五”期间国家重大项目岿美山钨矿建设全景图。

虽然赣南的工业发展长期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只能形成小而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实力也不强,但赣南人民对发展工业的激情不减,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赣南钨业为代表的赣南工业为新中国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一五”计划的156个项目中,涉及赣南的项目有“三矿一站”(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岿美山钨矿、上犹江水电站),是江西省项目最多的地区。其中,西华山钨矿有“世界钨都”的美誉,成为国家重要矿产供给基地;上犹江水电站工程是我国第一座坝内式厂房水电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投产装机容量最大的一座水电站,并以投资少、进度快、质量好、效益高的特点,成为我国水电站建设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历史车轮隆隆向前,但那些为赣州工业发展而奋斗的痕迹,那些付出的辛劳,那些闪耀的荣光和难忘的岁月,都将镌刻在赣州发展的历史丰碑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赣南人。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何丽梅 记者刘荷英

原标题:《档案里的赣州│第一个五年计划里的赣州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