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走单骑 | 景迈山:一片古茶林为何能申遗

原创 艺术头条 雅昌艺术网 收录于话题#艺术242#万里走单骑1

中国人爱喝茶,有些人尤爱普洱。

人们爱它馥郁持久的香气,更爱它混杂着花香蜜香的浓醇口感。

可是,普洱是怎么被种植出来的?普洱茶林为何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有什么特别之处?

布鞋男团在景迈山,准备出发

万里走单骑第三站,布鞋男团队长单霁翔与成员黄觉、马伯骞、阎鹤祥踏上中国云南省西南边陲——景迈山,寻找那些茶的故事。

景迈山上普洱林

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边陲,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这里有保存最为完整的傣族村寨;有千年历史的万亩古茶林;有79栋建筑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迈山景观

古茶林

景迈山的文化源自古茶林。

这里的茶不施肥,也不打农药,全部依赖原始森林里的生物链和昆虫链自我调节。

茶林空间结构分为三层:最下面是草,中间是茶,高的是大树。茶位于大树下层,这就是所谓的林下茶的种植传统。上部多层次林木为茶树的栽培提供庇荫,免受寒风烈日侵袭,提供湿润温和的生长环境,加长茶叶生长周期,利于积累芳香物质。

古茶林中的花蜘蛛

茶林并非没有虫,只是,茶林和虫处在共生的状态

箭头指向处为茶树上的虫眼

同时,原始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实现生物病虫害防治。花蜘蛛被认为是茶林的守护神。一只蜘蛛一年可以吃几百个害虫,也因此茶林从不打药。但这也意味着,茶林并非没有虫,只是,茶林和虫处在共生的平衡状态。

茶林所在原始森林中的枯树落叶变成了有机肥

原始森林也为茶林提供天然有机肥料。枯木落叶回归土地,形成疏松土层,变成有机肥。

茶林和自然是一个完美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护这片茶林,景迈山人管亦不管。管在于约束当地人不打鸟兽,不打农药,每年锄草两次;不管在于始终顺从自然更迭变化,即便价值千金的古树名木倒下,景迈山人亦任由其回归自然。

普洱茶成熟后,采用人工采摘,需要采茶人拥有一定的采茶技巧和攀爬能力,在茶树上挑选细嫩匀净的一芽两叶或三叶。

茶魂树

对景迈山人来说,茶亦有魂。故古茶林中有茶魂树。茶魂树是一片茶园里最古老的一棵树,布朗族人有祭祀茶魂树的传统,因此茶魂树旁常放置有摆放贡品的竹筐。每个茶树都有一道门,采茶时要从固定位置上去。对布朗族人来说,茶魂树就像老人一样,要“背”着孙辈前行。

哎冷山的茶魂台,台中间的柱状体代表茶祖拐杖

黄框内物体代表着彩云

茶魂台上“一祖六神”中的茶祖——七公主

茶魂台上“一祖六神”中六神之四

为了祭拜茶魂,布朗族人修建了茶魂台。每年的山康节(布朗族新年,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是布朗族最古老的传统习俗),采完茶叶后,每个茶农准备祭品,由老人祭拜茶祖,呼唤茶魂。

大平掌古茶林

如今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要素中面积最大的一片古茶林是大平掌古茶林,因其地形平坦如掌而得名。大平掌古茶林位于景迈山1500米的海拔高度,保存下来有1180公顷,所谓万亩古茶林,近千年时间都没有遭受过破坏。

传统村落

景迈山遗产价值载体除了古茶林外,还有传统村落。千年古茶林需要人的守护,人的生活,便是在这村落中生发着。

傣族村寨

傣族典型的干栏式吊脚楼

傣族村寨建筑屋脊上的牛角装饰

屋脊上的石斛

糯岗寨子是景迈山保存最为完整的傣族村寨。典型建筑为杆栏式吊脚楼,共两层:底层用来、养牲畜,二层为卧室。屋脊骧有牛角装饰和石斛。石斛有计时功能,花开时,人们便可以采春茶了。

向心型建筑,最中心为寨心

寨心

糯岗寨子中有缅寺和寨心。寨心为村落中最早被定下来的地点。寨心定下来后,所有的建筑都会围绕寨心建筑,形成向心布局。

布朗族宅子典型元素——屋脊上的一芽两叶装饰

景迈山保存最为真实完整的布朗族宅子为翁基。布朗意为住在半山腰上,是景迈山上对茶依赖最大的民族。

自2016年开始,景迈山传统民居开始维修。不同于历史上传统互助的修复方式,如今其修建由具有文物修复资金的团队进行。团队中大多是当地人,他们学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保护修复技能,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进行修葺。

这本身也是活态传承的一部分。

为何能申遗?

一片茶林为什么能申遗?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生态保护完整吗?

景迈山的优美风光

这个问题,还要从布朗族的一则谚语说起。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祖先曾对族人说,留给你们牛马,怕遇病而亡;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怕你们用光;留给你们茶树,要保护好,子孙后代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一代又一代景迈山人“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茶林”。

在这里,种茶、采茶不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而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的生活方式。且,这种生活方式是动态的、传承的、可持续的。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价值,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准则。

景迈山风光

“景迈山是最早的人类种植茶树的样本,这个是符合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保护责任设计师邹怡情如此说道,“人类第四冰期后,只有这个地区,由于横断山脉被保留,有非常好的天然原始森林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先民就发现了野生茶树有解毒的功效,开始人工的栽培。他们发现,茶树是生长在森林中,于是就模拟运用这样的方式,不断培育茶果、茶苗,然后成为茶树”。

也就是说,当景迈山先民发现茶树的功用后,他们并没有像拓荒一样将原始森林的环境破坏掉,再种上茶林,而是很好地利用原始森林的生态环境,适应环境,让茶林在其中更好地生长。

除了这一生活智慧外,景迈山能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在于,在这里,可以看到茶树的自然地理演化过程。对此,邹怡情介绍道,在南方有大片地区都种植茶树,但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茶树也在发生一些演化。高大的乔木型茶树随着温度的降低演化成更加耐寒的灌木的茶树品种。不管从茶树自然地理演化进程,还是从发现、栽培茶树的历史来看,中国西南都是全球最早的人类种植茶树的样本。

也许正因如此,当2010年,单霁翔第一次来到景迈山时,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百岁的高大茶树林立着,村寨簇拥着古茶林,人们设立茶魂台,将山林鸟木幻化成神,祭祀崇拜,他们世世代代都守护着这片古茶林。

他认为,景迈山古茶林、周围村寨原生景观完全能够申报世界遗产。后经过专家调研,确认景迈山具有申遗资格。

为什么要申遗?

千年历史传承的景迈山茶林,从十年前申遗第一步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

对景迈山人来说,生活在这片安乐祥和之地,他们为何又要花费心力去申遗?

“申遗是要遵照祖先的遗训,把景迈山布朗族、傣族茶林传统模式,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布朗族澜沧县民族文化传承人南康说道。

更好地传承,是景迈山人申遗的重要目的。

申遗的过程,也是景迈山人对古茶林文化的再次认识,是由不自觉的文化体认到自觉的文化认识。正如邹怡情在节目中所言:“申遗过程,是对遗产价值认知的过程,是摸索如何更好的保护,更好传承的过程”。

申遗并没有为了保留所谓原汁原味的茶林生态,而迫使景迈山人生活在不舒适的环境中。随着十年申遗的开展,在保存茶林文化体系的同时,景迈山人的生活也在逐渐变好:国家文物局每年拨发资金,改善村寨公共环境;有文物修复资质的团队对村民居所进行修葺和改良;旅游业的发展让景迈山人在自己的家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于景迈山人而言,申遗是一种传承;于世界而言,景迈山的古茶林文化则是一份可以借鉴的样本。

如今,世界上有1100多处世界遗产,但至今还没有农业遗产进入世界遗产。景迈山的古茶林文化作为农业遗产,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世代传承的智慧,这些生活样本都值得作为中国文化价值输出。

当然,假若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成功,也并不意味着中国茶文化申遗之路的止步。对此,单霁翔说道:“中国还有很多茶林,如福建、杭州西湖等。景迈山古茶林是出类拔萃,所以它先打头。它的申报成功不代表茶文化申报世界遗产就终止了,将来其他茶品种在世界具有普遍价值的,都可以再申报”。

原标题:《赢取单霁翔签名书 | 【万里走单骑】景迈山:一片古茶林为何能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