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夜 | 如果牛牛会说话——颐和园铜牛

颐和园铜牛

如果牛牛会说话

牛牛有话说

作为动物神之一,我们是陆地上的庞然大物,可以抵挡住洪水的侵袭。由于在五行里属性为土,土能掩水,因此古人深信我们能镇水,将我们沉入河底来阻挡河水泛滥。到了唐代,人们不再把我们投入河中,而是放置在河岸边。

颐和园岸边的我,被赋予了同样的使命。当年,通过我的身体可观察到昆明湖水位线的变化,提醒人类及早采取防护措施,避免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颐和园铜牛

这只体态优美的铜牛,被迫加班已经快300年,它安卧于颐和园昆明湖畔,注视着雄伟高大的十七孔桥和熙熙攘攘的“吃瓜群众”,享受着属于它的忙里偷闲的幸福感。

颐和园铜牛,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写实雕刻与泼蜡技艺孕育了它强健的身体,不仅全身镀金,神采飞扬,而且和周围美景融为一体。它像一个平易近人的大明星,经常出现在粉丝的合影中。

铜牛的腹背上,还镌刻着乾隆皇帝撰写的一首四言铭文,八十个篆书文字,至今没有一个笔划残缺损坏。

这是一场祖传的基建项目,自大禹治水以来,中国人就把降服水患的希望寄托在“镇水神兽”身上,这些神兽千奇百怪,但出现最多的非牛莫属。

正如维纳斯的断臂,残缺的美总给人留下遐想。颐和园铜牛帅气的外表下,有着一个无法治愈的伤痕,尾根处两处明显的接痕,无不在诉说着它的断尾之痛。

据说,铜牛为了跨河与织女相见,即使被铁链锁住,也依旧在努力挣扎,以至于折断了尾巴。到了民国,铜牛经受多次磨难,尾巴先后断了两次,留下了接痕。

其实,不只是颐和园的铜牛疯狂“加班”,黄河岸边的“开元铁牛”绝对是史上加班时间最长的牛,一千多年来向世人展示着大唐盛世的超级工程,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无价之宝。

四头体阔腰圆、憨厚壮实的唐代铁牛一直很给人类面子,它们各重约40吨,头西尾东,横向两排,呈负重状,从“上岗”之日起,就作为固定桥身的索桩,兢兢业业的镇守在黄河岸边,保护着一方百姓免受水患的侵扰。

今天,我们用“牛”来形容一个人沉稳、有力量,也用“牛”来称赞那些有实力的人。这些“镇河神牛”千百年来神色不改,始终践行着“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万家疾苦为重”的“孺子牛”精神,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国泰民安、山河无恙。

狩猎历史真相,探寻传奇密码,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之夜》之2021年2月20日晚21:25春节特别节目《风采中国牛》,一睹牛的风采,再现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芒。

供 稿 | CETV社教节目中心

编 辑 | 杨竞一

校 审 | 林立来、胡苗苗

原标题:《博物馆之夜 | 如果牛牛会说话——颐和园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