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武术,流传于安龙县一带。历史上的习武者,主要是预防匪盗祸患、保卫村寨安全和看家护院,防身功能较强。解放后,慢慢转化为以强身健体、民俗表演为主的一种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
据《兴义府志》记载,兴义府(府治在今安龙县)有城郊安仁里一百三十五屯寨,东乡怀德里二十六寨,南乡怀德里四十三寨,西乡永化里三十九寨,北乡永化里四十六寨。这些村寨,都流传着布依族武术。如今的布依族武术,主要分布于招堤街道排冗村、当朝居委会、海庄村、顶庙村、鱼浪村、联合村,钱相街道打凼村、龙山镇北乡村等布依族村寨。
布依族武术简洁实用,能守能攻,自成一家。其套路大多源自布依族先民狩猎、农事、战争等实践,器械多是布依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工具。有开口拳、插虎拳等拳术和单头棍、合棍、狼牙棒、板凳、扫帚、钉耙、锄头、扁担、双拐、镰刀、单双刀等器械击技内容。有套路表演和对练实战等小项,具有浓郁的布依族农耕文化特点。
农闲时节,安龙县布依族青年,都会汇聚在村寨院坝,由师父传授,集体练习。逢年过节或重大节日活动时,便进行表演,或演出布依族舞狮等剧目。
据长期从事该项目研究的布依族武术省级非遗传承人、安龙县武术集训队总教练、安龙县武术协会会长杨刚介绍,安龙县布依族群众尚武习俗由来已久,从“唐朝起,宋朝兴,宋元明清到如今”这段口述历史看,布依族武术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017年7月19日,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系列活动“全国少数民族武术比赛”在安龙举行
布依族武术作为安龙县深厚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参与者众。打凼村的“布依拳”和排冗村的“布依棍”,历史悠久,最为有名。相传起源于明朝初年,是布依族先民根据中原武术套路,结合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创编而来,别具特色。同时,我国传统的八极拳、六合刀等,也在安龙广为流传。
据《兴义府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帅,将兵三十万趋云贵。次年云南平定后,留沐英镇守滇黔。沐英奉诏自盘江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置陵元堡于棂钵寨。棂钵寨即今之安龙县城。
大量的明军将士,在贵州各地屯扎下来,一些将士,与当地的布依族人民融为一体。这段史实,可以从打凼村布依古寨中,两块分别刻有“太原氏”“京兆氏”的朝门牌坊上,得以印证。
因明洪武年间贵州尚未建省,为了稳定西南,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朝廷在贵州设立都指挥司,司下设立卫所(均为军事机构)。留守贵州的二十万明军,分别驻守在各个卫所。全国的明军,共分为329卫,其中贵州设有24卫,下辖若干千户所。其中的普安卫,驻军32511人,下管6个千户所,安隆守御千户所(现安龙县),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屯兵的融入,布依族武术的内涵,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
清顺治九年(1652),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由广西入驻安隆所,改安隆所为安龙府,作为行都在安龙指挥抗清斗争达四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原武术也有部分内容,渗透到布依族武术之中,使之不断得到丰富。
布依族武术教学
清嘉庆二年(1797)正月,府城南乡洞洒寨20岁的布依族英雄王囊仙,和韦朝元组织布依族青壮年,操练武术,举起反抗清朝统治的义旗,又一次推动了布依族武术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
解放后,曾在民国时期担任过南京国术馆教练的王景伯,担任过总统府侍卫教练的周辛甫等武术名家,留居安龙,进一步把中原武术,带到了安龙,留下了八极拳、形剑等众多武术瑰宝,为布依族武术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时代的衍进中,尚武精神孕育过的安龙历代名人有:晚清重臣、力主建立北洋水师的张之洞,抗清起义的布依族女青年英雄王囊仙,武昌起义副总指挥王宪章,北伐军左翼总指挥袁祖铭,布依族将军韦杵,策动国民党19兵团起义的王伯勋,策动国民党60军起义的地下党员杨滨等。先贤精神,激励和推动了家乡群众习武习惯的世代传承。
最近三十多年来,在安龙县体育场,每天早晚、周末及假期,县城男女老幼,尤其是荷都武馆人员,经常列队整齐,进行操演,拳声霍霍,阵阵“嘿”“哈”声,响彻四周,令人精神振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不间断,路过的群众,常常成群结队的驻足观赏。
杨刚总教练说,近年来,安龙县实施布依族武术“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镇、进社区、进军警)活动,推进了布依族武术的传承发展。引导广大群众,加入到武术运动中来,传承武术文化,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大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每天早上,在打凼村前静静流淌的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欢快的小鱼,在嫩绿的水苔中,来回穿梭,平整干净的青石板路,沿着河岸弯弯曲曲地,向山寨深处延伸;与掩映在绿树丛中,错落有致的布依民居和苍劲挺拔的千年重阳古树,构成了一幅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在河边的重阳古树下,一个精神抖擞的老人,正一招一式地,向过往游客,演示布依族独创的武术“单头棍”。他就是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王廷立,他是打凼布依族武术第四代传承人,全寨子都亲切地称之为“老祖”。
布依族武术打凼村脉系第四代传承人王廷立老人正在练习“单头棍”
布依族武术在安龙主要有县城脉系、招堤街道排冗村脉系和钱相街道打凼村脉系。王廷立作为如今健在的打凼村脉系第四代传承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他经常武不离身,每天都会带领一些孩子,炼上半天,为打凼布依族武术的传承,立下不少功劳。
打凼村脉系的第五代传承人、打凼村村委会主任韦殿文,从小就受到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立志要做布依族武术传承人,他一边忙村里的工作,一边忙里偷闲,经常带领村里的小伙子们,在晨曦里,在大树下,在小溪边,舞刀弄棍、操练拳脚,村子里处处留下了他习武健身的身影。
由于安龙布依族武术流传广泛,习武氛围浓郁,1992年11月,被授予首批“全国武术之乡”称号。2013年6月28日,安龙县武术协会成立,开启了安龙县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武术协会采取设立分会形式,突出发展特色,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武术、健身气功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共有钱相街道打凼村、招堤街道排冗村等10个分会,会员110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安龙的“武术之乡”牌匾
2014年,安龙县成功创办了荷都武馆,组建少儿武术表演队。2015年,安龙县武术管理运动中心成立,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多彩贵州”安龙民族民间武术展演,成功举行。2018年,成立了安龙县武术集训队,有力地推进了安龙县武术与健身气功进校园工作。
2019年7月19日,安龙县派出武术运动员16名,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河南省体育局主办,为期三天的第十六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
在有来自全国97个“武术之乡”、共计1619名武术运动员参加的这场比赛中,安龙县武术运动健儿,共摘获金牌12枚、银牌7枚、铜牌11枚,集体项目荣获二等奖、展示项目荣获三等奖、对练项目荣获参赛奖,获优秀教练员1名、优秀运动员2名,在全国所有武术之乡中,排名第23位,极大地提高了安龙布依族武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该县在安龙县职业技术学校、安龙五中、安龙三中、招堤一小、栖凤一小、洒雨小学等中小学校,创建省级健身气功示范点6个,县级健身气功示范点6个,武术进校园建设示范点17个,参加习武的师生,达到13600余人。
2020年8月9日,安龙县组织开展武术交流展示活动,吸引了200多名武术爱好者参加。展示中,精彩的《集体八段锦》《集体24式太极拳》《武脉流长》《武术·筑梦双龙》等节目,竞相上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参加练武活动的黄金牛小朋友说,以前因身体素质差,学习也提不起精神,自从练习武术一年多来,自己变得活泼开朗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增强了,学习也更有劲了,以前见到不熟悉的人,总是怯生生的,现在胆子也变大了……
“退休后参加练武十多年,感觉身体好多了,免疫力也提高了,平常很少生病,精神面貌很好,我要一直坚持练下去。”家住安龙县城的武术爱好者钱万祥说。
如今的安龙县布依族武术,已“武”动安龙,“打”进村寨,“打”到学校,“打”遍全国。在国家、省、州等武术、健身气功各项赛事活动中,先后荣获金牌153块、银牌259块、铜牌367块,陆续培养出一千多名武术人才,使安龙成为全国10余家体育院校的武术研究及实训基地。累累的硕果,骄人的成绩,使布依族武术成了安龙县文化旅游方面一块响亮的招牌和名片。(文/图 岑侃 杨维)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安龙布依族武术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