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黄玲玲
南京白局,这门方言说唱艺术,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的产生和南京云锦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织锦工人们在枯燥而机械的劳作之中,用哼唱民间小曲的形式来驱赶织造劳动的繁重与单调,两个人一唱一和,倾吐心中的郁闷,抒发情感。
久而久之,织锦工人们觉得在机房里面唱不是太过瘾,就在秦淮河畔摆桌,摆上十桌八桌,甚至于上百桌,摆一局不收费,叫白唱一局,故而白局两个字就此由来。
织锦工人这种每唱一次称作“摆一局”的白局,因南京味儿足,很快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白局走出了织锦房,在民间流传开来。
随着清朝的覆灭,南京的织锦业在一片战乱中迅速衰落,织锦工人纷纷失业,盛极一时的白局也随之式微。这门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几乎灭绝。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的繁荣有了良好的氛围。1958年,在时任南京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的呼吁下,南京白局出现了新的生机。
当时,南京市总工会召集到会唱白局的老艺人,请来了戏剧学院的老师,1960年,南京市工人白局实验曲剧团正式成立。
图 | 老艺人们唱白局
14岁的黄玲玲成了剧团里的第一批白局演员。
当时,团里进行曲艺改革,意在推陈出新,将白局重新搬上舞台。那时,白局的表演方式采用戏剧的形式,要求演员唱、念、做、打等戏曲基本功样样都会。
图 | 黄玲玲表演《白蛇传》
但因白局曲牌多为俗曲,民间小调,唱不了大戏,戏剧实验的尝试没有成功。1963年底,南京白局恢复了老一辈原汁原味的演唱方式,采用坐唱的形式。此后白局有了固定的演唱程式,表演一般一至两人,多至三五人,说的是最正宗的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道的是金陵美景、秦淮美食,话的是街头巷尾、古今轶事,都是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 | 黄玲玲
上世纪70年代初,白局剧团被迫解散,百花凋零。白局演员纷纷转业,黄玲玲被分配到南京妇女用品商店。虽然离开了剧团,但黄玲玲有事没事就会唱上两句,她总说这是从小就学的,白局是丢不掉了。
转眼到了1984年,白局处于灭绝的边缘,几乎被人遗忘。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为了抢救白局这门曲种,将黄玲玲和徐春华、高晓玲、周慧琴、马敬华等一批当年的白局演员聚在一起,决定重振南京白局。
一直丢不掉的,是执念也是初心。老一辈白局艺人们对艺术用情的坚守,使得白局摆脱了知音难觅的窘境。
2008年,南京白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的艺术重又回到大众的视野。
图 | 黄玲玲和女儿许茹表演白局
2014年,黄玲玲被选为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白局,黄玲玲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大本营。每逢周末,甘熙故居的老茶馆里都有一场白局表演,白局艺人们在这里教学表演。当游客坐在甘家大院的庭院中,沏一壶南京雨花茶,听一曲南京白局,感到特别亲切。
图 | 黄玲玲教学
饱经历史的风霜,南京白局始终在秦淮河畔艺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记录着南京的城市印记。白局承袭了老南京话的精髓,对保存和研究南京方言的发音具有极大的价值。
黄玲玲用自己的一腔热爱,守住百年曲艺,让南京白局回归到百姓的生活中去。
图 | 黄玲玲
万般坚持
只为一曲原汁原味的白局
执着定会回报这份不变的初心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联合打造 非遗传承主题
大型电视专栏《传承人》
守住民族之魂,讲述非遗背后故事!
2021年 《传承人》播出时间调整为
周日18:25(首播)/ 周四11:45、18:40(复播)
•END•
(本期图片来自网络新闻、节目、嘉宾)
原标题:《传承人 | 我猜你不懂白局为什么叫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