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暑船
二十四节气
近日,台州市椒江区的民间信仰活动“送大暑船”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
“送大暑船”是个怎样的活动呢?
有什么好玩好看的呢?
小编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送大暑船
“一夜潮回葭沚船,花蚶白蟹不论钱。”清代的朱邺华一首《椒江竹枝词》道尽台州湾的渔镇文化。而“送大暑船”风俗正是台州湾地方民俗文化的活态呈现。
兴衰起伏 小议大暑船历史
送大暑船是椒江先民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椒江的多个地方如葭沚、栅浦、东门岭等地,均有送大暑船的习俗,其中葭沚最盛,因而这里的大暑船也更加高大、漂亮。活动还影响到周边地区,温岭、宁波、温州等地的群众也都前来葭沚参加“送大暑船”活动。
葭沚的送大暑船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盛的,已经无从考究。村里人都说,自从五圣庙建立起来后,这项习俗就已经开始流传,而从五圣庙的牌匾上即可看出,这座庙是清朝咸丰年间建造而成,据一些老人回忆,20世纪20年代,送大暑船的风俗就已经盛行。
每年农历四月间,便成了葭沚人做大暑船的大好时光,这一工作一般由当地工匠自愿来做。船的模样是按照真渔船相应缩小比例制作,船身一般长8米,宽2米左右,高约2.5米,木工完成后还要加上漆和彩绘,然后放在庙中供香客们供拜,静静地等待着大暑节的到来。
2000年后,送大暑船的活动不单单成为葭沚村民的习俗,它那热烈张扬的社火祭祀和表演场景,更是吸引着周边成千上万群众的目光。从小暑到大暑期间,附近温岭、黄岩、玉环的群众络绎不绝地冒着酷暑来到葭沚五圣庙,兴致勃勃地参与庙会活动,每天少则几千人,多则一万多人,活动延续半个月,总计参与人数可达十几万。
虔诚供奉 大暑船建造有讲究
大暑船通体彩绘,颜色鲜艳且内置齐全。而大暑船的建造以及习俗的沿袭与海门当地的“五圣”传说不无关联。人们既要供奉“五圣”,又要送走它,加上当地世代以渔业为生,故此才诞生了送大暑船这一形式。正因船里坐的是大神,大暑船的造型以及里面的摆设才要更显华丽和尊贵。细看船内舱房中,还设有公案桌,桌上印绶签筒,惊堂木,文房四宝一应俱全,其他舱内一切日用品皆备。
大暑船制作过程需要四十天左右,一般在农历四月份开始建造,直至小暑前必须完成。每到四月,工匠们就放下手中的活,自发的来到五圣庙,开始大暑船的制作。将原先的图纸重复利用,用木材搭建船的骨架,之后以木板围护,再以桐油灰等嵌实拼缝,使船不至漏水,制作帆布,最后敷以油漆,随后再制作船上人物、设备、用具等。
造船过程与普通的木船建造工序相类似,但不同的是,建造大暑船的工人,要身上清净,做工仔细,态度虔诚,在制作现场不能胡乱谈话,以示对神明的敬畏。
与时俱进 大暑船越造越精致
观大暑船的造型演变历史,犹如时代变迁的缩影。因大暑船无实用价值,最初人们建造大暑船是用草、纸制作,但随着庙会日盛,到近代则开始用木船建造,并且在木船外画上鲜艳的彩绘,船上则放置活牛活羊等祭祀用品,其造船技术要求也就更高。
大暑船里的物品也似普通家庭里家具的缩小版,样样精致,如四五公分大小的桌子、椅子、厕所、浴缸放进船内,甚至连迷你版的煤气灶都有。
到大暑日,三四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将大暑船抬至葭沚码头边的江河里,而后“五圣”上轿,巡游街道后至码头上船。最后由机动船把大暑船送出海门关外,放火焚烧船体,恭送“五圣”去海岛仙山。而最初的时候,条件有限,无法用大船托送,村民则是将大暑船船底凿个孔,等船离开海岸的时候,就将小孔打开,任其沉入海底。
送大暑船习俗的发展,生动地反映了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广大渔民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抗争所呈现的群体心态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有着台州湾渔文化的鲜明特性,因而“送大暑船”历来在当地渔民的生活、生产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送大暑船这一习俗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如今人们也不再绝对地把“五圣”当作凶神,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当代渔民有着更广阔的精神视野与自信,渔民们更希望这样的习俗盛典能为他们的海上作业带来吉祥、平安。
来源:台州市民宗局、今日椒江
原标题:《台州这个民间信仰活动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