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 | 武汉绿道:城市慢生活的重要载体

原创 chsl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收录于话题#城市绿道7#滨水绿地空间10

前 言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指引,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着力开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绿道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全国建成绿道5.6万公里,各地相继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项目,如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上海黄浦江滨江绿道、武汉东湖绿道、广东南粤古驿道等,提供了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引领了绿色健康的生活风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各地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为总结城市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持续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应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安排,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启动了绿道建设研究工作,依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和相关省市风景园林主管部门,进行了优秀案例征集,并针对长江沿线城市进行了重点调研。

在汇总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础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将择选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以更好地宣传绿道建设成果。

武汉绿道

城市慢生活的重要载体

武汉有“江城”之称,长江与汉水在中心城区交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武汉也被誉为“百湖之城”,水域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武汉亦是“百山之市”,山体占市域面积的9.04%。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绿道建设奠定了基础。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赋予绿道更多的内涵。2012年,《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获市政府正式批复,确定了市域和主城区内的绿道布局,拉开绿道建设序幕。2015年以来武汉市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关注市民意愿,提升城市品质,已建成绿道1400多公里,成为了“城市慢生活”的重要载体,使城市生活慢下来。

一、武汉市绿道网规划

01

规划思路

武汉市绿道定位为城市生态系统、风景旅游系统和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休闲健身和旅游观光为主,兼顾交通通勤功能。规划目标以山水资源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纽带,以慢行交通为载体,以休闲健身和生态旅游为根本,将绿道打造成市民体验湖光山色、追溯城市记忆、践行低碳生活、享受幸福武汉的好去处。

该规划将武汉市绿道分为市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类。市域绿道布置在主城外围,串接生态绿楔、新城、村镇及风景名胜区,以旅游观光、休闲健身功能为主。城市绿道布置在主城范围内,连接城市功能组团、滨水空间、人文景区及公园绿地,呈网状布局,以休闲健身为主兼顾交通通行功能。社区绿道结合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布局,为附近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慢行交通环境。

02

规划方案

市域绿道形成“一心、六楔、十带”的总体结构。“一心”为主城绿道网络核心区。“六楔”为依托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府河、武湖等生态绿楔构建的六片市域绿道网络。“十带”为连接主城与新城、风景旅游区的十条市域绿道主线。

主城区形成“一环两轴五片十联”的城市绿道网络。“一环”为依托三环线的环城绿道,“两轴”为南北向滨江风情绿道和东西向山水风光绿道,“五片”为东沙楚汉文化、南湖野芷湖科教创新、汉阳六湖水网景观、汉口中心都市活力、后湖低碳生活等五片城市绿道网络,“十联”为十条绿道联络线,使主城绿道成片成网。

规划绿道全长2200公里,其中市域绿道长1750公里,主城区城市绿道长450公里,网络密度(含社区绿道)不低于1公里/平方公里;实现居民5~10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20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45分钟可达市域绿道。

武汉市域绿道系统规划图

资料来源: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2012

武汉主城区绿道系统规划图

资料来源: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2012

武汉市绿道网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顺应城市发展格局,依托现有的水系、山体、和道路,绿道网与城市绿楔绿廊、生态水网、绿色交通网络等紧密结合,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强化绿道在维护生态安全、调节雨洪、水土保持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完善绿道网络结构,突出以人为本,完善绿道交通衔接、标识和其他服务系统,方便市民使用。

第三,充分挖掘和突出人文特色,打造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绿道,促进绿道沿线旅游及城乡经济发展。

二、武汉市绿道典型案例

(一)江滩绿道:不断延伸的城市滨水轴线

武汉市从21世纪初开始对江滩进行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主城区“两江四岸”陆续建设五个江滩公园,包含长江汉口、武昌、汉阳、青山江滩和汉江江滩,让百年水患之地变为城市风景线和城市会客厅。

为更好地服务市民,江滩公园部分建成区段将现状观光步道改造提升为观光绿道,部分新建区段同步进行了绿道建设。绿道穿行于以绿化为主的江滩公园中,沟通不同的城市片区,串联沿线类型丰富的公共文化与休闲运动设施,成为欣赏滨江优良生态景观、体验武汉城市记忆与市民生活的绝佳路线。近年来武汉市持续推进“两江四岸”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沿线区域绿化,绿道还将结合生态廊道建设由中心城区不断向外延伸。

汉口江滩

武昌江滩

青山江滩

按照中央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武汉市组织编制《武汉长江大保护滨江带规划》,重构以长江为轴的滨江带功能格局,修复保护生态框架,优化生态格局。根据该规划初步成果,在主城区已形成的江滩公园基础上,长江左右岸各规划建设一条近100公里的滨江绿道,打造全球独一无二的“双百里”江滩绿道,其中主城区段为文化娱乐道,新城区段为休闲林荫道,郊野区段为生态体验道,将长江滨江带做成国际知名的生态保护轴、公共活动轴和特色景观轴。

武汉长江百里江滩绿道规划图

(二)东湖绿道:城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武汉中心城区,总面积81.6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

东湖绿道全长101.98公里,分为听涛道、湖中道、白马道、郊野道、森林道、磨山道和湖山道七段主题段,依托山、林、泽、园、岛、堤、田、湾八种自然风貌,形成环抱东湖景区的绿网,将湖光山色与人文气息完美融合,将东湖变成市民亲近自然的 “城市绿心”,打造武汉享誉世界的“城市名片”。

东湖绿道于2017年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东湖绿道建成以来举办了武汉马拉松、国际环湖自行车赛、水上马拉松、大学生马拉松嘉年华等800余场运动赛事,成为广大市民游客休闲健身的首选去处,引领了武汉的绿色生活方式。

东湖绿道全景导览图

东湖绿道实景

东湖绿道大学生马拉松

东湖绿道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串联统筹,盘活区域。东湖绿道串联不同景区与众多景点,同时沟通周边的大学、公共文化体育娱乐设施、自然村落等,绿道建设统筹交通联系、休闲旅游、生态保护、村落改造等问题,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剥离过境交通,取消机动车通行还路权于民,鼓励绿色出行。核心景区免费开放,形成连续可达的开放空间,为“景中村”带来发展机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东湖绿道促进了风景区与周边城市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实现山水相依、城湖融合。

第二,公众参与,还湖于民。《武汉东湖绿道系统规划》编制过程中,依托武汉市国土资源规划局建立的“众规武汉”线上平台,通过信息公告、问卷调查、在线规划、规划建言和资料查阅等方式,构建公众与政府、规划设计者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从前期调研—基础资料收集—方案确定—详细规划—分类分段设计各阶段的全程公众参与。东湖绿道选线综合资源条件及公众意见,实现了亲水、串景、生态、便民。

“众规武汉”线上平台的公众参与页面

第三,丰富体验,和谐共生。绿道在串联展示东湖美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沿线休闲体验,建设了荧光跑道、符合国际标准的自行车赛道、与高铁平行的“高铁竞跑”赛道等特色段落,以及生态艺术公园、国际公共艺术园等特色节点。绿道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严格保护现状林木,落实海绵城市理念,采用多种措施减缓地表径流,并有针对性地净化水体,促进东湖生态系统的修复,还规划了13条生物通道,保护上百种野生脊椎动物栖息地。

武汉东湖莹光跑道与“高铁竞跑”赛道

东湖绿道国际公共艺术园雪景

第四,联动景区,完善服务。东湖绿道与东湖景区建设相辅相成,绿道主题活动与景区旅游活动组织策划紧密结合,突出智慧服务,方便市民及游客使用、享受绿道。东湖绿道全程WiFi覆盖,微信小程序可提供实时导览与中英文介绍;微信公众号可查看线路攻略、景点介绍、360°全景导览及停车与活动公告;手机APP除导览介绍外,还能根据用户需求智能推荐个性化行程,遇到突发状况可一键报警,并提供更加丰富的东湖景区吃、住、游、购等信息。

(三)后官湖绿道:与湿地公园同步建设

后官湖水系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区域内自然形成的岬、屿、岛、湾、洲星罗棋布,湖泊岸线自然曲折,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既有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又有湖区渔耕的人文风貌。后官湖绿道是武汉第一条郊野绿道,环后官湖、知音湖、白莲湖、高湖等湖泊而建,规划总长110公里,设计宽50-100米,其中自行车道宽4米,人行步道宽2米。后官湖绿道以“山水相融、田园相映、林城相依、知音文化”为指导思想,打造动感田园风光、雅韵知音故事、静谧莲花水乡三大主题,提升湖泊修复、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旅游经济四大功能。

后官湖绿道实景

后官湖绿道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绿道与湿地公园同步建设,注重生态保护与提升。后官湖于2010年获批建立省级湿地公园,2011年启动绿道建设,在勘察设计阶段发现有6个已出让的房地产项目用地红线直抵湖边,蔡甸区动员房地产项目将红线后退50米,为绿道让出空间。建成的后官湖绿道集阻断污染直排、保护湖泊岸线、亲水观景休闲等功能于一体,为后官湖通过国家级湿地公园验收做出了贡献。

第二,绿道结合地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后官湖水系四大湖之一的知音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湖畔的马鞍山麓保留有春秋时期贤人钟子期之墓,相传“伯牙子期相遇结知音”的故事即发生于此。蔡甸区将知音文化植入绿道,同时推进相关文化项目建设,打造传承知音文化的绿色景观带。

第三,积极承办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后官湖是武汉近郊最大的“绿肺”,是体育运动的绝佳场地,举办了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武汉站赛事、全国航模运动邀请赛、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活动。蔡甸区着力打造“环后官湖休闲运动健身圈”,环湖绿道提供了健身休闲的优良场所。

后官湖绿道自行车赛

(四)江夏环山绿道:依托山体防火道建设

环山绿道穿越环绕武汉江夏城区东、南、西三面的大花山、青龙山与八分山,沿途森林密布,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绿道利用原环山防火道建设而成,因形就势、因地制宜,最大限度保护山体和森林植被。绿道宛如一条飘带,时而依山延伸,连绵起伏;时而傍水而走,灵动秀丽。

江夏环山绿道全长30公里,宽度4~4.5米,全程禁止机动车通行,仅允许自行车骑行和步行,是武汉规模最大和里程最长的户外徒步去处之一,自2014年起每年举办徒步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及海外人士参加,已成为当地经典的群众体育赛事。

江夏环山绿道

三、武汉市绿道建设特点

武汉绿道网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规划先行,积极公众参与。武汉是我国较早进行绿道规划的城市,结合城市发展格局,对主城区及市域范围的绿道布局进行了整体统筹。在此基础上,武汉市还进行了“人文绿道”规划,着力挖掘和传承城市文脉,促进城市品质功能提升,完善武汉绿道网络体系。目前已经启动长江绿道、东西山轴人文绿道等建设。《武汉东湖绿道系统规划》过程中,广泛征集公众意见,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第二,依托资源优势,发挥综合效益。武汉绿道建设主要依托江岸、湖泊、山体等资源,与生态保护修复、环境综合整治等有机结合。例如江滩绿道与江滩公园、滨江生态廊道建设紧密结合;张公堤绿道依托堤坝,同时结合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东湖、后官湖、金银湖等绿道建设保护湿地环境,展示自然与人文风光,并统筹带动区域发展;因开采受损严重的黄龙山采用城市建设弃土回填,在修复后的“龙脊”修建了绿道;二妃山则将原来的垃圾场改造为花草掩映的健康绿道。

第三,分区拓展完善,推进共建共享。武汉绿道根据各区的资源优势分别拓展,已建绿道局部成环,尚未形成整体性的网络,未来将持续完善武昌、汉口、汉阳及光谷绿道环网。武汉绿道建设采用多种模式,积极推进共建共享,狮子山绿道由洪山区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同投资建设、管理,打破城区与高校的分界,使高校资源与城市资源达到了共享,并加强了市民与高校之间的联系。

第四,组织绿道活动,服务百姓民生。依托丰富多彩的官方及民间活动,武汉绿道成为了市民与游客享受慢生活、运动健身的优良场所。绿道承办多项大型户外赛事,备受运动达人们的青睐。例如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武汉段赛事,全长约140公里的比赛路线经过了张公堤、江滩、后官湖、汤逊湖等六大绿道,让选手在竞技的同时,领略“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独特城市魅力。

▌注:文字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助组织整理。图片若未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撰文:孙莉

校核:付彦荣 任敏

原标题:《城市绿道 | 武汉绿道:城市慢生活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