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楼
供奉魁星像的楼阁
明清时期大同城内
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之一
是当时官府祈望开启“文运”的场所
表达了大同先民渴望知识
祈求人才辈出的美好夙愿
据相关史料记载,大同的魁星楼曾经出现过两座,皆始建于明代,一座位于现府文庙附近,一座位于现五龙壁附近,后都毁于战火,清代虽有重修,但建筑终未留存。魁星楼现位于大同古城内武定街与大十字街交汇处,是依据左云县魁星楼的相关资料复建的。
该楼为五层三檐、明三暗二的盔顶楼阁式建筑,底层四面通街,平面呈正八边形,总高31.24米,现阶段主要展陈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文化内容。
楼内一层供奉的魁星,并不是指我国古代天文星相学中北斗七星里组成斗身的前四颗星,而是主管科举、功名的魁星神祇,此神由科举制度与民间信仰结合而生。
明清两代时,读书人对其的祭拜兴盛一时。“奎宿”代表着国家的文运,因而古人立庙祭祀,但“奎”字过于抽象无法造像,故古人用“魁”字代替,将神像塑造为“鬼踢斗”的形象。
此外,在宋词和元曲中出现了魁星和“鳌头独步”放在一起用的情况,这说明“魁”与“鳌”有着一定的联系。
到了明代,各种记载中的魁星更为细节化,一手执笔,一手握银锭。因“笔”与“必”谐音,“锭”与“定”同音,故为“必定”,这也符合我国民众喜欢“讨口彩”的习俗。
于是魁星的形象呼之欲出:面部为一眼若铜铃、红发青面獠牙的恶鬼形象,其左脚翘起,脚上有斗,右脚则立于鳌头之上,右手执笔,左手握一银锭。
二层、四层内有韦编三绝、闻鸡起舞、囊萤映雪等劝学故事的壁画和陶塑展柜,方便孩子们结合实物一边听故事学知识,一边体会着古人们勤奋刻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三层为科举制度与清朝、民国的文房四宝展品。所谓科举,就是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来选拔官员的制度,从隋初到清末(605—1911)的1300年间,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让“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成为现实。它扩展了古代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举向社会上层流动,给当时的政权和社会带来了活力。
据了解,魁星楼不仅给了市民游客一个参观博物馆的机会,更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校外学习”的场所。通过开办“魁星楼小课堂”周末系列课堂活动,讲述《孝经》《礼记》《论语》等传统知识,还定期开展“重温传统文化”、“品味经典汉礼”、“拓古碑·学古文”等社教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国学魅力。
大同魁星楼的重新修建
体现了明代大同古城
楼阁式建筑的风貌
更突出了昌文兴教的主题
进一步丰富了大同的厚重文化内涵
增强了城市的古典文化气息
©大同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记者:张诗珩
责编:王宇
审核:邓琳
监制:刘双英
大同日报社新媒体矩阵
所刊发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发
但是一定要注明出处呦~
● 我叫大同,这是我的新名片!● 2021的大同人会更袅(niáo)!
● 危急时刻,他们挺身而出!
● 验收通过!大同桑干河入列国家湿地公园
点分享
点点赞
原标题:《大同魁星楼:彰显“昌文兴教”的标志性文化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