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第五代
第九回
(接上期)太极拳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陈公兆、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等。
陈公兆,字德基,男,生于1736年,卒于1830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第十三世,是太极拳的第五代宗师。
陈公兆不仅拳艺精湛,为人也是乐善好施,遇到灾荒之年,常设粥场施饭,周济贫民。其传承家学,注重养生,至今在陈家沟仍流传着他的养生秘诀:三十年不停拳,三十年不饱饭,三十年独自乐,三十年独自眠。讲述养生的秘密是要坚持锻炼,不暴饮暴食,要精神乐观,还要注重节欲,至今还有不少人仍一直遵循沿用。由于太极拳有养生益寿的功能,陈家沟的长寿老人较多。清朝乾隆六十年,弘历皇帝已经85岁了,为了不逾越祖父康熙在位61年的纪录,就决定禅位于太子。嘉庆皇帝为了彰显父亲的文治武功,定于嘉庆元年的正月初四,在宁寿宫皇极殿为太上皇举办“千叟宴”以示庆贺,要求全国各地推荐年过七十岁,身强体壮、德才兼备、子孙满堂的老人前去京城参加宴会。
陈家沟村虽然年过七旬者众多,但入选进京者仅有二人。一位是太极拳第四代传人85岁的陈善,一位是太极拳第五代传人88的陈毓英。
两位老人奉旨进京参加“千叟宴”,皇上御赐鎏金匾额“龙章宠赐”,同时赏赐有龙头杖、花荷包、黄马褂、鼻烟壶等,荣耀之至。当时的巡抚、知府与县令,为了庆祝陈家沟两位老人赴京参加“千叟宴”的盛事,择吉日来到陈家沟陈氏宗庙挂匾彰旌。
话说挂匾那天,陈家沟比过年还热闹,村民们舞狮子、斗老虎、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鼓乐齐鸣,鞭炮连响。
午时,在一干官员的主持下,举行神圣庄重的挂匾仪式。陈善与陈毓英两位老人将朝廷赏赐的礼物供奉到宗庙祖宗牌位前,以示荣耀。
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喜事,一直靠耕读传家的陈家沟陈氏家族何时受过皇帝的接见,何时喝过皇上赏赐的御酒?这次两位老人进京替陈家祖宗长了脸,争了光,所有陈氏族人都扬眉吐气,高兴得找不着北了。更有年少轻狂的,不顾一干朝廷命官在场,只顾自己高兴,点燃鞭炮乱扔乱放。
呯呯叭叭,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都没有料到危机即将到来。突然间,一头疯牛从街道上猛冲过来,直扑围观人群。
原来是有好事之人将点燃的花炮扔向正在牛棚吃草的老黄牛,老黄牛受到惊吓,挣脱缰绳,疯跑起来,冲上大街,连顶带撞,已经伤了五六个人。
疯牛可不管什么官员、百姓,一路冲撞,直奔宗庙大门而去。
现场官员个个目瞪口呆,被这突发事变吓得不知所措,眼看着就要被疯牛掀翻。正在此时,忽听耳旁响起一声苍劲有力的喝声:“大家伙儿闪开,让俺来对付它!”
一位年近八旬、须发皆白的老人冲出人群,赤手空拳,直扑疯牛。这老人,正是陈公兆。
疯牛见有人敢冲向自己,哞哞直叫,更加张狂,将头一低,用犄角直抵陈公兆。
陈公兆看得真切,伸手抓住牛犄角,往前便领,疯牛发现被人牵制,四蹄蹬地,想要往后撤,陈公兆顺势发力一送,疯牛岂知这是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化打结合,牛力虽大,但已失去控制,扑通一声,被撂倒在地,半晌没有起来,最终被众人拖走。
官府之人惊吓之余,纷纷伸出大拇指称赞道:“老人家真乃神人神力啊!”
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三人是堂兄弟,生卒年月不详,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第十三世,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三人从小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太极拳术。5年扎基功夫过后,陈继夏便将三人分开,分别授予技击、点穴、卸骨绝技。兄弟三人得真传后,相互切磋琢磨,个个艺精入神,方圆百里,无人不知,谓之“陈氏三雄”。秉壬除武功外,更兼精医术,为人和善,助人为乐,教子有方。后三人将拳技尽传于秉旺之子长兴。
六代有奇人
第十回
太极拳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太极拳长拳主要传人郭永福、太极拳大架创编人陈长兴、太极拳小架创编人陈有本、陈鹏、陈有恒等。
郭永福,原名陈有孚,生于1736年,逝于1796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其父陈永兆,母亲郭氏。因其在温县打死一名恶霸,于1770年逃往山西省洪洞县苏堡镇,便改名为郭永福。
郭永福武功高强,忠厚仗义,好打抱不平,在温县是名声显赫的镖师,常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一次失手,打死恶霸后,隐姓埋名逃至山西省洪洞县,在平阳府吉家旅店藏身。旅店店主吉书升是个喜爱拳脚功夫之人,得知郭永福擅武实情,学了几路拳术后,深感郭永福武功非凡,遂拜郭永福为师。吉店拳业随之大振,习武之人多达百人,名噪一时。
1776年,乾隆朝吏部侍郎刘秉恬母亲病逝,守孝在家,得遇郭永福。《清史稿》刘秉恬载:“刘秉恬,字德引,山西洪洞人,乾隆二十一年举人。二十六年明通榜,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再迁郎中。三十二年考选福建通卸吏,转吏科给事中。大学士副恒督师……”他一生主要工作是在战争中充任督粮运草官员,善军事,谋技击,见识宽广。于是,郭永福在刘府安身传艺,和刘府武术教师于师傅二人共同教刘府公子与护院弟子们武术。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秉恬受到皇帝召见,谈起郭永福武术超人,技击绝伦,乾隆皇帝赐号“神拳”郭永福。
郭永福擅长太极长拳。1776年遇上了较为开明的吏部侍郎刘秉恬后,使之有了传播发展太极长拳的绝好机遇,从规模、规范、理论、实用、养生等都提高到一定高度。郭永福亲传弟子主要有贺怀璧、张秀德。
陈式太极拳大架由陈氏第十四世传人陈长兴所创。陈长兴,字云亭,生于1771年,逝于1853年,秉承家学,功夫深厚,练拳行走身正合一,当时人称“牌位先生”。他还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精练归纳,创造性地衍变出今日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又名炮捶)。他所创编的太极拳在画圆走圈的基础上,由松入柔,由简到繁,按照“大圈、中圈、小圈”和“有圈意无圈形”的不同功夫层次,采取“以形导气”(练精化气的基础架),“以气导体”(练气化劲的提高架),“以意导气”(练劲还神的功夫架)。利用三种架子的不同训练步骤,驱使体内劲路传递越来越细腻的运动方法,以求达到先开展后紧凑的效果。特点表现在手臂较为开展,步法大而轻灵,架子舒展大方,手法灵活多变,阴阳转换虚实分明,胸腰运化、折叠蛹动自然,松柔圆活,外柔内刚,气势磅礴,爆发力强,秉承传统而又见特色。世人称之为“陈式太极拳大架”。他传授的著名弟子有陈耕耘和杨露禅等。
陈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
太极拳大架的传承脉络:一代陈王廷——二代陈汝信——三代陈大鹏、陈大鹍——四代陈善志、陈善通——五代陈秉旺、陈秉壬、陈秉奇——六代陈长兴——七代陈耕耘、杨露禅——八代陈延熙、陈延年、陈五典、陈五常——九代陈发科、陈登科、陈田科、陈连科、陈省三、陈宝璩、王雁——十代陈照池、陈照丕、陈照奎、顾留馨、田秀臣、雷慕尼、洪均生、冯志强、李经梧、陈守礼——十一代等。
陈式太极拳大架一路特点:大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而无有不动,一静则百骸相随,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缠丝,以形引气,以气摧形,呼吸自然,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
陈式太极拳大架二路特点:大架二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动作窜蹦跳跃、闪快腾挪、复杂急速紧凑,运动中旋腰转背,旋腕转膀,旋踝转势,形成一动而全动的螺旋运动。
陈式太极拳小架由陈氏第十四世传人陈有本所创。陈有本,字道生,生于1780年,逝于1858年,在原有家传套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创编了一套以走立圆、走小圈为主的套路,世人称之为“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氏十四世陈有本,秉承家学,拳艺精湛,造诣极深。他在原有家传套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创编了一套以身圈劲路变化为主体、手法从略的太极拳。演练时要求以身圈为主,其五层功夫的升华程度是先把圈走圆,而后走大圈,再由大圈变中圈,中圈变小圈,最后达到有圈意无圈形的功夫。特点较陈长兴所传的太极拳套路动作简练紧凑,步小灵活,古朴典雅,劲顺气厚,并以松柔入手,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秉承传统而又独具风格。
陈式太极拳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如今的陈家沟陈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
太极拳小架的传承脉络:一代陈王廷——二代陈所乐——三代陈正如、陈申如、陈恂如、陈光印——四代陈继夏、陈敬柏、陈爵——五代陈大兴、陈耀兆、陈公兆——六代陈有本、陈有恒——七代陈有伦、陈青平、陈仲甡、陈季甡——八代陈垚、陈森、陈淼、陈鑫、陈炎、和兆元、武禹襄、李景炎、李作智、王赐信、任长春——九代陈雪元、陈松元、陈子明、陈省三、陈椿元、陈金鳌、陈克忠、陈克弟——十代陈鸿烈、陈秉密、陈伯先、陈绍栋——十一代陈立宪、陈立清等。
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特点:小架一路小巧玲珑,柔和自然,阴阳开合,动静相称,刚柔相济,蓄发兼并,外观轻和,内持静重,儒雅潇洒,舒展大方。
陈式太极拳小架二路特点:小架二路虚实分明,动静结合,环绕从速,催逼敏捷,呼吸深沉,一气呵成,柔中有刚,刚柔并重。这套拳路变大圈为小圈,变发劲为蓄而后发,更加强调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刚复归柔,螺旋缠丝,内外兼修。
太极拳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还有陈鹏与陈有恒。
陈鹏,字万里,男,生卒年月不详,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一生务农,家虽清贫但不丧志。为人豪爽,天性淡泊,面对穷困坦然自若。平时刻苦练拳,武术渐入化境,以致人莫知其端倪。除练拳外,又下苦心钻研岐黄之术。为人看病,家贫者不收分文。嘉庆初年被誉为“神医”,求医者络绎不绝。
陈有恒,字绍基,男,道光初入庠,生卒年月不详。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其父便是力斗疯牛的陈公兆。受业其父,对太极拳极有揣摩,拳术炉火纯青。曾走镖于甘肃、湖南等地,受人嫉妒,被害受伤后,溺于洞庭湖中。
英雄数七代
第十一回
太极拳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武节将军、英义公陈仲甡,武节将军陈季甡,太极拳小架发展者暨赵堡太极拳创编人陈清平,杨式太极拳创编人杨露禅,陈长兴之子陈耕耘等。
陈仲甡,字志曛,又字宜箎,号石厂,生于 1809 年,逝于 1871 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第十五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仲甡有伯甡、仲甡、季甡兄弟三人,与弟陈季甡系孪生兄弟,貌酷似,乡邻难辨。自幼深受父陈有恒、叔陈有本的熏陶,立志涉经史,读兵书,文武兼备,韬略无不精通。少年与弟同入武庠,能使用和演练 30 斤左右的铁枪,聪颖过人,勇武敏捷。
陈仲甡武功卓越,曾斩获太平军北伐先锋杨辅臣首级。清咸丰(1853 年)三年五月,太平军北伐主帅林凤翔和李开芳率众数万人,从黄河南岸的巩县(即今河南巩义市)渡过黄河,驻扎在黄河北岸、温县东部的柳树林中。陈仲甡倡议乡邻与敌寇作战,与族兄陈俊德、弟弟陈季甡、族弟陈衡山、陈耕耘、长子陈垚、侄子陈淼、族侄陈敬本等,率领数百个徒弟族人和一万多名乡勇兵丁,于 5 月 21 日迎战太平军北伐先头部队。陈仲甡身先士卒,冲入敌人阵中,杀敌指挥长等数十人,后率部追击,又杀敌数百人,敌军溃败。次日,敌寇反扑,大肆烧杀抢掠,所过之处,皆成废墟。陈仲甡遂带领部众阻击,亲手斩杀敌军头领两司马,敌军惊骇,再次败溃。陈仲甡料定敌人一定会再次反扑,计谋设伏,命陈季甡率众埋伏在陈家沟村中的大沟左边,陈耕耘率众埋伏在沟的右边,陈衡山埋伏在五郡村,陈淼和陈垚接应,自己率众迎战。敌首先锋“大头王”杨辅臣十分剽悍,身长六尺,腰膀粗壮,攻打南京时,曾挟炮攻城,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威名大震。陈仲甡看到此人怒不可遏,使计引其进入沟中后,回马便用枪刺其咽喉,杨辅臣一闪藏到了马腹的下面,又飞身上了马鞍,说时迟那时快,陈仲甡单手出枪,正中杨辅臣的咽喉。敌众见之,惊吓得四下溃逃。陈仲甡将“大头王”杨辅臣首级报送温县县令,县志记载杨辅臣头重9斤14两(老秤1斤为16两)。从此,陈仲甡在朝廷、乡里名声大振。
之后,陈仲甡兄弟开始随军作战,屡立战功。1856 年,团练大臣袁甲三,檄令陈仲甡兄弟二人随营攻毫州,五战五胜,追至陈州又三战三捷;1857 年,陈仲甡又随部攻克六安州,以战功皆晋五品。
二人不为功名所动,坚持不受,请归故里奉母,后改封“武节将军”。
1858年,张乐行侵犯汜水,陈仲甡率众驻防黄河;1859 年,陈仲甡随团练大臣毛昶熙部攻打蒙城、阜阳,收复了十几个州县;1862 年(同治元年),山东长枪会寇匪李战标率众十万攻掠覃怀到武陟何营,陈仲甡、陈季甡、陈仲甡在木栾店狙击,敌人闻风向东逃窜;1867年12月14日,张宗愚率众十余万,从太原进犯怀庆府,陈仲甡带领儿子陈鑫、侄子陈淼和弟子徒众数千人抵挡,从早晨到中午,杀死将领二人,执旗指挥员二人,敌寇数百人,始大败敌人。陈淼用枪击毙数名敌人,自己身中数枪,仍坚持战斗,后由于他的坐骑忽然跳起,不幸中炮阵亡。陈仲甡当时年已六旬,且一生征战心力劳顿,不久便去世了,享年63岁。
远近乡里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无不为之痛心。乡吏乡绅合议后,尊其谥号为“英义公”。晚年的陈仲甡,闲暇之余精心教拳授徒,其所教弟子盈门。
陈季甡,字仿随,生于 1809 年,逝于 1865 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第十五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幼受父辈陈有恒、陈有本熏陶,立志涉经史,读兵书,钻研武学,少年即与兄陈仲甡同入武庠。平日重礼仪,守孝道,广交友,与兄陈仲甡齐名。
在太极拳第七代传承人中,大部均在陈家沟陈氏家族内传授太极拳,并不以授拳为生。后唯有杨露禅一人到河北、北京等地,靠传授太极拳谋生,广收门徒。而陈清平经商之余,又在赵堡镇开馆,授徒八百,著名弟子有和兆元、武禹襄、李景炎、李作智、王赐信、任长春等,不但拳艺精湛,且弘扬光大,创新发展。至此,太极拳才广传门徒弟子,开始向陈家沟之外的地方广为传播。
从此之后,太极拳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衍变,流派纷呈。其中传播较广的有杨式、武式、和式、忽雷、腾挪、忽灵、李式、吴式、孙式、王其和式等流派。各流派的风格、姿势虽有所不同,但拳理一脉相承。
赵堡太极拳
第十二回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由太极拳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陈清平所创编,也称陈式太极拳赵堡架,俗称“街架”。
陈清平,生于 1795 年,卒于 1868 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第十五世,居住在陈家沟北数里赵堡街村。自幼随陈有本习练太极拳小架,青年时已成为名家,深受一代宗师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陈清平精通太极拳,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改为小巧紧凑的拳架,形成与师陈有本不同的太极拳小架套路。后陈清平移居赵堡镇,开馆授徒,人们为了区别陈清平与其师陈有本的拳架,称其师小架为“略”,称其小架为“圈”。陈清平教授的太极拳与陈家沟所传太极拳在架形上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因其于赵堡镇广教门徒,著称于世,后人称为赵堡太极拳或太极拳赵堡架。赵堡太极拳注重开合与轻灵,陈家沟拳架注重沉稳与缠丝。赵堡太极拳在漫长的一百多年里,枝繁叶茂,名手辈出,主要分布在赵堡镇、南张羌镇与北冷乡。
陈清平在太极拳艺上“不独技胜 , 且以理胜”,有“文武秀才”的美誉,推手功夫很是了得,动作小,不露形,发放不为人觉察 , 已达出神入化之境。陈清平家境富有,终日除经商、习练拳械外,利用闲暇向村里青少年传授太极拳。天长日久,学艺者众多,遂在镇里开办武馆,正式授徒,赵堡镇一带皆其所传。
陈清平在传拳时不仅注重拳架的传承 , 在拳理发展方面尤有创新 , 因此大大推动了太极拳的继承和发扬。陈清平德高望重 , 思想开明 , 不保守 , 不墨守成规 , 授拳因人施教,多有所成。因当时处在义和团时期 , 陈清平改变了拳不出村的制度 , 为太极拳发扬光大做出了努力 , 建立了因人施教的方法 , 传授多人……
在从学于陈清平的弟子当中,有和兆元、牛发虎、张汉、李景炎、任长春、陈景阳、李作智、武禹襄、王赐信等著名弟子,对太极拳的发展都做出了一定成就。赵堡镇人和兆元所创“代理架”,又称“赵堡快架”,即和式太极拳;赵堡镇陈新庄村人李景炎所创“忽雷架”,又称“圪颤架”即忽雷太极拳;南张羌镇南张羌村人李作智所创“杈架”,又称“矮桩架”即腾挪太极拳;河北省永年县人武禹襄创武式太极拳;北冷乡北冷村人王赐信创“圪颤拳”即忽灵太极拳;赵堡镇西辛庄村人任长春创领落架;赵堡镇赵堡村人牛发虎在虎牢关大战捻军,一战成名,其封诰至今保存在后人手中。武式太极拳的再传弟子孙禄堂还创编出了孙式太极拳。陈清平为太极拳的传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清平亲传赵堡镇弟子和兆元(1810 ~ 1890 年)在研习过程中,精研《易经》《中庸》之理,多相参悟,苦心修习,增补不足,删其繁琐,融老、庄、医理于拳架中,在不失传统的同时将拳架修定为具有中正松柔、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等要领,集拳架、推手、散手于一体的新架,后经由陈清平首肯并冠名以与原传的太极拳赵堡架相区别,这就是和式太极拳 ( 又称代理架 )。在和式太极拳的传承中,经由和兆元传和敬之,和敬之传和庆喜,和庆喜传郑伯英与郑悟清,之后形成为当今流传于西安的另外两种赵堡太极拳架。其中,郑悟清所传被称为赵堡代理架太极拳,又称“承架”,共 75 式,其意为引进宋明理学,符合天理,其架势小巧紧凑,架高灵活;郑伯英所传称为赵堡腾落架太极拳,共 108 式,其意为拳架起伏腾落,舒展大方,门人弟子众多且远播海外。
陈清平不仅艺高德重,还仁爱有加,曾义助其徒李景炎。李景炎居住地与赵堡镇相距不远,他慕名前来求教。教拳之余,陈清平发现李景炎因家贫生活困苦,便给予周济。李景炎深为感动,发愤学拳,终有所成。陈清平又介绍他去益丰大户赵家做护院,以解决生计。清末,李景炎以保镖为业,因功夫高强而威震山东、河南,有“铁胳膊李盾”之称。李景炎在陈清平师传拳学的基础上,参研清代《灵台仪像志》之理,集内外家于一体,创立了上功快、技术强的太极拳“忽雷架”,今已远播台湾及海外。
任长春,生于 1835 年,逝于 1906 年,温县赵堡镇西新庄人,陈清平的弟子。青年时代 ( 约1855~1871年 ) 曾跟随清武节将军陈家沟陈仲甡 (1809~1871年 ) 学习陈式太极拳,直至陈仲甡去世,长达15年之久。
未完待续……
总监制:李建阳
监 制:刘晞暄 王 言
统 筹:杨 杰 张乙晨
主 编:王 言 责 编:王 鹏
校 审:王盈燕 编 辑:靳 岩
原标题:《话说太极拳|从传承第五代到赵堡太极拳……(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