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徐九思的“三字经”(五十一)

051

徐九思的“三字经”

徐九思(1495—1580),字子慎,江西贵溪人,明朝清官。

徐九思一生官职不高,但刚正廉洁,爱民如子,因其不畏权贵,嘉靖十五年(1536年)得罪了工部尚书等许多朝廷大员。但他“勤、俭、忍”的清官“三字经”仍然流传至今。

对于“忍”字,徐九思认为“忍则不争”。他坚守清贫如一,时刻警醒自己不逐名谋利,不与藏污纳垢者合流,于自身可舍弃名利,于百姓则丝毫不忍,当百姓利益被掠夺时,他的原则是民为贵、官为轻。

徐九思担任句容县县令时,句容县积弊甚重,贿赂盛行,贪风剧烈,官匪乡霸欺民者姑息法外。徐九思上任,最初并未急于烧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而是装作很无能的样子,密察暗访掌握情况。3天后,徐九思突然变色。一名众吏之首的县吏偷盖官印,被其当场抓获。徐九思在大堂立刻召集全体县吏公审,他当众宣其罪状,欲依法惩处之,其同党纷纷求情。徐九思坚持原判,事后,“胥吏人人惴恐于法,不敢有所舞弊”。

对于“勤”字,徐九思猛烧了三把火,第一把就是整顿吏治,要求大小官员、县衙役隶不得私入民户,为非作歹,否则严办。吏治好了,一切都好办。审理案件时,一则徐九思亲自全过程主持监督,二则“必命其人与亲识偕往”,百姓参与监督,避免县吏舞弊,避免冤狱。加之县首办事公正,对百姓勤劳守法者多予恩惠,对豪强盗徒严惩不贷,所以在其执政期间,句容治安越来越好,社会秩序稳定。

对于“俭”字,徐九思向来是身体力行。徐九思曾经亲率吏卒,在城西县衙所属的大园圃中,开荒种蔬菜瓜果,挖塘养鱼(把园中水池改建为养鱼池),养了鸡、鸭、羊等牲畜。园中的收获不仅可大大改善县吏们的生活,还可作县里招待过往宾客的费用,减少了一笔百姓头上的摊派。以此减少县衙供给,并补充了县衙部分开支。这些做法,贪官们得不到好处,从此都不愿涉足县境。此外,徐九思规定了上边来人的招待标准,从未逾越。

徐九思出任句容,平日里以蔬菜佐糙米饭,很少甚至不食肉,“生平不嗜肉,唯啖菜”。

当时朝廷规定地方粮簿上,有一笔可供地方支配的例金,地方官却以此招待过路官来搞裙带关系,分明是拿公款请客送礼。这样的钱,徐九思不但分文不取,后来还取缔了它。

在句容当了9年县令以后,徐九思被调入京,任工部营缮司主事。

徐九思任都水司郎中时,常亲临指挥现场,毫不懈怠。正当工程紧张进行之际,新任工部尚书赵文华率众南下,是借巡视东南平倭之名来的。赵文华乃严嵩的死党,地方官慑于其权势熏天,无不投其所好,献纳迎送。赵文华经沙湾时,很是威风张扬,徐九思只派一个差役拿个手板去见,手板上写道:“郎有事沙湾,不敢离也。”气得赵文华摔了手板,愤然而去。严嵩奸党专权,终没能容忍敢于抗上的徐九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党徒赵文华寻借口,64岁的徐九思被罢官,时人惋之。

1580年,徐九思85岁时溘然离世。句容的百姓听到此消息后,在茅山为其建遗爱祠以供奉,俗称徐九思祠。祠堂建成之日,在徐九思祠前祭祀者逾万。这时距徐九思离开句容县已有36载,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深。

下期 |钱不沾一文

总策划:侯公涛、张卫东

统筹:胡淼、刘法启

校对:李坤、许铭君

编辑部主任:王千一

供稿:虞城县纪委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网信商丘 了解权威发布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原标题:《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徐九思的“三字经”(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