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 | 成都绿道:面向公园城市的绿道网络体系(一)

原创 chsl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收录于话题#城市绿道5个

前言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指引,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着力开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绿道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全国建成绿道5.6万公里,各地相继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项目,如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上海黄浦江滨江绿道、武汉东湖绿道、广东南粤古驿道等,提供了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引领了绿色健康的生活风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各地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为总结城市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持续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安排,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启动了绿道建设研究工作,依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和相关省市风景园林主管部门,进行了优秀案例征集,并针对长江沿线城市进行了重点调研。

在汇总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础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将择选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以更好地宣传绿道建设成果。

面向公园城市的绿道网络体系(一)

成都绿道

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近年来,成都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高质量推动城市绿道建设,构建了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绿色网络体系,推行“绿道+”模式,推动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天府绿道系统规划与建设深入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体现城市转型建设新模式,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

第一部分 成都天府绿道体系建设的发展

认识论层面,思想理念“三次飞跃”推动天府绿道功能内涵逐步深化。天府绿道建设发展和价值转化过程就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循环过程,对天府绿道功能内涵呈现“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多维系统”三个阶段的认识。

(一)雏形阶段:天府绿道1.0——环城生态区的延伸拓展

为避免城市连绵发展、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2012年成都市在沿绕城高速(四环路)设定环城生态区,作为中心城区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隔。天府绿道规划建设之初,基于环城生态区建设的延续和拓展,通过绿道将碎片、隔离、零散的生态斑块整合提升,在城市功能区隔和生态绿地基础上出现间断性绿道,成为天府绿道的雏形。但规划建设的出发点更多出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停留在“就绿道看绿道”“就生态说生态”层面,绿道作为绿地和道路的一部分,为行人和非自动车提供慢行游憩的连续通道。在此阶段,绿道功能较单一,环境景观也仅围绕路侧进行打造,其景观综合效应尚未得到运用和展现。

(二)演进阶段:天府绿道2.0——“两化两可”的绿色开放空间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以“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建设城市绿化体系,“景观化”重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人工设计,“景区化”重在对照旅游景区标准一体化打造绿道和周边区域,“可进入”重在绿道建成具有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可参与”重在绿道由静态的生态工程转化为动态的生活方式。“两化两可”强调绿道区域的统一性、同一性和面向公众的开放性、参与性,引领绿道向外向型、多元化发展。在不断实践总结的过程中,绿道逐渐摆脱其单一的通行功能,开始与周边环境形成联动,并与之成为一个整体。各条绿道也在规划建设中逐渐贯通、串联,开始成网、成环。

(三)成型阶段:天府绿道3.0——多维价值叠加的功能体系

2017年5月“天府绿道”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对天府绿道的理念、内涵和建设主体等逐步规范完善,明确了绿道“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的规划理念,规划“一轴三环两山七带”的绿道框架体系,成立专业绿道建设平台公司推进,构建市场导向、商业逻辑的运营模式,强调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推进价值转化,确保天府绿道形成自我造血和生长的绿色体系。多样化的探索绿道模式,落实规划理念和规划愿景,实现从“空间构造”到“场所营造”的转变、自我价值的提升。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契合“两山”理论的时代要求,必将有力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部分 天府绿道系统规划

一、规划概况简介

天府绿道系统规划构建了1.7万公里的绿色网络体系,准确把握公园城市的时代背景,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公园,科学布局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天府绿道系统规划与建设深入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体现城市转型建设新模式,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

二、规划特色

三、规划体系

规划格局

一轴:锦江绿道

两山:龙泉山森林绿道、龙门山森林绿道

三环:熊猫绿道、天府绿道、田园绿道

七带:走马绿道、江安绿道、金马绿道、三河绿道、东风绿道、沱绛绿道、毗河绿道

五大体系

八大功能

第三部分 天府绿道建设实践

锦城绿道

锦城绿道规划简介

锦城绿道是天府绿道体系中“三环”之一,围绕成都绕城高速周边布局,也是天府绿道建设的先声和示范。规划以绿道体系为抓手,全域推进生态本底的保护与修复,顺应自然山水肌理构建多层次的市域绿道体系。四级驿站体系共同形成500米半径的驿站服务圈依托各级服务站形成文化、体育、旅游、交通、智慧服务等配套服务设施,为城市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步行道、骑行道等慢行交通体系以及与城市交通互联的转换体系,串联起公园、农田、河湖、湿地等原本碎片化的斑块,整合为相对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

锦城绿道将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将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使绿道形成多功能复合的生活场景生态场景;激发了周边产业发展,与城市共同可持续健康生长。

01

锦城绿道-桂溪生态公园

桂溪生态公园位于城南绕城高速南侧,设计从场地土方平衡入手将场地内大量弃土进行地形重塑,形成城市建成区少有的浅丘风光;同时,贯通场地内及周边的各类水体,建立雨水径流模型,使场地变成一块巨大的都市海绵;通过绿道系统连接起被城市干道割裂的东西地块;以特色鲜明的植物设计,重构了成都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群落;预留的大量弹性活动场地为城市公共生活提供了弹性空间。

02

锦城绿道-江家艺苑

江家艺苑设计重点突出自然特征和艺术氛围,结合场地原有低洼地塑造四大湖泊湿地,以纯净的自然,无限的创意回应场地。在“艺”的特色突显上,通过将东方山水情致与西方现代艺术融合,构建了一种非典型性的中国风景园林山水空间结构的塑造,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生态与艺术的不同价值取向的构建。

03

锦城绿道-锦城湖

锦城湖公园设计保留公园优良的蓝绿基底现状,通过绿道打造为公园增添更多新形象、新体验和新色彩,使其集生态保护、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水上休闲、旅游度假、应急避难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得到强化,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

04

锦城绿道-玉石湿地

玉石湿地是一处具有浓郁历史色彩的特色园。设计基于文化线索的挖掘,将“盘古”和“玉石”巧妙地联系起来,将不同历史时代和文化渊源的故事进行叠加,通过强化场地浅丘地形地貌特征,打造以湿地水域为中心的绿色生态空间。

05

青龙湖湿地

青龙湖湿地是成都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原生湿地和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同时还拥有非常重要的历史遗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蜀王陵就位于此。就此,设计以永续发展为原则,将城市水系生态保护与生境修复、都市绿地开放空间的营造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尊重场地现有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06

中和湿地

中和湿地公园设计充分考虑周边市民的需求,提出“三增三减”的设计策略——增加游憩健身空间,增加生态启育空间,增加慢生活消费空间,减少大面积硬质广场,减少市政公共交通的干扰,减少大体量建筑群的建设。总体规划布局与风格基于生态性的价值判断,呈现出郊野湿地与城市公园相结合的突出特点。

本文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助组织整理。

除特别注明外,文中图片均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 未完待续 //////

撰稿: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校核:付彦荣 任敏

原标题:《城市绿道 | 成都绿道:面向公园城市的绿道网络体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