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展的回顾》埋伏了日后的《局部》

原创 陈丹青 理想国imaginist 收录于话题#理想国人文精选18个

上个月,陈丹青的两本作品《影像杂谈》《回顾展的回顾》上架。《影像杂谈》是陈丹青影像评论十二篇首次结集,并配作者的手机快照加以图说;《回顾展的回顾》则记录陈丹青在美国观看的50余场展览,广泛涉及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和艺术流派。

理想君有注意到大家对两本著作的评价,其中有一点说到作品里头的文章,在陈丹青之前的几本文集里头出现过,未免有炒冷菜的嫌疑。理想国出每一本作品,都经过慎重考虑,陈丹青之前的文集断货,所以我们以新面目呈现。

12月,陈丹青《局部》从屏幕里跃出,三季讲稿结集成书(《局部:陌生的经验》《局部:我的大学》《局部:伟大的工匠》),现已开始预售。(读者可进入公众号,在左下“书摊儿”中购买)其中《局部:陌生的经验》与旧版相比,内文内容一样,图片有更新,全新精校,换了我们认为更舒服的纸。

这周末《局部》新书北京首发与特集首映,其中三场报名已满,还有一场12月20日(周日)19:00特集放映,尚有余票,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趁早报名。

旧稿的回顾

本文为陈丹青《回顾展的回顾》序言

去年夏,我的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播出,记者蒯乐昊在采访中写道:《回顾展的回顾》,其实埋伏了日后的《局部》——这倒是真的。那是我头一次斗胆谈论世界美术,做视频时,忘了自己的前科。

《局部》第二季

《回顾展的回顾》原属《纽约琐记》的篇幅,写在1998年前后。它非关学术,只是自己写给自己看。那时我坐在纽约寓所东壁前,不知道谁是读者。

这回重阅旧稿,其中七成以上的絮叨,不但不能同意,而且自知浅薄了。但从未有史论家与我论辩对错,据我所知,也没人看过文中提到的五十多项回顾展:除非他待在八九十年代的纽约。

已故的罗伯特·休斯,全部看过,他是当年《纽约时报》艺术版重量级评论家,我所写到的回顾展,譬如卡拉瓦乔、马奈、德加、基里柯、德·库宁、利希滕斯坦、施纳贝尔……他都做了评论,文采奕奕,恣肆而雄辩,日后结集,题曰《绝对批评》。

2016年,也就是我的杂稿写成十七年后,这才读到休斯著作的汉译本,一边读,一边大呼冤枉,同时,羞惭难当。

陈丹青《回顾展的回顾》

冤枉,是指当年看罢展览就能读懂他的大文,该是怎样地痛快而开窍啊,但我的英语还没到读解评论的程度;羞惭,则是不知深浅写了那组回顾展印象,而且发表了,现在面对休斯的真货色,不知如何是好。

但我也就渐渐坦然:我这点水准,奈何不了自己,也奈何不得别人。《回顾展的回顾》是一个封闭国度的封闭的心智,骤开眼界后试着做出回应,诚实记录了那时的眼光和角度。这角度,罗伯特·休斯恐怕没有,一如我也肯定没有他的格局和本事。我愿遇见读过《绝对批评》,又读过这份杂稿的第三者,给我来一番“绝对批评”, 那将是观画者与写作者最珍贵的礼物。

上:卡拉瓦乔《乐师》(局部),1597 年。这幅画可能过度沉醉于少年的美,稍显矫情。

下 :电影《卡拉瓦乔》剧照。1985 年时,导演德里克·贾曼在电影中竭力重现卡拉瓦乔的画面。其时,欧美同性恋主题大量进入文学、电影、设计和绘画。

“这位四百年前的前卫画家居然有种气质直通当今后现代艺术的性格:大大方方地媚俗,官能和精神不必刻意冲突,颓废加上勇气,不作标榜的特立独行。”

有这样的第三者吗?前提是,他也得看过那些回顾展。休斯写道:八九十年代那批大型回顾展,便在欧美亦属百年不遇,入新世纪,艺术品价格近乎荒谬地暴涨,雄霸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再办不起同样奢侈的回顾展了。

眼下,暴富的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美术馆,形形色色西方大展接踵而至,这是二十多年前不敢梦想的事。无论如何,我们告别了落后与无知。但在近年引进的种种项目中,我与休斯所曾写到的那类空前深度的回顾展,仍然没有。真的,一个也没有。

凡·高《阿尔的卧室》:

“野兽派和抽象表现绘画竭力使用色彩,攻击视觉,但谁都无法像凡·高的色彩那般搅动人的神经。现在他这么多的原作仅尺寸之隔逼视我的眼睛。”

这就是所谓“软实力”的悬殊吧,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胡扯与《绝对批评》,何以悬殊。

很可能,当我80年代站在凡·高或弗洛伊德的回顾展厅,休斯先生就在我身边站着,看同一幅画。现在,单行本《回顾展的回顾》将要面世了,我愿欣然贬低自己,向热爱艺术的朋友郑重推介罗伯特·休斯的书。艺术是谈不完的。谁都可以谈论艺术。但诸位想要领教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批评,快去读休斯的书。

马蒂斯《西班牙女人:蓝色的和谐》:

“马蒂斯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锋主角,百年之后真的越看越旧了,旧在哪儿呢:风格、主义太分明。太分明的东西,看多看久了,也就看完了。”

只看他在著作首页摘引的《奥赛罗》句子,我便明白高明的论家,何以高明——

苔丝狄蒙娜:你若赞美我,你会写什么?

伊阿古:温婉的淑女啊,别让我干这事。我不说则已,一说便绝对批评。

苔丝狄蒙娜:来呀,那就试说一番呀!

休斯来自欧美文化共同体,占有不曾中辍的文脉。经他信手拈来,莎士比亚的台词居然直指批评的真谛,而那位苔丝狄蒙娜的娇嗔,道尽所有艺术家的永恒的渴求。

2019年9月25日写在北京

美国东岸最重要的美术馆每年推出二十项左右专题展或个人回顾展。有的单项耗费无算(动辄逾百万、数百万)、策划经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毕加索、勃拉克立体主义展筹备近三十年)、牵动四方(一位画家的回顾展常得向各国美术馆或私人藏家商借作品)、一票难求(观众必须提前数月订票)。开展了,电台广播、电视报道、街头地铁布满图片广告,参观者则挤得赶集似的。

1982年,陈丹青初到纽约

这些都不在话下。回顾展,不在于这位艺术家做了什么,而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中的意义和位置 ;也不在于呈示他如何画画,而在于做一个艺术家是怎样一个过程。那不是一个天才如何自我表现,而是如何自我完成。专题展的专题,也不仅是集中一个流派的作品,而是呈现这流派的源起和影响,它与其他流派的关系,尤其是,今天它仍在向我们掀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在当初可能毫无端倪,唯在这流派消失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在新的文化景观中浮现。

总之,逛美术馆,是观赏、开眼界,是人生的良辰美景;看回顾展,是思考、领悟,是我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

《斯坦因收藏》敦煌帛画:

“出来好多年头,自以为眼界开过,这世界上,地中海沿岸的雕塑,中国古山水画,再加上这西域丝绸路上的艺术,不看也罢,看见了,最是无可奈何......"

不同的回顾展很难比较。它是知性的。它不一定证实你已经知道什么(大部分是名满天下的画家),而是为了提醒你所不知道的(名家或画派在回顾展里会显得相对陌生)。回顾展也无意给予定论(有资格被回顾者早就有所定论),反而是为了在回顾中再度发现并提出问题(被回顾者的价值就在于总是蕴蓄着有待开掘的问题)。回顾展的内容是严谨而准确的,编年,考证,组合,分类,在在有根有据,回顾展因此能够做到客观而开放:事实越具体清晰,证据越详尽难得,越不易构成教条,越具有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判断的可能性。

美术馆的通常陈列多少有所侧重、缺失、不完整,必须靠某种安排予以平衡,因此讯息和效果难免是局部的、片面的;回顾展的意图是尽可能减少人为的意图,淡化既有的宿见,以尽可能完整无缺的面貌,使观者更自主、更真实地面对艺术家。

1982年,陈丹青初到纽约

比较之下,美术馆的画是在“接见”观众时呈现、表达自己,回顾展的画却是在同你的“交谈”中暴露、交出自己。回顾展是最高、最麻烦、最理想、最原初,也是最朴素的展示方式。

我记不清看了多少回顾展——以下开列一份我尚能记得的回顾展“菜单”,即兴回顾一番,姑且算是闲扯、聊天,不敢当作是评论。其中的画作我尽量少做描述,因为我不能代替诸位的眼睛。我不曾参阅各项回顾展的目录与说明,又从未在书堆里修习过美术史,所以尽管在学术与资料的严谨度、准确性方面刻意闪避,信笔书写之际仍时时感到惭愧 :我不是学者,而是一个与大师素面相对、看得目瞪口呆的观者。

“每一项回顾展都多少提醒或修正了我的无知、有知、偏见、宿见

——原来如此,

或者,

原来并非如此。”

——陈丹青

这里提供的“偏见”,只是我私下的心得。我已记不得在现场或出馆后自己想过些什么,所以这是此时此刻的回顾。回顾展能在心中延续相当久长的回顾功能,以至真的变成个人的记忆和思绪。

但我不知道下面将会说出些什么来。

1997—1999写在纽约

【相关书籍】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回顾展的回顾》记录了陈丹青在美国观看的50余场展览,广泛涉及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和艺术流派,远自古希腊雕塑,卡拉瓦乔、委拉斯贵支、维米尔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代表画家,当代艺术家,乃至中国的古今艺术品。抛去艺术史,抛去定论,他以普通观众的视角审视原作,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与大师素面相对时的无声交谈。

【《局部》特集北京放映】

��扫码即可购票��

今年年初,山西博物院首次展出四座北朝(公元六世纪)墓室壁画,《局部》导演谢梦茜及团队三度前往太原展场和地下墓室,实地拍摄陈丹青的讲述,最终以上下集呈现。

这部由看理想倾力打造出品的《局部》特集,时长100分钟,题为《线条的盛宴——山西北朝墓室壁画巡礼》。本周末(12月19、20)会在北京郎园进行放映,届时,陈丹青老师在映后会与观众做简短交流。

��点击观看预告片��

中国墓室壁画两千多年,目前已知的出土记录,唐朝墓室壁画过于成熟,两汉魏晋墓室壁画过于稚拙。魏晋至隋数百年,画史记载的大批名家真迹,全部亡失。公元四世纪顾恺之卷轴画,公元六世纪杨子华卷轴画,均为公元十世纪左右的宋人摹本。

自1980到2007年,山西陆续出土了四座北朝墓室,一举填补了美术史空白,文物界美术界第一次目击公元六世纪的庞大绘画真迹,其造型与美学,迥异于隋唐宋元,包括敦煌绘画。

该节目回避艰深的考古学知识,单从“书画同源”的线条美学切入,分析北朝绘画大风格与两汉书简、魏晋书法的内在关系,阐发北朝人之所以迥异敦煌人、唐宋人的原因。

同时,该节目影像反复出现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以及中世纪初叶的墓室壁画,包括部分文艺复兴杰作。在世界性绘画美学的彼此映照中,中国绘画线条美学的流风与神韵,因之凸显。

陈丹青认为,在世界美术大背景中,中国青年才能真正了解并热爱华夏文明的雄奇与辉煌。

��《局部》特集放映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回顾展的回顾》埋伏了日后的《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