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最爱君 最爱历史 收录于话题#大宋文人的生与死24个
他的妻子,死在了苏州。
多年以后,他重返苏州,孑然一身,像是鸳鸯失了伴。独自卧听夜半雨声,身边再也没有那个挑灯缝补衣服的熟悉的人影了。
他的妻子赵氏出身大宋皇族,但毫无大小姐脾气,一辈子勤劳贤惠。过门后,跟着丈夫潦倒半生,几乎没什么好日子,但她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相濡以沫的两个人,却无法白头偕老。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当北宋词人贺铸(1052—1125)写下这阕《鹧鸪天》的时候,他的妻子赵氏已经离世七八年。但贺铸对亡妻的怀念,以及内心巨大的孤独,仍然无法排拒。
史书说贺铸长相奇丑。若生在当代,他一定会唱: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如今,贺铸这阕很哀伤的《鹧鸪天》,与苏轼悼念夫人王氏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被公认为两宋悼亡词的双璧。
▲贺铸画像。图源/纪录片截屏
1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贺铸出生在一个世代担任武职的军人家庭。从他往上数六代人,都是武官。毫无疑问,自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也将注定要担任朝廷的侍卫武官。
同一年,大宋名将狄青在讨伐广西侬智高叛乱中,夜袭昆仑关,一战而胜,由此升任枢密使,成为朝廷的最高武官。但朝廷和文官对他的猜忌随之而来,仅仅4年后,狄青就被罢官,不久郁郁而死,年仅49岁。
狄青的结局是大宋武官命运的缩影。宋代开国后,吸取了唐末五代武将作乱的教训,确立了以文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武官的地位日渐边缘化。
成年后的贺铸,走上父祖辈的道路。据记载,他从17岁起任朝廷武职,一直到40岁,总共23年间在武官系统里磨勘流转,做过右班殿直、监临城酒税、徐州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江下宝泉监钱官等低级武职。大半辈子颇为苦涩。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三年官局冷如冰,炙手权门我未能”,他不喜欢这个官场,也不愿意攀援权贵作为靠山,所以始终沉沦下僚,看不到什么希望。
妻子赵氏是皇族出身,其父可能是赵匡胤、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的曾孙。赵光义通过“斧声烛影”夺位后,赵廷美的日子也不好过,后来被流放到房州,幽悸而死。因为这层关系,赵廷美的子孙主要在文学艺术上有追求,在官场上没什么机会和作为。
赵氏跟了贺铸后,不得不亲自干粗活,“壮妻兼织舂”,织布、舂米样样在行。根据贺铸的自述,由于俸禄太低,他们一家子的生活,时常到了需要借贷度日的地步:“日俸才百钱,盐齑犹不供……出门欲贷乞,羞汗难为容。”
也许是现实的窘迫,一点点磨平了贺铸的真性情。
贺铸的好友程俱说,贺铸年轻时,“侠气盖一座,弛马走狗,饮酒如长鲸”,不愧是武人家庭出身。他“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人送外号“贺鬼头”。为人侠义,放荡不羁,即便是权倾一时的贵要人物,只要他看着不爽,就直接开骂。
有个贵族子弟曾跟贺铸是同事,那个人骄纵傲慢,目中无人。贺铸默默记下他偷盗公物的时间和次数,然后拿着棍子跟他摊牌:“如果让我处罚你,我就不揭发了。”贵族子弟站起来,脱去衣服。贺铸用棍子打了几下,那个人开始求饶,贺铸便笑着将他释放了。此后,那些蛮横的贵族子弟,见了贺铸都要绕着走。
▲从豪侠到“怂人”,贺铸的悲剧具有典型意义。
但贺铸是个很矛盾的人。
他是武人,任侠豪迈,却又嗜好读书,“泛观古今,老于文学,词章议论,迥出流辈”,“诗文皆高,尤工长短句”。本质上,他是个内向的文人,在一些应酬的饭局上,他拘谨得像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女子。而这种敏感和细腻,在他创作的词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终于,元祐七年(1092年),在李清臣、苏轼等人的推荐下,41岁的贺铸由武职改任文官。
不过,他的文官之路也不顺利。此后十多年南迁北调,仍然十分憋屈,58岁时选择了辞官归隐。
当年笔漫投,说剑气横秋。
自负虎头相,谁封龙额侯?
——贺铸《易官后呈交旧》
一个年轻的豪侠之士,经过官场和生活的双重折磨,到最后已经“垂头塞耳,气息奄奄,崛然自奋之心,日以微矣”。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2
贺铸的剑气和侠气,最终都倾泻到了诗词里。
北宋文人士大夫有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各种文体之中,词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他们只有在表达娱乐宴饮、情情爱爱的时候,才会考虑词的创作;在正式的写作,尤其是在家国情怀的抒发层面,首选仍然是诗。自“大众词人”柳永发展出一套婉约慢词的写法后,文人士大夫一边捂着脸骂这是“淫词”,一边偷偷地学了去。所以柳永对整个时代的影响相当大。
比贺铸大15岁的苏轼,在柳永的道路之外另辟蹊径,以诗入词,写出了被后人称为“豪放词”的实验作品。在当时,苏轼的尝试是饱受非议的,讥讽他的人不少。比如李清照直接说,苏轼写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压根儿不是词;陈师道说得委婉一些,说苏轼的东西不是词的“本色”。
当时词坛的名家,包括晏几道、秦观以及稍后的周邦彦,都十分坚定地以婉约词为宗。可见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是很孤独的。
▲贺铸是第一个接受苏轼豪放词的人,图为苏轼画像。
只有贺铸,最早接受并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学者考证,在贺铸现存的280多首词作中,大约有十分之一属于豪放词。这个比例在婉约成风的北宋,已不算低,说明贺铸是有意识地开拓词的新境界。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贺铸《六州歌头》
这是贺铸的豪放词名作,通篇气势磅礴,在苏轼词的豪纵之外,又有了侠士独有的狂放气质,让人读下来酣畅淋漓。
贺铸年轻时的任侠生活,在这阕词里有详尽的交代——肝胆相照,轻生死重然诺,饮酒,打猎,颇有先秦汉初的游侠之风。
但贺铸写了这么多振奋的回忆,目的还是要跟他眼下真实的生活形成对比。“乐匆匆”,那些豪纵狂放的日子都过去了,而今他被困在官场,位卑言轻,苟且度日,一点点被消磨了壮年意气:你看,帝国边疆烽烟又起,但我已无法请缨出战。剑在匣中鸣,人非自由人,空有一番报国热情,也只能在无言的琴声中埋葬了一腔遗恨。
贺铸的悲叹,实际上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叹。
北宋中后期,除了王安石变法时期在对辽、对夏的问题上有过主动的姿态,宋神宗死后,朝廷又恢复了妥协纳贡甚至割地的政策。这显然是武人出身的贺铸所不愿看到的。
党争是北宋政治的“特色”,几乎所有知名的文人士大夫都曾卷入其中。而位卑言轻的贺铸,是得以远离党争的难得的一个。但即便处在党争之外,他也保持了自己磊落的人格。王安石在世时,他未参加变法的任何活动;而王安石逝世后,他却写诗写词追念这名伟大的变法者。政治风向和利弊衡量,从来不在他的计算范畴。我们说一个人活得真不真,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来。
尽管写起词来仍有豪气,但贺铸心中的热火已逐渐冷却,仅余悲凉。
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
酌大斗,更为寿,青鬓长青古无有。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贺铸《行路难·小梅花》
当他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他决定归隐了,“退居吴下,浮沉俗间,稍务引远世故”,自号“庆湖遗老”,“杜门将遂老”。这一年,是公元1110年左右,宋徽宗上位。10多年后,这名文艺皇帝遭遇了靖康之变,北宋亡国。而贺铸在北宋亡国的前两年去世,“幸运”地免遭家国沦丧的内心苦痛。
毕竟在他归隐的日子里,他仍然有“长安(代指帝都)不见使人老”的满怀忠贞,注视着国运的起落,只是没什么人知晓罢了。
排办张灯春事早,十二都门,物色宜新晓。金犊车轻玉骢小,拂头杨柳穿驰道。
莼羹鲈鲙非吾好,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满眼青山恨西照,长安不见令人老。
——贺铸《望长安》
如果穿越到千年之前的北宋,我们将看到帝国官场的一个边缘人,握笔如持剑,在纸面上挥洒下萧萧霜气。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郁结于胸的词句,在历史上将有怎样的地位,但是,历史终将承认,他是上接苏轼、下启辛弃疾的豪放词健将。
可惜,如今世人皆知“苏辛”,却不知“苏辛”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贺铸——是他扛起了苏轼那面独孤的旗帜,并深刻影响了后继而起的辛弃疾。没有贺铸,大宋豪放词将失去几许光彩。
▲辛弃疾词受贺铸影响很大,图为辛弃疾画像。图源/图虫创意
3
贺铸回到了苏州,那是他妻子赵氏故去的地方。
十年前,1098年,他辗转为官,带着妻子到苏州,三年后离开时,他的妻子已经病故。这对他是很重的打击。
他一生潦倒。赵氏的理解和支持,是他难得的精神慰藉。
除了本文开头引用的《鹧鸪天》,贺铸还写过其他的词追念赵氏。每一阕,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也是在这些情真意切的词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侠气冲天的词人有着柔情似水的另一面。
松门石路秋风扫,似不许、飞尘到。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
岩阴暝色归云悄,恨易失、千金笑。更逢何物可忘忧,为谢江南芳草。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
——贺铸《御街行·别东山》
这是贺铸到妻子墓地祭扫后所作。据记载,赵氏死后葬在了宜兴一个叫东襟岭的地方。经过多少年的追忆和哀叹,在贺铸病逝后,他终于和赵氏葬在了一起,再未分离。
▲贺铸退隐后基本生活在苏州和常州。图源/摄图网
退隐后,贺铸卜居苏州和常州,买下田宅,筑室横塘,过起著书校勘生活。他最著名的那阕词(上了教科书,很多人背过),便写于这一时期: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这阕词写出来后便很受推崇,贺铸因此被人雅称为“贺三愁”“贺梅子”。黄庭坚读到后,写诗表达了极高的赞赏:“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意思是,秦观去世后,能把婉约词写得这么细腻动人,世上也就只有贺铸了。
由此可见,贺铸的词跟他的人一样都有两面性——侠骨与柔情并存。他写词,豪放起来直追苏轼,婉约起来不输秦观。与黄庭坚、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说,贺铸的词风具有盛丽、妖冶、幽索、悲壮四种特色,不愧是兼收并蓄的大家。
关于这阕《青玉案》,贺铸表面是写一个美人离开词人渐渐远去乃至完全消失的过程,而深层次是要表达词人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的幻灭的痛苦。我们从贺铸过往的经历,也能读出他在这阕词中所表达的失落与不甘。
不过,有些学者在解读这阕词时,强调词中的“凌波美人”是真实存在的,是一个“吴女”,贺铸与其一见钟情而不敢表达,最终陷入了单相思。
但这种解读可能是被词的表层意思迷惑了。实际上,自屈原《离骚》之后,文人士大夫提到“香草美人”基本都有特殊的寓意,而不会只是字面的意思那么简单。晚清词家陈廷焯就明确指出,贺铸的词受到了《离骚》的影响:“方回(贺铸,字方回)词,胸中眼中别有一种伤心说不出处,全得力于楚《骚》,而允以变化,允推神品。”
屈原在现实中头破血流之后,以“香草美人”来寄寓他的政治理想。一千多年后的贺铸,同样郁郁不得志,而在屈原的作品中找到了共鸣。
宣和七年(1125年),74岁的贺铸在常州的一家寺庙中病逝。临死前,他告诉好友程俱:“平生果于退,惧危辱耳,今知免矣。”
原来,他一生越活越“怂”,战战兢兢,如今终于解脱了。
谁爱松陵水似天。画船听雨奈无眠。清风明月休论价,卖与愁人直几钱。
挥醉笔,扫吟笺。一时朋辈饮中仙。白头□□江湖上,袖手低回避少年。
——贺铸《避少年》
当贺铸老了,他已不敢直面年轻的自己。那个“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的年轻人早已死了,也许是被老去的贺铸亲手杀死的,也许是被日渐沉沦的时代杀死的……
但愿我们永远记得他的名字,他的挣扎,他的深情。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那个少年。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宋]贺铸:《贺铸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缪钺、叶嘉莹:《灵谿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梦隐:《贺铸年谱》,《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5期
李维新:《步武东坡,继往开来——试论贺铸词的历史地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徐承伟:《论贺铸的词史地位》,《东岳论丛》,2012年第9期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最爱历史】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大宋第一“怂人”:他写的词,上了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