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到“云+” ——全州“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成就综述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教育立州发展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对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始终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全州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育信息化成效明显。

后发赶超的动力和源泉

11月10日,全国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教研活动暨教育信息化与学科创新融合智慧课堂示范课展示活动在我州兴义市阳光书院成功举行。本次教研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时开展,面向全国直播,远端多达5万人次在线观看。

今年9月17日,在教育部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建设工作落实会上,黔西南州荣获“智能教育试验区”,兴义一中等10所学校获“智能教育试验校”。

这既是对黔西南州应用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发展的充分认可,也是黔西南州智能教育进入新发展轨道的标志。

即将过去的“十三五”,回眸黔西南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每一步都是不平凡的征途。

——2016年3月,中央电教馆、贵州省教育厅、黔西南州政府、中国电信贵州分公司联合签署《黔西南州教育云大数据平台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落地黔西南州。

——2017年5月,贵州省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现场会在黔西南州召开,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

——2018年1月,《依托“金州教育云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典型案例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2019年11月,兴义市盘江路小学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学校”,成为贵州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20219年1月,全国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黔西南州召开。

——2020年3月,《黔西南州“七力七激”提升教师在线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典型案例入选国家级培训项目,向全国推广。

……

“十三五”期间,黔西南狠抓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唱响“141”之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教育质量、教育保障、职教扶贫等提升,师资数量、人力成本、经费使用等下降,有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凸显教育扶贫更高质量、教育服务更加公平、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教育质量更高水平四大成效。

“十三五”以来,全州中小学互联网接入比例达到99.63%,光网校园,88.28%的学校教室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十三五以来,全州各校大规模应用金州教育云平台,增强金州教育云平台和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的协同服务,创新“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探索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教学、学习和教研模式,进一步夯“基石”、搭“舞台”、修“内功”,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大胆探索“互联网+教育”“云+端”发展新路,推进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

为教育后发赶超插上翅膀

2016年3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落地黔西南,我州迅速启动“六建”(建“高速”、建平台、建终端、建空间、建队伍、建示范)工作。建“高速”。建成全州中小学“千兆到学校、百兆到桌面”的高速专网,实现光纤网络“校校通”,打通了教育信息化的“大动脉”。建平台,建成以教师、学生、家长和课程四个数据库建设为核心金州教育云平台,实现了源汇集云端化,学、教、研、训一体化,管理过程智慧化,学习活动个性化,下好教育信息化发展这个“先手棋”。建队伍,形成了行政领导、核心人才、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等四支应用队伍,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定盘星”。建终端,全州1668所中小学校(园),共有10663个教学班、功能室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找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落脚点”。建空间,截至目前,全州实名注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空间277万个,教师空间5.92万个,实名注册率达100%、学生空间75.7万个、家长空间158.2万个,实名注册率98%,激活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池水”。建示范。在各县(市、新区)明确辖区内2所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形成模式,逐步推广,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把好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盘”。

黔西南后发赶超中,全面落实“教育立州”战略,应用教育信息化实现了“后发赶超、后来居上”,弯道取直,让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开辟了一条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新路子。

2019年以来,宁波市江北区与册亨县借助教育信息化,运用宁波智慧平台、金州教育云,将先进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和有效课堂教学进行远程传递,在帮扶力度、广度、深度和精准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全力助推脱贫攻坚,为册亨县提前一年打赢歼灭战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019年12月13日,“全国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经验交流会”实地观摩活动在册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近百人参访册亨县实验小学纳福校区。在小学数学远程同步教学诊断中,由册亨县实验小学纳福校区谢凯老师向603班同学授课《扇形统计图》,千里之外的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小学数学组全体老师现场观看,针对课堂现象、教师教学及学生反馈进行教学诊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杰夫说,册亨县作为深度贫困县,教育信息化同样在这里得以应用,而且还应用得非常好,部分教学手段已经是当前比较先进的了,我们大家都替孩子们高兴,非常欣慰。

为教育均衡到优质均衡破解难题

破解了教育扶贫的难题。充分发挥优秀学校在州内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开展校校交流帮扶合作,双方相互取长补短,共享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推广运用等方面的改革发展新成果、典型经验,共谋教育发展新路子。2020年,为切实提高晴隆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助力晴隆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教育保障工作,充分发挥“黔西南州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室”名师的引领力和感召力,州教育局为晴隆县量身打造了《黔西南州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室提升晴隆民中高考备考帮扶工作方案》,立足晴隆民族中学实际,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考备考措施和方法。2020年高考,该校参考人数1083人,本科上线501人。其中,一本上线55人,比2019年超9人;二本上线419人,比2019年超31人;艺体生双上线27人。上线率43.6%,超过2019年(33.41%)10个百分点(不含体艺上线)。

破解教育公平难题。坚持以“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信息化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以“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为核心,金州教育云大数据平台汇聚海量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大规模试点并逐步推广应用,形成“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的模式,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推进教育公平。近年来,通过运用黔西南州省级教师发展中心平台,整合州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市民学校有效开展交流帮扶合作,强化示范引领和强校带弱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优质学校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促进校际之间均衡同步发展、和谐发展。

破解教育均衡难题。以金州教育云大数据平台为切入点,打破地域限制,将最优质的资源辐射到全州薄弱学校,共享教育均衡发展成果。通过在线课堂互动教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活动,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效率,为“校校结对”“东西部协作”帮扶校开通课程社区、网络教研、网络送课、名师空间等版块,促进“校校结对”“名师结对”活动开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还与宁波镇海中学、武汉十一中等“名校名师”高考名校合作,通过在线同步课堂和直录播的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本地区的高中学校课堂,让本地区的高中学子通过“云端教育”共享高质量教学。有效打破了地域限制,缩小城乡学校差距、推进教育公平。

破解教育质量难题。从“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应用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技术的创新变革和深度融合,黔西南州始终在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我州一本录取人数从2015年2107人增长到2020年4452人,增加2435人,录取率从9.08%提升到15.73%,提高6.65个百分点;本科录取率从2015年8858人增长到2020年14684人,增加5826人,录取率从39.16%上升到51.88%,提升12.72百分点,连续实现六连增。

探索“互联网+”教师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一课双师模式,通过在线直播课堂,实施同步课堂互动教学,弥补农村师资力量不足、优质课程资源紧缺等问题,同时达到精准帮扶一批农村学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效果,实现学、教、研、训一体化的“1+N”教育模式。

一是课前协同备课。主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完成课程新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资源的收集整理,上传至个人空间并发布给N个远端教师在主讲教师空间中,远端教师和主讲教师相互发表意见进行线上交流讨论,优化完善主讲教师课前备课。主讲教师和远端教师根据自己学生情况进行辅导学习和课堂练习备课,在整个过程中达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的目的。

二是平台在线直播。主讲教师在主课堂教学,利用直播平台,通过“光网”传播到远端缺师少教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在新知教学的过程中,由主讲教师完成教学,远端教师引导本班学生共同学习。新知学习完成后,主讲教师和远端教师各自辅导本班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和课堂练习,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

三是学、教、研、训一体化。通过主讲教师的教学,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完成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远端学生和主播端学生相互学习优秀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完成教育过程;主讲教师和远端教师协同备课,相互提高,完成教研过程;主讲教师应用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远端教师学习其教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完成培训过程。

四是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交流。成立高中9大学科名师工作室等,发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名师、骨干队伍引领带动作用,以网络学习空间为研修载体,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运用“校校结对”“名师结对”活动,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五是提升教师在线能力。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黔西南始终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积极谋划部署,落实政策,提升教师技能,全面抓好“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大力抓实教师线上培训工作,夯实“金州空中课堂”,制定了线上培训管理职责职能、流程及操作标准,通过“互联网+”手段,按照“一校一策”“一校一案”,用活激励机制,全州四轮共培训3.5万人。

六是名师引领深化应用。深化“金州教育云”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智能教育应用学科骨干,为全州各校建设“智慧教育”提供参考,做好“金州教育云”平台的应用指导、服务和教师专业发展。成立7个“金州教育云”信息化名师工作室,聘请国内知名教授担任顾问及专家,成员、学员来自全州各学科带头人,州级骨干教师。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训,参与人数3.2万余人次。

构建“云+”应用

“十三五”以来,我州以“金州教育云”平台为支撑,以省级教师发展中心为着力点,以智能教育试点校应用为示范,实现数字资源、学时管理、过程管理、研修协同等一体系化发展,架构“全网融合、特色发展、科学治理”模式。

构建“云服务”。以“金州教育云”平台为支撑,以省级教师发展中心为着力点,以智能教育试点校应用为示范,实现数字资源、学时管理、过程管理、研修协同等一体系化发展,架构“全网融合、特色发展、科学治理”模式。

构建“云监控”。搭建中小学健康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实现对中小学生师生健康情况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建成高效的数据采集管理体系,为在校师生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构建“云管理”。以教育大数据中心为基础,提供高度数据化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监控服务,融合基础管理数据、学科资源应用数据、师生动态数据,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推进实现教学过程化评估和精细化管理,让管理者成为知情者、推动者和推广者。

(来源:黔西南日报社;作者:潘家富)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从“互联网+”到“云+” ——全州“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成就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