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贫寒,终于艺术
“补丁”意味着什么?
答案或许会暴露你的年龄。
对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而言,
补丁对应着贫寒;
对之后出生的年轻人而言,
补丁,意味着时尚。
历史上的陕北延川,山高沟深,土地贫瘠,整日在外劳作的汉子和爬坡上树的孩子,衣服磨损快,却又无钱添置新衣。心灵手巧的婆姨遂在旧衣上层层叠叠,不仅补好了衣服,还“夹带私货”,将自己的一些小心思、小愿望都借着补丁透露出来,让清寒的生活顿时有了几分亮色。
花,鸟,鱼,猴,周遭皆是创作题材;眼前看不到的,也可以凭想象实现。信手拈来家中几块废旧布料,沉思片刻,心中便有了想法。在布上画出轮廓,细细剪裁,耐心拼贴、缝合到旧衣上,再晾晒干,破洞中便开出了奇迹。衣裳就这样可以一穿好多年,越补越好看。谁家的婆姨能干,从衣服上的补丁就能看出来。
即便现在生活改善了,已无需再穿破损的衣服,布堆画却已经融入了延川妇女的血脉,成为了一种生活与表达的习惯。一位阿姨说,仰头望见一只大雁飞过,她便会记下它的模样,闲暇时拿起剪刀和粗布,一只飞舞的大雁就跃然布上了。
▲原生态延川布堆画作品
或许
越贫瘠的土地
越能开出绚丽的花
越艰苦的岁月
越能催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布堆画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秀外慧中、吃苦耐劳的女性手中,演变成了一门名扬海内外的艺术。
布堆画成为延川艺术代表并非偶然。黄河流域诞生了最早的农耕文明,布堆画就是传统农耕文明中男耕女织的文化遗存。悠久黄河文明滋养下的延川还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现代民间艺术之乡”,陕北唯一的文状元李郃、清代女诗人李娓娓都出在这里;近代以路遥为代表的延川作家群享誉中国文坛;剪纸、布堆画、大秧歌、说书、道情等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涌现出了民间艺术大师高凤莲、冯山云、郭如林等文艺人才。这些都为布堆画提供了丰富的造型和内容基础。
遗憾的是,延川布堆画也和许多其他中国非遗一样,叫好不叫座。由于缺乏了解现代市场的设计、管理和营销专业人员,延川布堆画面临着生产力低、设计缺乏个性、缺乏品牌、进入市场困难等诸多问题。而同时,布堆画的创作者 - 延川妇女们,也面临着就业机会少、经济社会地位低的窘境。
为了解决这个一体两面的社会问题,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在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捐助下,发起了“延川布堆画女性赋能项目”,旨在通过布堆画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女性经济赋权,改善当地妇女生计,加强当地妇女和妇女组织的自我发展。
项目实施第二年,坚信“传统即潮流”的“兮之在创•C’s DESIGN”(上海莘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团队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加入项目组,通过走访延川当地深入发掘布堆画的文化基因,体验黄土高原与黄河所孕育的民俗文化,以契合时代精神的解读与重构,实现布堆画的潮流再创。
布堆画的新生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
延川布堆画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讲好“黄河故事”的绝佳载体。它的造型基础源于当地的民间剪纸,色彩基础来源于民间刺绣,各种民间传说故事、日常见闻为它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基础。可以说,布堆画本身就是一座会讲故事的博物馆。
出生贫寒的布堆画,如今幸运地赶上了好时候。在这个重视文化、崇尚艺术、追求意义的新经济时代,延川布堆画所代表的勤俭节约、苦中作乐、追求美好生活的黄河精神,恰好暗合了当代年轻人对于国潮、时尚、环保、个性表达的追求。
它曾是一个时代的生活写实
如今
是黄土高原的补丁艺术
为了推动延川布堆画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项目组在当地民俗及本土布堆画手艺人的作品基础上,融合现代潮流文化表现形式进行重新设计。布堆画中蕴含的美好寄望是人类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过的向往。在再创过程中,我们希望可以保留传统艺术普世的一面,用与时代接轨的视觉符号表现出来。
∨
“马上封猴”是一个玩谐音梗的中国传统寓意纹样,用骑在骏马之上的猴子,表达了对职场人步步高升的祝福。明亮活泼的配色,干净简洁的轮廓,显得憨态可掬。传统文化的“古”,追求晋升的“俗”,都得到了戏谑的消解,只留下会心一笑。
▲再创设计的“马上封猴”与
当地妇女手工制作的布堆画团扇
“蛇盘兔”源于一个古老传说:相传远古时代,“蛇”部落与“兔”部落因矛盾而厮杀,幸有两位明智的酋长通过谈判取得和好,从此合二为一,强盛起来。由此衍生出“蛇盘兔,必定富”的谚语,作为美满幸福的象征,用于男婚女嫁。再创设计以丰富色彩与色块堆叠来表达合作团结所带来的丰盛感,现代扁平化插画设计手法则使传统布堆画产生了新趣味。
▲再创设计的“蛇盘兔”与
当地妇女手工制作的布堆画团扇
十二生肖系列使用固定24种颜色,以传统布堆画堆叠展现,每个动物身体中都藏有传统花样造型及创意巧思,例如,兔子身上藏着胡萝卜,猴子身上藏了蟠桃,可细细探索布堆画之美。每逢佳节喜事,延川⺠间会将⼗⼆⽣肖连在⼀起制作成剪纸或布堆画挂在家⾥,代表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设计再创的十二生肖布堆画装饰画
由当地妇女手工制作的成品
不论是对布堆画传统元素的再创
还是对这一千年技艺的
当代设计和应用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希望用这个时代的视觉语言
讲述中国故事
让世界看到
这些朴素而美好的普世愿望
携手衡山和集,讲述“她”的故事
▲摄于衡山和集 衡山路880号
衡山和集作为上海文化地标之一,一直以来都走在文化、时尚、艺术前沿,为魔都大众带来最有品味和价值的产品、展览和思想。
2020年10月11日,延川布堆画走进衡山和集,举办“Carry Her - 黄土高原上的补丁艺术”主题展览,做了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布堆画,还有它的创作者 – 坚韧、勤劳、富于创造的延川妇女们。
都翠兰
中国妇女手工艺品协会理事,延川义都妇女手工艺合作社创始人,典型的陕北巧婆姨,标准的贤妻良母。一边照顾家庭、供养孩子上学,一边从事民间手工艺的创作与开发。生活给了她历练,教会她坚毅,也给了她无穷无尽的创作题材。
刘洁琼
剪纸艺术大师高凤莲之女,从小就在母亲的剪刀奏鸣曲中长大。从来不用起画稿的她,比起形式上的逼真,更希望通过作品传达内在的精气神。如今已身为非遗传承人的她,偏安西北一隅,带领延川县妇女文化艺术家协会的成员们自在生活,乐享创作。
高秀芳
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延川县绣针坊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外祖母、母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对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充满热情,剪刀和布就是她表达自己对家乡、土地和生命深沉的爱的方式。
……
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数辈延川女性的缩影:她们心怀大爱、与时俱进、富有创意,即使已功成名就也不忘带领乡亲共同进步。还有更多延川女性的故事或许已消散在了历史长河,片布片景之间,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一针、一绣、一布之间,认识这些平凡却又蕴含着蓬勃生命力量的延川女性,她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延川布堆画非遗技艺和黄河精神。
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各位布堆画手艺人的原生态布堆画作品、再创设计作品以及每一位女性创作者的故事,还邀请观众参与共同创作布堆画。至11月1日截止,在短短20天内收集到了很多现场观众参与互动的作品!
▲展览现场收集到的布艺作品
我们将大家充满想象力与童趣的作品拼贴在一起,创作了以下的作品 – 它是我们和现场观众们的共创布堆画。
▲ 金鱼
金鱼亦称「金鲫鱼」由鲫鱼演化而成的观赏鱼类。
鱼与「余」同音,隐喻富裕、有余。我们采用布堆画的形式,将其层层叠加。「金鱼摇尾」,言财富极多。
我们都如同这些布片,各自独特,却共同创造了历史这幅宏大画卷。
▲衡山和集展览现场
黄土高原上的补丁艺术展览已经完美收官,非常欢迎喜欢布堆画的朋友们可以持续关注「延川布堆画女性赋能项目」,支持传播布堆画与背后巧思创作的婆姨们。
在此特别感谢衡山和集对「延川布堆画女性赋能项目」展览的公益支持。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她”,黄土高原上的补丁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