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太谷站
鼓楼高耸
折射古城太谷历史沧桑
票号林立
见证金融中心昔日繁华
古城里的鼓楼为三层歇山式屋檐结构,四面四门分别起名“凤仪”“观象”等名。
晋中市太谷区地处晋中平原腹地,自古就是山西交通的枢纽,货物集散的中心地之一,素有“旱码头”之称。
太谷商业历史悠久。早在宋金时代,就有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到了明清时期,太谷商人足迹已遍布大江南北,扬名海外。
王相卿,“万里茶路”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之一,是太谷人。老包头十大晋商之一的“十大双”杨家是太谷的,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家族是太谷的,晋商大贾之一的曹家也是太谷的。
清乾隆年间所刊《太谷县志》载:“今称繁阜,商贾辐辏,通衢为之狭。”短短十几个字,就充分概括了当时太谷商业的繁荣。
11月15日、16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共晋中市委市人民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的“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大型活动采访团一行,在结束了介休市的采访后,来到晋中市太谷区,在这里继续寻找晋商曾经的辉煌印迹。
本次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活动,是立足国家“一带一路”宏大战略,旨在探索、发现、整合茶路历史文化资源,讲述晋商故事,传播山西声音,推动山西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有机整合新时代茶路沿线晋商资源,搭建与沿线国家、省份经济交流合作桥梁,助力晋中乃至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结合山西三大旅游板块战略,打造“全域旅游”的新格局,并在国内外打响晋中“晋商故里、中和福地”的新品牌。
“大德玉”老宅。
古城无墙:旧时繁华袒露当下
太谷当地有句俗语:“太谷城真有名,鼓楼盖在街心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的鼓楼,又名大观楼,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高20米,楼身两层,下开十字交叉口,可供车辆通行,与白塔同为太谷古城的地标。
如今的鼓楼依然是古城的交通中心,车流穿息不止。11月15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太谷站的采访就从这里拉开帷幕。采访团一行人在太谷区文物所所长侯安钢的带领下,沿着鼓楼西大街向西而行。
太谷古城,始建于北周建德年间。明正德年间,以砖砌门,城池加高。明万历四年,改砌砖城,内加回垣,规模空前。此后几百年间,经不断修葺,城墙高大厚实,敌楼、瓮城、护城河等设施齐备,后城墙被拆除。城内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为旧县衙。城内的房屋多为前出廊明二层,建筑档次相对较高,且依然保存着旧时的建筑风格。
侯安钢介绍,太谷古城的住宅特色明显:普通人家的宅院大多为“三三制”,即正房、厢房、下房各为三间的四合院;一些大户人家或临街铺面则是正房五间,厢房为里七外五或里五外三的两进院、三进院。四合院既有防火的作用,又有聚水聚财的寓意,是明清时期北方典型的宅院形制。目前,太谷古城内尚有8000余间老宅子,其中有166处四合院基本保存完好。
由于太谷古城开发尚在进行中,城内的居民非常多,使得这些建筑、这座城更有烟火气与活力。
商号云集:立足山西辐射全国
“秉公而贸易货真价实守义以经营玉积金堆”,这是挂在西大街志成信票号旧址门口的一副楹联。侯安钢介绍,志成信以太谷贠氏为主要创办人,作为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志成信票号有着“一纸之信符遥传,百万之巨云集来”的神通。
票号旧址不远处,一座面宽八间的两层建筑,是孔祥熙于1919年开设的祥记公司旧址,该公司当时主要经营亚细亚煤油和壳牌汽油、机油等。“当时百姓家里都是煤油灯,祥记公司几乎垄断了中国的煤油市场,这里是总号,他们从国外进口回煤油后,再由太谷辐射到全国。”侯安钢说,祥记公司除太谷总号外,全省多地都设有分号,在天津、上海、石家庄等地设有分公司。
沿街而行,太谷古城内的票号、商号比比皆是。位于钱隆巷3号的“大德玉”票号和钱隆巷5号的“大德川”票号是榆次常家票号的总号。“大德玉”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初为同名布庄,清同治年间改组票号,在北京、天津等地设9处分号;清光绪三十三年,榆次常家“大德川”商号改设票号,总号设于太谷县城,虽开办较晚,但凭借良好的商业基础和雄厚的资本,很快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镇江、张家口、开封、济南、亳州、徐州、安东、周村等12个商业中心建立分号。
侯安钢介绍,明清时期,太谷县城的东街、西街、南街商号林立,其中著名的除“志成信”“大德玉”“大德川”外,还有“协成乾”“世义信”“锦生润”“公合泉”“裕源永”“保隆堂”等。最盛时,太谷票号共有30多家,全国大中商业城市几乎都有太谷票号的分庄。
据清道光二十二年《太谷重修大观楼捐银碑》载:大观楼重修时,太谷捐银的商号有600余家,可见太谷商业曾经的繁华。
太原人刘大鹏在其作《退想斋日记》中,也记录了太谷当时的富庶繁华:“太谷为晋川第一富区也,大商大贾都荟萃于此。城镇村庄,亦多富堂,故风俗奢侈为诸邑最。”“五百万金者一户,百万金者三四户,数十万金者数十户,数万金者则不计其数。”“街市之中,商旅往来,肩扛元宝,手握朱提(银锭代称),如水之流,滔滔不断”。
清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于各省设一总商会,山西省总商会就设在了太谷城内南寺街白塔院东侧。民国元年,总商会才改设于太原,太谷改设为分会。一个省的商会总部,却放在省城之外的太谷县,也可见当时太谷商业之繁华。
美国记者罗比·尤恩森将太谷称为“中国的华尔街”,是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
标期独树:太谷银锭四方流通
太谷古城的钱市巷有一条甬道,侯安钢说,从前每逢标期,这里都会被骆驼和马车挤得水泄不通。
明清时期,太谷商帮主要从事远距离贩运转售贸易。最初,商人们进行物物交换,避免现金结算。随着交易规模扩大,单一的易货贸易已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在需要使用现银结算时,又存在不安全和携带不便等问题。于是,商人们采取先赊销,再约定时限进行现银集中结算的办法,这就是最初的标期。
卫聚贤在《山西票号史》序言中说太谷:“其一县之势力,可与榆次、祁县、平遥、介休等数县相抗衡,故独为一标。”
太谷每年有4个标期。每逢标期,外地客商以及分庄的贷款、利润等现银都要运回太谷总部进行结算,外地转运银两的驮骡、车辆也会络绎不绝,各票号库房银山银海,场面非常壮观。
标期过后,各式各样的白银五花八门,银含量参差不齐,太谷人就自己开银炉提纯,一律按照谷帮票号规定“谷钱平”标准,即“998”成色,随后加盖“周行镜宝”钢印或“太谷重铸”字样,才能流通。太谷作为“过标”结算地,银炉业十分发达,为保证白银“998”成色,“周行镜宝”钢印要由各家银炉轮流掌管,每家1年,互相监督,如果不达标准则不能盖印,所以太谷“周行镜宝”银锭在全国享有极高的信誉。
丹药扬名:老号传承扬名天下
走到钱市巷,侯安钢说,这里有一处房屋曾经用于药材经营,虽然百年时光飞逝,但房屋门口隐约还能闻到药材的味道。
明清时期,太谷县城内像这样的药材经营户有很多,比较出名的有“广升远”“广升誉”“广益义”“广懋兴”“广源兴”等20多家,它们继承和创造出了一批疗效卓著的经典名药。如清宫圣药“安宫牛黄丸”“定坤丹”“龟龄集”就出产于“广誉远”(前身为“广升远”)。
“广誉远”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制药企业,创建于明嘉靖二十年,迄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在清代,“广誉远”与广州“陈李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称为“清代四大药店”。
“安宫牛黄丸”于清乾隆五十八年诞生。清光绪十一年,“广升远”(“广誉远”前身)对成药生产大力改革,延聘当时祁县“裕丰堂”名医吕振音、高丕明,通过旧品进行改良,研制富含自身特色的传统药物“安宫牛黄丸”,因其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作用显著,一时声名大振,流传至今。
乾隆皇帝赐名的“定坤丹”又名“定坤丸”,是妇科传统名药。清乾隆四年,已列入“宫帏圣药”的定坤丹,其传统制作工艺被时任清宫监察御使的孙廷夔(山西太谷人)带回太谷,流传至今。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慈禧太后避乱西逃,曾因定坤丹缓解其痛苦,为其题写“平安富贵”。
相传明嘉靖皇帝即位后,颁发诏书广集长生不老药,方士邵元节和陶仲文从《云笈七笺》“老君益寿散”中取长补短,并采用炉鼎升炼技术,制成了号称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药”,嘉靖皇帝服用后,效果显著,亲赐药名“龟龄集”。陶仲文有个义子,原籍山西太谷。他在邵、陶指导下,炼制“龟龄集”,并兼任皇帝的医药总管。邵、陶去世后,他告老还乡,将“龟龄集”处方带回。从此“龟龄集”便成了太谷独特的方剂,并作为商品流传开来。
现如今的太谷区,有广誉远国药、黄河中药、元和堂等中药制药企业。它们以传承“非义而为、一介不取;合情之道、九百何辞”的精神为目标,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列为重点,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茶商溯源:万里茶道多有参与
太谷古城上官巷2号孔祥熙宅院对面,有一座太谷县晋商博物馆。该馆馆长王继斌介绍,馆里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晋派砖雕、石雕、太谷医药、老照片、书信等资料,藏品达一千多件。
博物馆中,采访团记者看到了几块茶砖,其中一块茶砖上写着:“我厂前身为晋茶商于清代创办之‘宏源川’茶行,产品畅销中外。”
另一块安化特制花砖说明中则写着:“本行前身乃山西太谷之茶商,前清时期创办之‘晋丰厚’茶号,誉满蒙、苏、晋、陕、宁夏。”
采访团随团专家、中国商业史学会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所长田建表示,“宏源川”和“晋丰厚”都是晋商茶庄老字号,这些文字对老茶号溯源有很大的帮助。
此前,采访团曾在安化采访过“晋丰厚”现任掌门人谌超美,于是将砖茶拍照发给了对方。经过与父亲谌小丰核实,谌超美告诉采访团记者,印有“晋丰厚”字样的安化砖茶,是他们家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
谌小丰记得,当时老“晋丰厚”驻安化最后一任马姓掌柜是太谷籍,所以那段时间的产品说明上都写着“前身乃山西太谷之茶商”。2006年左右,谌家曾专程来到山西溯源,查阅过各种资料、证据,都指向“晋丰厚”可能最早由榆次常家创办,之后的宣传才随之发生改变。
名饼畅销:传统技艺唇齿留香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个盈盈。”山西民歌《夸土产》在歌唱家郭兰英的演绎下,曾广为流传。歌词中的“太谷的饼”指的就是甜而不腻、酥而不碎、松软可口的太谷饼。
传说太谷饼原来的名字是油干饼,慈禧太后西行的时候曾吃到过它,夸了一句“太谷饼就是好吃”,从此便更名为“太谷饼”,并且作为贡品年年进贡。
11月16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太谷县北洸乡北洸村的鑫炳记实业有限公司。一进厂区,浓浓的饼香便扑鼻而来。刚刚出炉的太谷饼,表面微微开裂,一口下去,外酥里软,唇齿留香。
这是一家有161年历史的传统糕点企业。第一代“掌门人”李恒钰16岁开始,在太谷富商贠家专门学做太谷饼(当时太谷饼为贠家所发明和专用),历时多年终得真传。50岁以后,李恒钰自立门户。最初,李恒钰为了吸引客户,会在路边赠送一些给过往行商之人。因太谷饼味道可口又方便保存,许多行商之人会把它当做口粮携带。那些商人中,有好多人成了太谷饼的客户或经销商,并且把它带到了省外和国外。
鑫炳记传到现在已是第五代,“掌门人”李俊伟是位80后。他从父亲手中接过公司,一直在进行创新改革,“我们坚持晋商传统,以诚信立足天下,用品质引领未来。”李俊伟说,鑫炳记一直在坚持用传统配方做配比,保证口感的前提下,创新出了红糖口味、红枣口味,还有针对糖尿病人的木糖醇口味。“这几年,我们还承接了太谷非遗展示中心建设,希望更多人吃上太谷饼的同时,能亲身体验太谷饼的制作流程。”
不仅如此,“鑫炳记”还率先在众多太谷饼加工企业中尝试互联网销售。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鑫炳记食业有限公司是太谷区首批食品类复工复产企业,并且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短短几个月里销量迅速攀升至当期的三分之一。
作为新一代晋商的代表,李俊伟表示,“老字号”要“常青”,既要在传承中站稳脚跟,更要从创新中积累能量。
走进三多堂
屋舍俨然弥散晋商文化魅力
细数曹家宝
珍品无数彰显巨贾之家风范
三多堂博物馆宅院保存着明、清、民国三代的建筑群。
此前公布的“万里茶路”申请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山西的8处提名点晋中占了3处,其中就包括了太谷的曹家大院。
太谷曹家是晋中为数不多的持有“龙票”(注:清政府颁发的行业经营执照,上有龙形图纹)的大商家之一,清道光、咸丰时,生意达到鼎盛,商号遍布全国各地。
清雍正年间,曹家在恰克图“买卖城”开设“锦泰亨”“锦泉涌”两家商号,茶为其主要经营的大宗商品,曹家大院因此成为“万里茶路”晋中段的重要文物遗存。
11月16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来到太谷区三多堂博物馆(曹家大院),在这里寻找晋商作为华夏商业文明的践行者、建设者、奉献者,其经商理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经营方式、管理手段的独特经验。
曹氏家族: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曹家的老祖宗叫曹邦彦,明洪武年间人,为了谋生常推着独轮车在村里卖砂锅。二百年后,曹氏第十四代的曹三喜开始真正从商,独自闯关东,到了热河三座塔(今辽宁省朝阳市)。他从佣工做起,租地耕种,后来开设豆腐坊,稍有积蓄后,又做起酿酒生意。此后,他生意越做越大,在多地设立商号。清兵入关后,曹三喜向关内发展,首先在原籍太谷设号,继设号于华北、西北各商埠,曹家由此商业大兴。
清朝,行政区域重新划分,人口大量流动,再加上三座塔当地商业的发展,过往行人和居住人口急剧增多,清政府便将三座塔改为朝阳县,民间流传着“先有曹家店,后有朝阳县”的俗语。
随团专家田建所带的一本书中有记载:“清代中叶,随着中俄之间贸易的不断扩展,第十九代的曹培义主持‘六德公’新设商号十几座,抓住机遇开辟库伦、恰克图商路,把国内的茶叶和绸缎等运往蒙古和俄国,再把换回的金沙、呢绒、毛毯等运回销售,从中获利。
曹家在湖南临湘有固定的茶叶收购、加工、包装“一条龙”茶庄,南北有固定的商道,有专门从事对蒙俄贸易的“锦泰亨”“锦泉涌”“锦泉兴”三大商号。清光绪年间,“锦泰亨”先后在库伦、恰克图、伊尔库茨克、莫斯科、柏林、巴黎、伦敦开设了分号或小号,出口的商品除茶叶外,还有丝绸和工艺品等。”
鼎盛时期,曹家商号共有640余家,资产高达1200万两白银,并拥有37000多名员工。
“曹家最早安装了电话和电灯,还买了一辆小汽车,是山西最早拥有汽车的人家。”在曹家大院工作了20多年的导游陈艳萍说:“山西省总商会成立时,第一任会长就是曹家的后人曹润堂。”
曹家的兴旺,与其秉承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曹家在经商活动中,特别强调以伦理道德为先,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告诫子孙“君子爱财,生财有道”,决不赚取“不义之财”。曹家商号讲求“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中求财大丈夫”,坚决反对采取卑劣手段骗取钱财的行为,宁可折本亏赔,也要保证商号信誉。
三多堂:多福、多寿、多子,不忘本
曹家在家道中兴之时修建了“福、禄、寿、禧”四座有特色的大院,目前保存下来的是“寿”字布局的宅院,名为“三多堂”。“三多”的意思是“多福、多寿、多子”。
这座宅院高耸大雅,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集于整个院中。大院被一条甬道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多子、多福、多寿院排列,老人居东,主人居中,子孙居西。
三座三层的主楼是曹家大院精华,楼上分别建有三座以猪、牛、羊三牲为造型的榭亭。楼高17米,墙壁厚达1.6米,不仅防震,还冬暖夏凉。楼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0多间。整座院落,院中有院,院院相连,布局严谨,而且各种砖雕木雕雕工精美,寓意也非常吉祥。
多子院的神祖阁内供奉着祖先画像,陈列着曹家祖先发家的推车、砂锅、打狗棍。两边有对联一副,上联“推车扁担开创三泰商号”,下联“三泰商号经营推车扁担”,横联“饮水思源”,告诫子孙不能忘本。
俗话说:“稀世国宝在故宫,民间珍品三多堂。”三多堂不仅建筑闻名,而且有无数珍品藏于院中。这里有明清家具1000多件,用材考究、做工精良、造型独特、雕琢细腻,极具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还有金火车头钟、明代大画家仇瑛临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翡翠羽毛镜等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是曹家珍宝的精华所在。
金火车头钟,是法国给清廷的贡品,用黄、白、乌三种金制成,重84.50斤,上镶时钟、晴雨表,上好发条可沿轨道而行进。相传,这件国宝是慈禧太后西逃时向曹家借款的抵押物。
明代大画家仇瑛临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长7.74米,宽0.45米,上有1643个人物,208头牲畜,生动逼真,价值连城。
还有一座用92块天然花纹大理石镶成的“百寿大屏风”,后部有上下各50个“寿”字形和三代帝王师祁隽藻摘录古代十七位学者启导告诫后人的真迹文章。
陈艳萍告诉采访团记者,曹家原来还有一件非常精美的玉白菜,因为曹家的女儿嫁到祁县乔家,做了陪嫁品。
曹家的珍宝不计其数,“当年日军侵华,用了两辆大卡车,一个月昼夜不停地洗劫,搬走了许多曹家的宝贝。”陈艳萍说,那是曹家遇到的一次大劫难,使其一蹶不振。
据陈艳萍了解:北洸村里一直有曹家后人,之前还在大院里工作过,后来出去经商,渐渐走出困境,有了车有了房,孙子辈也考上了名牌大学,日子也越来越好。
连日来,采访团行走于晋商故里晋中市各县(区、市),为晋中商人骨子里的精神所感动和激励着,他们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持续创新、创富的社会经济实践,锻造了商儒并重、义利谐调、劳资共创、家国兼济的精神财富,其思想内涵丰富,文化价值同样深远。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如今的“金太谷”已经成了农业大县、教育大县,尤其是山西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摆脱“一煤独大”经济结构的“东风”给这里带来了新机遇。
2020年4月26日太谷撤县设区正式挂牌,这一举措为太谷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太谷形象和对外知名度也将大幅提升。同时这里也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
新太谷、新起点、新高度、新视野、新目标,“金太谷”的未来,可期!
图说
金太谷!金太谷!
一部回味无穷的历史奇书
与鼓楼遥相呼应的白塔,创于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无边寺,寺中建塔,高耸凌空,顶有尊胜石幢,垩久而白色不减,俗称白塔。
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抱愧山西》一文中曾写道:“翻阅宋氏三姐妹的多种传记,总会读到宋霭龄到丈夫孔祥熙家乡去的描写,于是知道孔祥熙这位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也正是从山西太谷县走出来的。美国人罗比·尤恩森写的那本传记中说:‘霭龄坐在一顶十六个农民抬着的轿子里,孔祥熙则骑着马,但是,使这位新娘大为吃惊的是,在这次艰苦的旅行结束时,她发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最奢侈的生活……因为一些重要的银行家住在太谷,所以这里常常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
太谷老县城是目前为止山西所见到的保存较完好的古县城,虽然大量的民居已被拆去,但保留下来的明清老街依然透着被古老文明所包围的气息。
孔祥熙故居,孔祥熙也是从太谷县走出来的。
太谷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并非夸大之言。晋中一带的民谣“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这说明太谷是当时商贾云集、殷实富庶的地方,更是金融中心的中心。
与许多地方的古街不一样,老街仍然充满生活气息,不时有经过的人们和车辆,这里的百年老建筑已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上世纪50年代末,太谷老城城墙悉数被拆,令人扼腕痛惜。值得庆幸的是,以鼓楼为中心的太谷老城保存还相对完整。如今的太谷老城,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共四街八井七十二巷。老城内多数街巷横平竖直,建筑规范齐整,进退有节,“志成信”“大德玉”“大德川”等老字号保持了原貌。
太谷县晋商博物馆内收藏的木雕、砖雕、石雕、独轮车、蒋介石坐过的轿椅及太谷晋商使用过的多种实物,历史文化厚重。
与大部分老城钟鼓楼相呼应的布局不同,太谷老城只有鼓楼没有钟楼。究其原因是,古城中有一无边寺,寺中建塔,曰白塔,其高耸凌空,塔中设一巨钟,以此也就替代了钟楼。如今鼓楼与白塔也是太谷老城的标志性建筑。
三多堂宅院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南北融通,结构独特,雄伟高大。
出县城向西南5公里,108国道旁的北洸村隐藏着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多堂”,又名曹家大院。这是太谷众多巨商富甲的又一见证。鼎盛时期的曹家,生意不仅雄踞大半个中国,还跨出国门到达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等,当时有“凡有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曹家商号”的说法。
采访团在太谷老城合影。
与大多数晋商一样,曹家也遵循了在外挣钱、回家置地建房的传统。曹家在极盛之时,在北洸村相继建起了一批布局庞大、富丽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三多堂”。这四座大院以“福”“禄”“寿”“禧”字形建造,而“寿”字形的“三多堂”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宅院。“三多堂”取“多福、多寿、多子”之意,其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不仅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还吸收了不少欧洲的古建精髓。
三多堂博物馆里陈列着的明清古旧家具上的狮子木雕。
三多堂博物馆原是晋商巨富北洸曹家的一处寿字形宅院,外观雄伟高大,形似城堡,独立村北。
山西的地上物质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数量大、品类多。如今能看到的、开发出来的只是庞大家族中的凤毛麟角,采访团也希望在重走晋商万里茶路的过程中,能发现、挖掘更多的晋商遗存展现给大家。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琴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立明 寇宁
视频拍摄|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立明
通讯员 贺大顺
原标题:《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太谷:金太谷!金太谷!一部回味无穷的历史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