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在上海落地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全新的战略谋划,开创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上海市贯彻落实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工作方案》于今年9月印发,方案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通过拓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等具体措施,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为进一步推动本市爱国主义教育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围绕“如何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日前市委宣传部宣传处组织开展专题征稿活动,全市相关业务部门、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结合上海城市特点,突出新时代要求,分享创新做法。

高擎爱国主义火炬

在党的诞生地开拓前行

——打造可看、可听、可体验的黄浦红色文化窗口

■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 汪晓涌

黄浦既是党的诞生地所在区,也是共青团的发源地、国歌的唱响地、解放上海第一面红旗的升起地。近年来,黄浦区着力将区域内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换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支撑,让爱国主义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激活底蕴,拓展阵地布局

黄浦区域内已查明的革命遗址遗迹有100余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4家,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70余处,数量位居全市第一。近年来,围绕上海“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重点项目,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建设,完成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体改造项目建设,完成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布展并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又新”印刷所、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修缮保护工作,不断提升三山会馆、黄浦剧场等红色文化场馆展陈能级。加快红色文化体验空间建设,以“红色经典,历史追寻”为主题,集聚各类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手段,打造一个可看、可听、可体验的黄浦红色文化窗口。

丰富体验,创新宣传手段

近年来,黄浦区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通过红色文化熏染、涵养城区的品格,垫实更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连续四年开展“逐梦新时代”主题活动,面向全市开展项目申报,孵化出一批以黄浦红色史迹为主要内容的微电影、舞台演出、书画作品等,挖掘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用精品创作汇聚人心、凝聚共识,让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其中,红色遗迹情景诗剧《追寻》唯美感人,红色家书情景朗诵剧《信念》激荡心灵,音乐短片(MV)《黄浦·红色印迹》活力四射,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创制多媒体舞台剧《红色起点》,参与同名电影拍摄。丰富红色遗迹情景诗剧《追寻》内容并进行新一轮演出。编撰系列红色故事短剧本,制作《不曾忘却的红色记忆》黄浦区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专题片。编辑出版《上海渔阳里》《黄浦革命遗址遗迹概览》《黄浦别样红》等红色书籍。面向社会常年举办红色文化主题展览,在新天地地铁站举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黄浦区博物馆红色文化巡礼》展;在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举办《从渔阳里出发,追寻红色足迹》专题展览;推出“城市创造奇迹,档案记录辉煌——纪念建国70周年图片展”“红色记忆·黄浦寻踪”“红色记忆·档案记录”,宣传初心使命。组建黄浦区红色文化讲师团,首批邀请8位专家学者,立足在黄浦发生的党史故事录制课件,以生动的红色文化课程作为载体,在全区传播红色文化。定制3条红色微旅游行走线路,采用“素人导览”模式,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呈现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黄浦这片热土上的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重温建党之路,重温奋斗岁月、重温信仰的力量。开发各类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孙中山故居的实景剧《共同的岁月》(又名《莫利爱路寓所的一天》)、与上海历史博物馆合作创制的“梦想与奋斗”情景党课、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外国语学社情景剧等,通过真人演绎、实景还原,提升参观体验,讲好红色故事。选取区域内各大小博物馆、纪念馆中的红色文化革命文物或史料故事,制成《黄浦区博物馆红色文化巡礼》手册;整理制作红色文化专题地图,向市民分发,增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使“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成为真实、形象的黄浦区红色文化标识。

扩大受众,根植爱国主义情怀

发挥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盟作用,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浓厚氛围,推动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以“三公里文化服务圈”为基础,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黄浦的全域流动。依托教育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学校校史陈列馆,做好校史编撰、校史课本编写工作。稳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清明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红色电影配音等活动。周日在一大会址门口、渔阳里广场举办“国旗下成长”青少年升国旗暨爱国宣讲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文文明明”活动,打造“顾老师讲红色故事”品牌,推出第一季《从石库门走出的希望》,在青少年学生中广受欢迎,并已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是黄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承信仰之光、理想之火的重要载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黄浦区将持续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将红色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工作走向深入,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深挖内涵、拓宽渠道,

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聚合力”

■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 彭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教育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

做强课堂教学“主渠道”。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体系。在“内圈”,着力抓好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教育方式方法,讲深讲透讲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情感上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同时,上海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推进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积极推进“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2014年起,上海各所高校依据自身学科优势开设了一门以上“中国系列”课程,《中国智慧》《中国道路》《锦绣中国》《法治中国》等100门思政“金课”成为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传导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载体。秉持“工作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体系一体化、师训体系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思路,高校的“中国系列”课程正逐步向中小学延伸,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亮点。各学段共同“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让思政课成为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第一课”。

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依托实施“文教结合”项目,以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带动增强学生的爱国向心力,把握好重大时间节点,推动爱国情怀同频共振。上海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后,上海积极响应教育部千万大学生“青春告白祖国”的号召,引导大学生生动表达“永远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奋进新时代的信念和决心;各中小学开展“向祖国致敬”主题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寻找、发现、记录、分享中国故事,从不同的人物身上感受、感知、感悟国家发展历程。10月1日,全市近万名大中小学生参加了“同升国旗,同唱国歌”的主题升旗仪式。

掌握网络育人“主动权”。上海教育系统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和发展趋势,抓紧时代的脉搏,运用“互联网+”理念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提质增效。一方面增强易班平台的爱国“频率”,先后举办“青春正当时 奋进新时代——大学生阅读《习近平在正定》感悟分享”网络专题活动、“周末开大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系列活动,组织“我的青春N连拍”青春正能量征集展示活动等,在国家公祭日期间设立专区鼓励大学生分享爱国主义影片观感,上传参与祭悼活动过程、感悟的图文,获得各高校积极响应;一方面放大主题活动的网络效应,上海教育系统今年举办“给00后讲讲共和国”活动,邀请领导干部、杰出校友、专家教授、劳模先进走进校园,以战斗英雄故事会、先进事迹报告会、革命精神演讲会等形式,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综合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推动线上成果转化,仅在东华大学举办的“给00后讲讲共和国”特别节目,就有超过65万人次通过看看新闻Knews、腾讯教育平台等在线观看。

培育时代新人,最重要的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爱国情。上海教育系统将不断加深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教育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和圆梦人。

思想引领 资源整合 实践转化

——探索新时期宝山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中共宝山区委宣传部 李一红 蔡璐

宝山是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有着深厚的抗战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目前,宝山区域范围内共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个。近年来,宝山区从思想引领、资源整合和实践转化三个环节上下功夫,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宝山采用“高规格、接地气、广覆盖”的理论宣讲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千家万户。自党的十九大起,宝山就形成了区处两级“书记宣讲团”。区委宣讲团由区委书记担任团长,区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和一批政治素养高、理论水平过硬的基层党政主要领导、处级领导干部、理论研究工作者为成员,基层宣讲团由各处级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团长,由各单位宣传干部、基层理论宣讲员组成。同时,采用线上线下各种方式,将理论真正讲到群众“心坎里”。线下,有区委宣传部组织的“专家巡回宣讲”课堂,又有基层宣讲“草根明星”通过配乐诗朗诵、书画展览、小品、沪剧小戏等开展的“百姓微宣讲”。线上,“宝山汇”APP、“社区通”平台、各官方微信公众号齐发力,“十九大精神十九测”指尖课堂、“空中微党课”、“直播课堂”等“线上课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展现新气象、激发新作为,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强化阵地功能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宝山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和利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以馆园融合的模式,在基地形态升级建设方面下功夫。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室内展馆和户外纪念碑并存的现状,推广“馆园融合”模式。打造“馆园合一”“文绿结合”“史艺相融”的淞沪抗战纪念公园、与“陶行知教育创新发展区”相匹配的纪念场所——“馆园一体”建设的陶行知纪念馆和大华行知公园,实行“室内参观+户外体验”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展示方式、增强互动体验。二是联手联动,在推动教育基地管理创新方面下功夫。强化军地联动。与区内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区校联动。与上海大学在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加强交流协作。在溯园(上海大学博物馆)落成开放的次年,将其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点培育对象,2016年成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上海大学新生入学培训的必经之地,也成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三是创新互动,在教育基地功能拓展上下功夫。结合“七一”“八一三”等时间节点,“幸福宝山路,文明修身行”等区级特色主题活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活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的创新拓展。

开展特色实践活动,砥砺报国之行

宝山通过开展红色之旅教育体验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群众砥砺报国之行。一是升级打造党性教育红色线路。2018年6月起,宝山区全面梳理区域内吴淞古炮台、藻北小学复名缘记碑、上海解放纪念馆等42个红色资源现场教学点,以“四史”为主要学习内容,精心打造了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红色线路。今年以来,在953个“红帆港”党群服务站点增加“四史”内容,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内涵,升级打造“逐浪、绽放、锤炼、激扬、奋进、筑垒、振兴”7条宝山党性教育红色线路,在重温宝山光辉革命历史与巨大建设成就中,不断激发为宝山现代化滨江新城区建设而拼搏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开发创新红色主题线路。今年以来,结合宝山改革开放新地标、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新开发“初心之旅、回眸之旅、传承之旅、逐梦之旅”4条红色文化主题线路。目前,党性教育红色线路面向广大党员群众免费开放,红色文化主题线路则由旅行社通过市场化方式运营,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渠道。

新时代 新媒体 新风尚

“中国古诗词动漫片”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流量IP

■中共嘉定区委宣传部 寇曦文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嘉定原创公益动画“中国古诗词动漫片”是国内首个以经典古诗为故事主旨、以嘉定民间故事传说为故事梗概的动画短片制作项目。2015年至今,已经有《元日》《相思》《游子吟》《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思》五部短篇动画问世,2021年将推出《咏梅》。该系列被广大网友赞为“国漫的正确打开方式”,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流量IP。

以新媒体影像表达

诗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美学意蕴

满屏浓浓的中国风,其蕴藏在诗歌中的气质风骨是作品内在的精神构造。影片在继承了传统的二维动画手法的同时,融入现代的动画线条和填色方式,并用国画水墨的方式处理场景美术效果。在原本没有下雨场景设计的《相思》动画短片中,雨天的特效占据了总时长的近三分之一,梅雨时节的氛围让画面变得更加江南。《游子吟》中,添加了一段童真色彩的梦境,让母子情更打动人心。《饮湖上初晴后雨》选在了夜间的嘉定汇龙潭,夜景湖水衬托失意文人的内心。使观众在中华美学浸润中认同和践行爱国主义教育,从传统文化沃土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自觉延续文化基因,激发文化自信的精神震撼。

以新媒体承载文化

厚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内涵

中国水墨画面背后,蕴藏着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元日》里,一生清简的唐时升以杂肴做羹飨亲友,可见尊师重道之礼,更见清廉的表率;《游子吟》里,王鸣盛应童子试,母亲连夜为她赶制冬衣,血濡缕缕感人至深;《夜思》里,顾维钧说,“我深爱我的祖国,但是我不得不在远隔她千万里的地方,为她争取权利和荣誉,这就是外交官。”弹幕齐刷“我爱我的祖国”,让人热泪盈眶……影片可以管窥一个时代风貌的绘卷,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爱国主义教育以更加温润人心的方式流入大众心底。

以新媒体方式推送

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高地

采取全网发布传播模式,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推动形成微电影全媒体宣传推广格局,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2019年该项目获评中央网信办“各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评选”优秀创新案例。《相思》上线一周视频网站点击量就超过1亿次;“紫光阁”“共青团中央”等约70家权威媒体和机构,对《相思》给予高度好评并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公益频道”等微信公众号推文,单篇阅读量一两天内均突破10万。今年,《相思》再度翻红,在B站有192.8万的总播放量,刷出了5万的弹幕总数。这部原创中国动画能在年轻人中产生这么好的传播效果,证明了运用新媒体手段制作推广中国原创,并成为爱国题材网红作品的可能性。

以新媒体渠道互动

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生动力

探求互动式创作模式,利用新媒体上传、浏览、分享、下载的自由性,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有些作品心血初裁、成果初就,尝试性地将预告片放到网上,征求网友意见。《元日》中“贺年羹”风俗的考证、《相思》中六娘家门口的楹联、《游子吟》中“小年糕”形象的确立等,引起网友的热情参与。2018年,同名绘本出版,主创与粉丝面对面,系列文创产品推出,引发该系列再度翻红。新媒体互动式创作模式,使大众获得自我展示的满足感,增强受众“粘度”,使爱国主义教育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

传播红色文化

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

■刘倩辉

近期爱国题材电影《金刚川》热映,目前猫眼评分9.4分,在受疫情影响、电影业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上映十天累计票房7.58亿,抖音话题#金刚川累计播放8.8亿次。影片对于残酷的战争场面及将士们悲壮与温情的刻画,展现了动人的家国情怀,志愿军勇于牺牲的精神看哭了无数观众。

“要注重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最鲜明的底色。上海要以“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为抓手,保护利用好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上海市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工作方案》相关要求,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一是梳理红色故事素材,讲好红色故事。目前上海全市共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7家,各类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及纪念设施600余处,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故事素材。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故事素材的挖掘整理,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红色故事创作,对放大红色故事宣传效果,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如通过整理档案、史料及革命老前辈口述等方式,发掘一批优秀红色故事素材,发挥文联、作协作用,协调作家等撰写红色故事作品。组织本市影视、文艺等创作机构,制作、改编高水平红色影视作品,或结合说唱、国风等,创作通俗、易传播、超燃的爱国歌曲。依托ChinaJoy、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海书展、建党百年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和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等平台,开辟动漫、VR体验专区,传播上海红色故事。

二是用好新媒体传播渠道,传播红色文化。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4.5%,进一步加大红色文化在互联网的传播力度,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面,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如充分运用大数据和移动端设备,整合全市红色旧址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简介、地址、交通等基本信息,为参观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利用微信小程序等,根据游览轨迹自动生成“我的红色足迹”在网络分享。与抖音、B站等合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视频直播,开发适合互联网传播的红色文化文创产品,如红色主题手游、动画、H5连环画等。

三是抓好重点群体,传承红色基因。面向市民群体,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旅游节、市民文化节等群文活动。针对青少年,要将红色文化深层次融入学校教育。组织推出更多适合幼儿、青少年的红色文化读物、文艺作品、游戏、短视频,将本市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纳入学生研学旅游参观名录,设计适合青少年的红色线路。针对党员干部,组织红色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四史”学习教育,上海已在2020年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中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应进一步深化探索,如针对职务晋升的党员干部,在任职培训中,增加红色教育课程设置;面向全体党员干部,号召开展红色场馆志愿讲解服务专项活动,激励更多同志在志愿服务中,汲取红色文化的养分,继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传统。

来源:文汇报

猜你想看:

浦东奋楫30年,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竟然是···

【民防战疫群像】贺腾国:从旧里到隔离点 总是战斗在抗疫第一线!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在上海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