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世界会客厅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IP SH
酒业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讨论
Discussion
目击
Witness
文艺
Arts
教育
Education
探索
Discovery
百科
General
圆桌
DISCUSSION
健康
Health
法律
Legal
运动
Sports
品位
Taste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长期研究历史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为何频现,问我吧!
探索
2021-07-22
韩健夫
河南破历史记录的降水量引起的洪灾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而从古至今,气候呈现怎样的变化状况?又对人
…
类社会产生哪些适应性改变?“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研究历史上的极端气候事件,是我们认识当前极端气候事件的重要渠道。
我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讲师韩健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历史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影响。关于上述问题,如果您有疑问和思考,欢迎与我交流。
分享
520
共54个提问,
33
个回复
进行中...
焦双喜不喜欢:
2
2021-08-20
请问老师,对历史地理学感兴趣,有哪些渠道可以了解古代的植被覆盖、山川河湖变迁、古代动物活动范围等等知识?
韩健夫
:
2021-09-01
0
你好,很高兴你对历史地理学感兴趣。如果对植被覆盖、山川河流变迁和动物活动感兴趣,可以去参考邹逸麟先生所著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这本是现今最好的历史地理学教材之一。还可以去看《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该书主要反映我国全新世以来一万年自然环境的演变,包括气候、植被、动物、水系、海岸、沙漠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希望对你有用。
回复
小兔兔
:
2
2021-07-26
请问您,极端天气预报发展了吗?
韩健夫
:
2021-08-19
23
现代天气预报是一门科学,是基于科学的大气探测网体系、资料存储和传输体系、超级计算机数值模拟体系以及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来综合做出的,气象卫星、雷达等为其构建了监测网。天气预测分为潜势预报和邻近预报/警报,后者更为精准,可以提前几分钟到几个小时预报。目前,我国能提前38分钟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较之前有所提前;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减小到70公里。
回复
一只饺子OAQ:
1
2021-07-26
请教老师,全球气温每上升1度,我们的世界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如果上升5度呢?
韩健夫
:
2021-08-13
11
根据最新公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的显示,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预估来看,全球温度上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预计全球持续变暖将进一步加剧全球水循环,包括其变率、全球季风降水以及干湿事件的强度。热浪将增加,暖季将延长,冷季缩短。沿海海平面将持续上升,导致低洼地区发生更频繁和严重的洪水。对于城市而言,气候变化中的高温、强降水事件尤其需要注意。如果全球升温2℃,极端高温将更频繁的达到农业和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如果上升5℃,所造成的结果将对人类产生难以想象的结果,但我认为上升5℃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回复
亚特鲁:
1
2021-08-09
2020年新冠大流行导致人类行为模式大变,其实客观上少了很多碳排放,结果21年各地气温和降雨量以及干旱和火灾都在迅速刷新历史纪录。甚至加拿大和俄罗斯北极圈内的森林都在火灾。人类活动的变化似乎没能让这些气象记录被打破的速度减缓。我们已经迈入了气候灾难时代,而按照现在的减排计划,中国30年才碳达峰,印度根本没计划,就算真的其他几个少数国家40年碳中和了我们还是不可能把气温上升控制在1.6度内,那么既然已经确定要跨过不可逆的临界值了,现在人类还需要挣扎么!
韩健夫
:
2021-08-13
2
即便2020年因疫情原因出现碳排放的减少,也不能遏制和大幅度减少过去150年人类(尤其是早期工业化国家)的碳排放总量所积累起来的影响效应。另外,未来是否能够将升温限制在1.5℃之内还不能完全确定,现在也没必要太悲观。而且,是否已经突破临界值,也很难准确的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努力实现减排既定目标,同时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防。
回复
1850377:
1
2021-08-01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个关于水资源的问题,我小时候是从农村长大的,坐标在河南西南部。那时大大小小的河沟里都有水,但现在河流、池塘都没水了,水都到哪里去了呢?
韩健夫
:
2021-08-13
1
此问题已经超出我的研究领域。小河流中水的消失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并不一定都与气候变化有关。
回复
一只饺子OAQ:
2
2021-07-23
过去几年,只要台风一过境上海没过一会就会自动转走,因此上海也被称作“风水宝地”,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韩健夫
:
2021-07-23
84
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台风登陆地点的频率至少与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市的海岸线长度有关,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无台风登陆地。其实,2014年9月的台风“凤凰”和2018年7月的台风“安比”均在上海登陆。
回复
然后是只大蟋蟀:
3
2021-07-22
韩老师好,我是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们学了竺可桢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我后面偶然知道牟重行还有商榷文章。我想问一下牟重行的研究有多大的价值,在哪些地方推翻了竺可桢的研究,学术界似乎并没有采纳他的看法?
韩健夫
:
2021-07-23
82
你好,此问题我推荐你阅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家诚先生在1993年《贵州气象》发表的《历史气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评牟重行对气候史料的甄议》一文,答案就知晓了。另外,我再推荐你再读读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页和满志敏:《用历史文献物候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22-31页这两篇文章,可以放在一起读,就更有收获了。
回复
是晖不是辉:
1
2021-07-22
为什么极端气候会频现,未来有可能出来2012里的场景嘛,人类的未来在哪?
韩健夫
:
2021-07-23
81
极端天气是否频现还没有定论,我不希望也不认为未来会出现2012里的场景,至于人类未来,这可能是一个哲学问题。但上述回答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曲突徙薪非常必要。
回复
婵yyds:
1
2021-07-23
历史书上记载过不少“灾年”,2021是偶然还是我们的环境真不比从前了?我们有何方法改变这种现状
韩健夫
:
2021-07-23
67
历史书上的“灾年”在农业社会时期往往指发生大旱、大涝等造成农业生产严重受损的年份。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灾年”的界定也应该有所调整,毕竟灾害的本质还是人类社会遭遇灾难。2021年还未过去,现在下结论尚早。如果仅就上半年的情况来看,2021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4%、42%、33%和50%;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4%、53%、69%和46%”。
回复
观自在:
1
2021-07-23
比尔.盖次曾说,以后的极端天气状况将比新冠损害程度高达几十倍?是否有可能?为何?请教。
韩健夫
:
2021-07-24
57
比尔·盖茨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现在全世界有很多机构都在用计算机模拟未来极端气候的可能危害,但彼此之间的预测结果相差很多,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推荐阅读威廉·诺德豪斯《气候赌场》第七章的总结,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
至于同疫 情的损害程度比较,我认为两者性质完全不同,一类是自然灾害,一类是传染性疾病,所以两者影响社会的机制也不同,不太好比较。如果比尔·盖茨真的说过这句话,我个人认为他可能更多是想强调未来极端气候的危害性,希望能引起全世界更多的重视。
回复
澎湃网友iyam2u:
2
2021-07-22
极端气候的出现主要有哪些原因
韩健夫
:
2021-07-25
50
你好,极端气候出现的原因会因其出现的地区和类型不同而不同。就现有研究来看,中国极端气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赤道海温的变化是中国东部地区很多极端干旱和洪涝事件的气候背景,比如1755年华东的大涝、1849年长江中下游的大涝、1877年华北的大旱等。2.太阳活动周期。在太阳活动极小年,曾出现长江流域大涝和1843年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事件。3.火山爆发。1815年坦博拉火山的爆发,直接导致1816年欧洲的“无夏之年”以及云南连续三年的夏秋低温,从而造成严重饥荒。
回复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
1
2021-07-22
请问老师,气候真的能“决定”古代王国的更替吗?有没有什么因为天气太冷了,一个朝代就没了的情况?应该不会这么夸张吧.....
韩健夫
:
2021-07-24
56
可以很明确的回答:气候不能“决定”古代王朝的更替。明朝可以算是一个因寒冷而灭 亡的例子,但是请注意,明朝的灭 亡,气候的恶劣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已。我不支持“气候决定论”,但我也不认为气候没有任何影响。我想我们应该去关注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机制,从而丰富我们对王朝兴亡原因的认识,进而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回复
遛遛哒哒:
1
2021-07-27
古代的气象数据是从哪里得到的?
韩健夫
:
2021-07-30
13
古代因为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气象测量仪器,所以气象数据只能通过其他相关记载作为代用资料。能够作为代用资料的有很多,比如树轮、湖泊沉积、黄土、中纬度和极地冰岩芯、花粉和历史文献等。每一种代用资料均有其优势。其中,历史文献包括正史、地方志、日记、文集、古代农书、历书还有档案等记载的物候、灾害、雨雪分寸等内容。
回复
范斯特洛:
1
2021-07-22
老师您好,最近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兴衰合于我国历史气象的变迁,冰期与暖期决定了农业,也直接的影响了封建王朝的命运,请问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韩健夫
:
2021-07-24
39
这种观点看似正确,但经不起细究。我举一个例子,明清小冰期中,1650-1670年代中国东部地区的冬半年均温较1951-1980年低1.1℃,而明末的几十年间,只比1951-1980年低0.3-0.4℃,如果按冷暖决定论,明朝不应该亡于1644年。所以,这种说法我认为是历史简化主义。当然,暖期相较于冷期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粮食安全也更有保障。但一个王朝的兴衰还要看粮食的流动与分配领域,不能仅关注生产领域。所以,我们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机制,而非简单的把冷暖变化与历史变迁生搬硬套在一起。
回复
孤独的胡杨老人:
1
2021-07-26
现在网络购物假货特别多、越是广告的历害得越是假货为什么没有人查
韩健夫
:
2021-07-30
3
“厉害”打错了。另外,这个问题不属于我的专业范围,我也痛恨假货。
回复
很爱很爱吃:
1
2021-07-26
新冠的出现是否是地球环境极端化的表现?
韩健夫
:
2021-07-30
3
据我所知,还没有明确与地球环境极端化有关
回复
谋克敦:
1
2021-07-24
若是想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应是天文学家,其次应具备物理学家多水平。
韩健夫
:
2021-07-30
2
需要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地理学的知识。如果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用历史文献作为代用资料来研究的话,还需要很扎实的历史学、文献学基础。这是一个交叉学科。
回复
小兔兔
:
5
2021-07-24
请问您,极端天气一定和碳排放相关?
韩健夫
:
2021-07-24
25
碳排放会造成全球变暖,这一点现在基本上没有疑问。当前关键的问题是,全球变暖是否一定会造成极端天气在数量上增多,程度上加强,还不能完全确认。但即便如此,因为碳排放的增多及全球变暖确实造成了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等危害,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做到碳中和和碳达峰。
回复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
1
2021-07-22
请教老师,五千年到现在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吗?具体是发生了什么变化?更冷还是更热?古代生物的消失是不是也和气候变化相关?
韩健夫
:
2021-07-24
26
从过去一万年乃至更长时间尺度来看,过去五千年的气候变化不算大。具体而言,在过去5000年到3000年之间,属于“仰韶温暖期”,黄河流域较今天年均温度高2℃,冬季温度可能会较今天高3℃以上。过去3000年中,气温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波动之中。比如比较有名的西汉中期至东汉的温暖期、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宋元温暖期和明清小冰期。这段时间中,最冷与最暖时期的气温振幅不超过2℃。 干湿变化也一样存在干湿的交替波动。 至于古生物消失与气候的关系,已经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属于古生物学和古地理学的领域,可以再请教高明。
回复
神的鱼儿:
4
2021-07-22
请问韩老师!这次河南的雨真的很大,我看到有说1小时200毫米降水量相当于倒了150个西湖进郑州😭那请问历史上也有这样超强的雨量吗?他们遇到最极端的天气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韩健夫
:
2021-07-24
17
历史上类似的超强降雨量事件的确存在,我举两个例子。其一,1662年黄河中游七天内降雨量高达820mm,日均117mm,最高一天降水量超过288.2mm。相关研究可以参见王涌泉先生1981年发表的《1662年中国大水的研究及估算》和1982年发表的《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背景与水情分析》两篇论文。其二,1849年在北纬31°一线,从5月18日开始连续降雨至7月18日,中间还出现3次持续10余天的强降雨过程。相关研究可以参见杨煜达先生2008年发表的《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一文。
回复
如来弹指139:
1
2021-07-23
北宋末年,开封府对黄河的防汛有过什么经验教训?
韩健夫
:
2021-07-24
18
我直接引用一段原文来回答吧。“北宋时期河患十分剧烈,都城开封府又地处黄河下游,故北宋朝 廷对黄河的治理是十分重视的。北宋人对黄河的水情、泥沙运行规律、河工技术方面的认识都较前人有很大的进步。……从总的方面来说,北宋一代,治河的基本原则还是塞决固堤,但在具体措施上则有多种意见。一种是“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一种是开减水河。……又有一种方案是人工改道。……还有一种是疏河浚淤。……北宋后期在治河方略上最大的对立,是庆历八年黄河北决以后的东、北流之争。前后延续八十年之久,直至北宋亡 国。”以上引自邹逸麟先生《千古黄河》一书的第158-160页,借此追思邹先生。
回复
乐观公正:
1
2021-07-25
您好,请问老师,我国北方黄河流域以及西北地区,是否出现了气候温暖湿润的周期性变化?
韩健夫
:
2021-07-25
13
您所讲的黄河流域、西北地区在自然地理意义上所包括的地域太广,涵盖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属于不同的气候类型,无法一概而论。西北地区的确最近这些年出现转湿的趋势。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7-22
请问您,极端天气威力加强了好多!是不是因为人口和活动范围增加?
韩健夫
:
2021-07-23
21
这是两个不同性质但又彼此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先说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本身可以分为极端干旱、极端洪涝、极端冰冻、极端高温等很多种类;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大小又可以通过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的程度两方面来判断,所以很难一概而论说极端天气威力加强了,而应该做更具体的区分。再说人口和活动范围。人口及活动范围的增加是随着全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生活水平的增长的一种必然的趋势。但人口及其活动范围的增加与极端天气的社会破坏力增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受到灾害预防、技术进步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回复
niew2000:
1
2021-07-24
最近这十几年山东半岛几乎多数年份都干旱,某些年份甚至出现了极端干旱的情况。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韩健夫
:
2021-07-24
17
如果只是前几年的话,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回复
通俗喜剧:
1
2021-07-22
人类在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极端天气频现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还是到了某个周期点就会出现?
韩健夫
:
2021-07-24
15
现在还不能完全明确极端气候事件一定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极端气候事件是存在不同长度的周期,但是这也只是告诉我们极端气候事件在某时段内发生概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确定就一定会出现。
回复
坂田巧S:
1
2021-07-22
教授您好,请问我们现在经历的极端气候变化是有周期性的嘛?人类活动与极端气候的关系究竟有多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能做什么?
韩健夫
:
2021-07-23
14
你好,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是有周期性的,只是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周期性不同。现今已经从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中获取了很多极端气候事件的周期性规律。人类活动与极端气候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因为人类活动与作为极端气候发生原因的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至今还很难明确获知。我们现今知晓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碳排放活动的确与全球变暖有关,但全球变暖是否一定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次数和强度的增多和加强,现在还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我们能做的是,第一,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工作。第二,积极预警极端气候事件,加强大家的防范意识。
回复
卡尔-江:
1
2021-07-23
韩老师好!请问以重庆为轴心的西南片区会有极端气候吗?
韩健夫
:
2021-07-23
14
会有的,就拿中国最为常见的极端旱涝灾害为例。过去600年西南地区的极端旱涝灾害就发生过117次。其中,1400-1700年有35个极端干旱年、25个极端洪涝年;1701-2000年有23个极端干旱年、36个极端洪涝年。今年刘威、杨煜达在《第四纪研究》上发表的《过去600年中国西南地区极端旱涝事件的重建与分析》一文有详细的研究。
回复
朱鹏飞:
1
2021-07-22
为何雨量会突然这么大,往年河南降雨很少。雨量增大和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有没有关联?各种大坝水库兴建后聚集水汽是否导致的了水系生态的改变?
韩健夫
:
2021-07-24
8
“往年”的时间尺度是?如果仅仅是最近几年,那么并不能因此得出未来不会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结论。此次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并不能轻易得出与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有关的结论。与大坝的修建更是无关。因为,在历史时期,比如明清小冰期中的1662年,即是小冰期又没有大坝,黄河流域也曾发生过类似极端降水事件。而且,此次事件专家也给出了科学的原因分析。
回复
碧绿色的 兔子:
1
2021-07-22
请问极端天气频发是不是说明地球环境已经被人类破坏得很严重了?是一种反噬的表现?
韩健夫
:
2021-07-23
11
关于这个问题很难界定“很严重”的对应内容,所以很难回复。极端天气频发是否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或只和人类活动相关,我认为尚不能完全明确的确定。但不管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回复
愿乘长风破万里:
1
2021-07-22
整体来看,是不是地球要进入一个相对高湿高温的温暖期了呢?这个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呢?
韩健夫
:
2021-07-23
10
地球的确进入一个变暖的状态,这已经成为共识。至于这种变暖的原因,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各自的影响比重,据我所知还没有一个定论。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