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世界会客厅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IP SH
酒业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讨论
Discussion
目击
Witness
文艺
Arts
教育
Education
探索
Discovery
百科
General
圆桌
DISCUSSION
健康
Health
法律
Legal
运动
Sports
品位
Taste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孙若圣,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在日本传播,问我吧!
思想
2021-04-07
孙若圣
莫言、史铁生、王安忆,当这些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传入日本,如何被翻译和重新述说?中国文学在日本
…
的传播情况如何?语言的桎梏给中国文学作品的出海制造了多少困难?为何常有人吐槽一本好的书籍毁在翻译上,怎样的翻译与译者评述才能留住作品中的神韵与况味?
很多人误以为翻译仅是两种语言的机械转码,殊不知背后还有社会背景、审美倾向、默会知识上的差异,跨文化传播的难处正在于此。我是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孙若圣,译著有《全球化与世界史》等。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及背后日本学者的思想水脉,问我吧!
分享
593
共38个提问,
29
个回复
进行中...
熊:
1
2021-04-19
中国现代诗如徐志摩诗及朦胧诗等,在日本的情况怎样呢?
孙若圣
:
2021-04-21
14
您好!嗯…………这个问题如果反过来,变为,惠特曼的诗歌,正冈子规的诗歌,黑塞的诗歌,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歌在中国译介的情况如何?似乎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了。无论是五四之后的新月派还是80年代的朦胧诗,在国外都缺乏读者。
当然在90年代,有许多80年代很活跃的诗人都到了国外,在国外开展了活动,最著名如北岛,可以说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功,当然这样的成功有多大因素是拜诗人的才情所致,有多大程度是各种因素的合力,笔者也是略有疑问的
回复
熊:
1
2021-04-21
日本人喜欢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是年轻人多还是中老年人多呢?
孙若圣
:
2021-04-21
2
嗯,绝对是老年人居多,这些老年人,就是80年代中日蜜月期时期接受教育或者刚工作不久的青年人,现在大概平均年龄在50-70之间,这是我根据各种副文本得出的大致印象,如果有更精确获得数据的方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当代文学外译研究中的好课题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4-18
请问您,日本的九零后,零零会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吗?他们能理解中国当代文学?
孙若圣
:
2021-04-21
2
您好!是这样的,目前的90后00后本质上而言是摆脱书本的一代,较之40后50后,90后00后的娱乐活动主要以社交媒体,短视频,游戏为主,所以他们非但不太能理解当代中国文学,也不太能理解日本当代文学。这个类比在国内其实也是成立的。当然,有研究表明刘慈欣的读者中大部分都是90后00后,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回复
熊:
1
2021-04-18
唐诗宋词在日本受欢迎?
孙若圣
:
2021-04-18
15
是否受欢迎似乎无法回答,就像把问题转换为“唐宋诗词在中国受欢迎?”,同样也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唐宋诗词在日本属于基础教育范畴,收录于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的国文教材中。日本学生或者读者读到的中国古典诗词是经过“训读法”改写的,具体而言就是在保留诗词原样的情况下在每个字旁加入日语中表示词与词关系的助词(相当于英语的介词),及阅读的顺序(一,二,三),这样日本读者就可以正确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了。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4-15
请问您,日本人对中国抗日战争体裁的当代文学如何看?
孙若圣
:
2021-04-18
4
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大部分日本读者在这一点上很“玻璃心”,通过例如亚马逊的书评可以看出,只要作品里出现抗日题材(如《红高粱》等),日本读者一定会有所察觉并做出评价(好的坏的?你猜?)。
当然,日本有很多正直的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他们译介了大量有关抗日和日军在华暴行的小说,但这些作品在日本影响有限。比如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翻译后就在出版经费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阿垅的《南京血祭》的出版也是困难重重,出版后如预想中没有获得良好的展示平台。
回复
风雨琳琅是吾:
2
2021-04-13
孙老师,您好。我很喜欢王安忆,看到您说王安忆的作品在日本很受欢迎,所以想请问一下,您觉得是她作品的什么特点才导致的这个现象呢?
如果说莫言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史铁生是因为对生命、死亡的思考,那么王安忆的作品是为什么呢?
谢谢老师!
孙若圣
:
2021-04-13
25
您好!是这样的,我似乎没有说王安忆在日本很受欢迎。我和您一样,非常喜欢王安忆的作品,其中最喜欢的还是《长恨歌》。但恰恰,王安忆在我看来是当代文学日译的一颗遗珠(另一颗遗珠路遥的《人生》近几年已经出版了)。王安忆老师的早期中短篇,如一些自传体小说,《小鲍庄等》在日本译介较多,长篇里面《富萍》2013,2014年前后出版了。但是包括《长恨歌》《桃之夭夭》等作品还未见于日本。其实王安忆老师每个阶段中的作品各有特色,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我也和日本译者们交流过,力陈至少《长恨歌》应该有翻译的意义。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4-13
请问您,中国当代文学表达的理念,想法,具有中国特色部分能够让日本人理解?
孙若圣
:
2021-04-15
15
嗯…………当代文学中表达人类共同情感的内容是很容易使外国读者感同身受的,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在网上可以见到日本普通读者的读后感,里面写着史铁生母亲从背后望着史铁生的样子,像极了自己的母亲。
但是伴随着共和国历史上各种重大事件的那些理念,想法,或普通人的态度,可能没有共和国历史知识的日本读者就无法体会了,这也是当代文学在日本读者稀少的原因吧。而有共和国历史知识的日本人基本都是中文系学生或者学者,对他们而言文学只是选择之一,他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4-11
请问您,当下的日本需要输入中国文学那种类型?那种作者类别呢?
孙若圣
:
2021-04-13
20
一个国家的文学能被别的国家“需要输入”,事实上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说明这些作品在某一个层面在目标语言社会产生了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或者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世界人民的“通识”,就像莎士比亚,鲁迅,雨果,普鲁斯特一样。
目前这样的当代作品还比较少,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把我们的优秀作家推出去,推向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让中国的某个作家进入世界各国的文化议题,由此形成一种“势”,这样国外就会“需要输入”这位作家的作品了。
文学中经典的“造势”莫过于诺贝尔奖了
回复
海边的Claire:
1
2021-04-15
村上春树这两年的文字是否越来越复制旧作、变商业了?从专业角度您会怎么评价他的作品?
孙若圣
:
2021-04-15
5
嗯,怎么说呢,村上这两年比如1Q84,或者刺杀骑士团长,个人觉得反而是对过去的一种超越,或者说,顺着沙林毒气事件取证笔记那条脉络上更深的思考。
至于村上的作品是否“更商业”了,他本身就是一位商业气息很浓的作家,越商业就村上而言,似乎称得上一种褒义。当然商业的方式不一样,比如一些作家喜欢直接把产品标签上的数字写在小说里,而村上用的是一种唤起消费时代大城市青年男女中共感的方法。
此外,一个作家变得有名后,其身上商业化的气息不可避免地会被强化,这是作家与出版市场之间的一种共谋也好妥协也好,好不容易出一个文化偶像,出版社指望着多卖书活下去呢,于是各种宣发就不可避免地增多了。
回复
柒星:
1
2021-04-10
日本漫画是强有力的文化输出吗?
孙若圣
:
2021-04-11
22
您好!是的,日本的漫画,流行音乐,cosplay,JK,都是非常强有力的文化输出,一同构建了一个包含着现代,柔弱,青春的“较为女性特征”的东方国家形象。这句话的意义是,日本通过这样的文化输出,成功洗白了战前的“军国日本”的强悍形象。现在的“较为女性特征”的东方国家形象,站在彼岸的鹰哥旁边,是不是很配?这就是文化输出的作用
回复
西瓜可乐味:
1
2021-04-07
请问孙老师,这个中国当代文学中必然有很多诗句和说法,是只能用中文体会的。那怎么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来?就如同那句“今晚月色很美”一样,我们对外传播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名句嘛?
孙若圣
:
2021-04-08
32
这样的表现方式其实很多,比如说作品中乡土情结较为浓厚的作家(洪峰,贾平凹,莫言),或者使用方言进行写作,或作品中有大量文言或方言因素的作家(阿来,韩少功,金宇澄等)等,各种译者选择的方式不一样(目前金宇澄作品还未日译),据我的观察,多数译者倾向于使用标准日语来进行译介,因为首先日本译者能理解中国文言或方言以实为不易,更多的是考虑翻译的阐释学功能,而不是再现原文的审美形式。其次,一个作家愿意为作品花费多少心思,其实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原语文化在目标语社会中的被重视程度。目前来看,中国当代文学或者当代文化在日本还并未达到非常被认可的程度,这也导致了日本译者在翻译中国作品时不会太纠结于如何传达中文中潜藏的韵味与美感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4-10
请问您,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是否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孙若圣
:
2021-04-11
15
无疑,文学传播是文化传播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虽说世界文学的时代来临了,但是事实上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有其特色,世界化的只是阅读方式和流通方式,而不是文本本身。
比如村上春树,无论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希腊,日本,中国,等等,我们脑中想象的始终是银座地下昏暗的酒馆和坐在里面的忧郁的日本男女。
中国文学亦是如此,《红高粱》里的余占鳌,戴凤莲,罗汉大爷,花脖子,一下子就会让人想象到这是东北高密乡漫天红高粱帐下的英雄好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也许由于背景知识不足,读者想象中的中国和实际的中国会出现偏差的情况)
回复
玫瑰色的你:
1
2021-04-09
您怎么看待国内读者熟知的日本作家,都是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川端康成这几位,对其他的则了解甚少呢?
孙若圣
:
2021-04-10
17
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其实相比于日本读者知道的中国作家,我们读者对日本作家的了解程度可以说很深了。除了上述几位之外,在普通读者脑中或有印象的还有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松本清张。最近一些的有青山七惠,梶井基次郎,从数量来看不少了,由于各种原因,日本的战后文学更有演化为世界文学的倾向,这里的世界文学取丹穆若什所言“一种跨越文化的阅读方式”之意。一国作家如何在另一国的出版市场攻城略地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的过程,这同样不仅只和文学有关。
现在我只能说:日本作家或日本的战后文学在文化输出上做得不错。
回复
代码再敲也看不懂:
2
2021-04-09
请问孙老师,四大名著在日本深受喜欢吗😂其中哪一本会销量更高一点?除了莫言、刘慈欣,现在是不是也没有其他能叫上名的现当代文学了....感觉停滞了....90后也没啥代表作家辽~
孙若圣
:
2021-04-10
11
您好!四大名著中,三国志无疑是最受喜爱的,有关历史在日本是一般知识,与三国有关的各种文化延伸产品无疑也与文本自身产生了互相增强的效果。其余三种差不多,都有全译本,其中松枝茂夫译的《红楼梦》当属上乘。
当下的文学的话,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就个人阅读趣味而言,我最近对文学东北很有兴趣,主要作家有班宇,双雪涛,郑执等,还有老一辈的迟子建老师等。文学整体而言是在萎缩的,个中情由就算把键盘打烂了也说不周全。
回复
游手好闲貓先生:
1
2021-04-07
目前,我们国家强调文化自信,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输出,文化宣传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我想问一下,目前中国的各种文学,比如历史文化,书籍,电影,音乐等等在日本的传播处于什么状况?
孙若圣
:
2021-04-07
17
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任重而道远。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别国民众认知中的他国国家形象更多的取决于各种媒体的渲染,而现在这里面临的是结构性障碍,西方(包括日本)媒体中的中国形象想必各位朋友也有所耳闻,而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总之,文学的传播从来不只是文学传播的问题。
回复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
1
2021-04-08
请问您~审美倾向上有什么差异呢?日本喜欢文学的含蓄?为什么翻译会和审美倾向有关?
孙若圣
:
2021-04-08
13
是的,虽说各国的文学都是多样化的,但是日本现代的文学传统更加注重对内面的审美,由此部分将中国当代文学作为艺术作品看待的日本学者确实更倾向于那种比较含蓄的文学作品,如史铁生等。但事实上,更多日本学者还是把中国的文学作品理解为对中国当下局势的图解或者补充,因此实际上许多拥有更加广阔历史观的作品也有其爱戴者。
回复
nshshui:
1
2021-04-07
中国作家在日本最热的是哪位
孙若圣
:
2021-04-07
15
无疑莫言是最著名的作家,但是从译者数量,译作数量,受专业学者评价度高低来看,我认为在日本最被认可的中国作家是史铁生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4-09
请问您,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处于那种地位?超过美国作品,韩国作品?
孙若圣
:
2021-04-10
2
您好!当代的中国文学的话,几乎所有名作都有日译本,但始终无法产生影响。莫言的《红高粱》的影响力是最强的,主要因为80年代末有电影,然后莫言本身比较重视日本这一块,也有一些旅日知识分子及日本学者在日本热心推荐莫言,2012年莫言获奖自然也是一个助推剂。
和韩国相比的话,如果是韩国本土文学,那中国文学的传播可能更好一些,但是韩国的文化输出一般不靠文学实现,一家一首冬季恋歌就能引爆日本……美国文学或者英国文学的话,如果我们把《达芬奇密码》《哈利波特》也算在英美文学里面,那么,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目前为止与之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4-08
请问您,日本人习惯中国的类似于雍正王朝这样类型的作品吗?能理解吗?
孙若圣
:
2021-04-09
6
日本人的中国历史素养,应该仅次于中国人了。清王朝的统治架构及各皇帝名讳,主要事迹几乎可以算是通史。但是历史小说最大的问题,是太长了…………日本译介过一些,但是效果不佳。《雍正王朝》连续剧有日语字幕版。
事实上日本作家的中国题材作品可能更趋近于日本读者的审美,比如井上靖的《敦煌》,北方谦三的《水浒传》等等
回复
XXXYXX:
1
2021-04-08
非翻译专业人员能否从事翻译工作?
孙若圣
:
2021-04-08
10
当然可以,只要有深厚的外语基础和对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翻译工作。其实翻译中文学翻译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各种行业翻译及科技翻译,人文社科类文献翻译是翻译中的大头,这部分文本的译者极少有专业翻译人员,都是精通外语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
回复
炀睿:
1
2021-04-08
请问教授,残雪的作品在日本的学术界接受度如何?
孙若圣
:
2021-04-09
4
您好!残雪因其独特的文风,抽象的叙事及冲突性的意象使用,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在日本有一位专门关注残雪作品的学者——原日本大学(这是个专有名词,这个学校叫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近藤直子,近藤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和东京都立大学,师从松井博光,自87年开始以《季刊 中国现代小说》这本杂志为阵地,译介了几乎所有的残雪作品,此外还出版了残雪长篇译著约3册。由于已经构成了译者和作者的对应关系,因此别的日本学者不太会再进行残雪翻译了。日本中国文学界对残雪的评价很高,特别看重其文本中的不条理性对现实世界的映射。近藤教授于2013年道山,翻译工作也中断了。如果残雪之后还有力作的话,想必会有别的学者会接过残雪译介的重担
回复
飞驰而过:
3
2021-04-08
史铁生虽然有名,但在中国文坛中不算是咖位最大的,为什么在日本最被认可?是因为他有很多关于生命、死亡、残缺的思考,跟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很相似吗?
孙若圣
:
2021-04-09
2
嗯,是的,铁生有关生命,死亡,残缺等的思考,和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美学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除此之外通过精读日本学者的铁生批评,可以发现很多别的东西,最近正就此点撰写论文,更详细的内容等文章公开发表后再尝试回答。
当然,除了作品,作家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吸引日本学者的极重要原因
回复
starry night:
2
2021-04-07
老师您好,莫言的作品一直有很强的乡土色彩,日本读者怎么能明白这种根植在中国土地上的情结呢?
孙若圣
:
2021-04-08
5
您好!在日本约有6位学者翻译过莫言的作品,其中较出名的是井口晃,藤井省三和吉田富夫三人。而莫言最喜欢的译者是吉田,吉田几乎翻译了莫言除红高粱家族和酒国外所有的长篇小说。事实上,莫言作品中的乡土色彩,莫说是日本读者了,就算是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也未必可以掌握,而吉田的出生成长经历与莫言类似,亦会用老家的方言切口来译介莫言小说中的土语,因此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莫言获得诺奖参加颁奖典礼时邀请了吉田夫妇一起去,可谓惺惺相惜
回复
子非鱼啊:
1
2021-04-07
私以为文学、诗歌是最难翻译的。您觉得呢?在翻译界,不同的文体有没有难易之分?
孙若圣
:
2021-04-07
9
文学翻译及诗歌翻译的批评文体或者质量评价标准问题蕴含着无数的话题性。我的主要专业是翻译史研究,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会尽量避免对译文质量的评价,即将译文作为一个客体接受下来后进行研究。
在我看来所有具有创造性的文本(诗歌及其他诗学性作品)都很难翻译,非常考验译者的功底和匠心,可能因源于此目前为止我在文学翻译方面做的尝试还很少,我更倾向于翻译一些具有思想性或学术价值的人文社科类的文本。
回复
砂渍:
1
2021-04-09
请问备受读者关注的文学题材?
孙若圣
:
2021-04-09
1
嗯,我只能说,目前尚未出现“备受”日本读者关注的中国文学作品题材,中国文学在日本的读者有限,即使是获得诺奖的莫言,作品后续在日本的销路也未尽如人意。刘慈欣可能会是一个突破,我们拭目以待。
回复
神的鱼儿:
1
2021-04-07
请问孙老师,莫言、史铁生这种会翻译传播到日本,那请问网络文学会吗?还是更倾向著名文学作品?传播到日本的现当代文学都有啥特点?
孙若圣
:
2021-04-08
3
当然会,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分成两部分来看,就是纯文学的传播和类型化文学的传播。纯文学指的是莫言,史铁生等人的作品,在日本的读者比较有限。类型化文学的话,之前的郭敬明,韩寒的作品曾被译介至日本,但也未引起很大的反响。
但是目前各种网络文学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在日本拥有较大的读者群,其中大刘的作品走的是正规的版权引进,出版伊始在日本的一些书店甚至出现了断货的情况,至于各种神怪或宫斗的网络小说更多的是由网上的亚文化群体自主翻译传播,就类似于“字幕组”的感觉。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4-07
请问您,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传播对象是学者?还是普通人?
孙若圣
:
2021-04-07
3
您好!我们先从译者说起,80年代改开之初,日本尚未形成完整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群体,因此译者都是会中文的普通人(中国文学爱好者),读者也基本是这群人,可以说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圈子,这种现象持续到85年左右,之后日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培养逐渐完备,译者也逐渐转向了学院派,而传播的对象一开始有一部分普通民众,但随着时局因素及世界范围内文学市场的低迷等种种影响,当代文学传播的对象逐渐限定在了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界或日本的中文系学生等。但最近各种网络文学向日本的传播及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的类型化文学传播逐渐兴盛,这类作品的读者群扩大到了日本的普通民众群体。
回复
跳舞的梵谷:
1
2021-04-07
您好,日本学者的思想水脉是什么样的?
孙若圣
:
2021-04-07
1
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日本的中国文学家们的代际传承,即关注日本战后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竹内好的弟子们如何构建起日本的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框架,我主要是对这个历史过程进行研究。而构建一个学科,必定涉及基础文献的积累,在这些基础文献中占大多数的无疑是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日译,于是注意点又移向这里。
回复
bom229:
1
2021-04-07
一直很好奇,如果作者自身不懂外文,如何能确保自己作品的翻译效果?
孙若圣
:
2021-04-07
1
很难想象一位不懂外文的译者,我知道的最近一位这样的译者叫林纾,翻译方式是由他人口译而林纾落笔转为文言,大概100多年前的事儿。现代社会中外语素养是译者的基本功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