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世界会客厅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IP SH
酒业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讨论
Discussion
目击
Witness
文艺
Arts
教育
Education
探索
Discovery
百科
General
圆桌
DISCUSSION
健康
Health
法律
Legal
运动
Sports
品位
Taste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文化研究者杨子迪,人们为什么会迷恋“虚拟偶像”,问我吧!
文艺
2021-01-12
杨子迪
从初生代虚拟歌姬初音未来、洛天依,到模仿真人版produce 101的选秀综艺,再到社交平台
…
上的虚拟YouTuber、B站up主、Twitch主播等,“虚拟偶像”以越来越丰富的形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当下的虚拟偶像技术已发展到何种地步?与真人偶像相比,虚拟偶像有何特殊魅力?如何看待数字技术加持下的虚拟偶像产业与粉丝社区?我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专业硕士杨子迪,关于虚拟偶像与粉丝文化,问我吧!
分享
349
共30个提问,
13
个回复
进行中...
Gun girl:
2
2021-01-12
虚拟偶像跟一般的二次元纸片人有什么区别?为啥动漫形象那么多,但算是虚拟偶像的就少数几个?
杨子迪:
2021-01-13
32
您好,这个问题是比较典型的,我认为很值得讨论。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梳理一下虚拟偶像的发展历程。虚拟偶像分成很多类别,最早的虚拟偶像是一种具有偶像元素的“二次元纸片人”,比如《超时空要塞》的林明美,她就是一个出现在动画中的,以偶像为身份的角色;此后,到九十年代,出现一些偶像风的作品,比如一部分的美少女动画或者游戏——像《樱花大战》和随后的声优歌剧团“帝国歌剧团”,她们并不能说是典型意义上的虚拟偶像,但确实可以视为虚拟偶像的一类雏形;再之后,就是非常典型的偶像题材作品,比如《偶像大师》、《Lovelive!》这种,还推动了声优的偶像化(声优的偶像化是九十年代逐渐兴起的,近年来愈发有影响力);这些都讨论过之后,才是我们目前最典型的虚拟偶像:以初音未来为代表的虚拟歌姬,一种以开放音源库为躯壳的新形态虚拟偶像;最后,虚拟偶像发展到今天,衍生出虚拟up主这种模式(以虚拟主播为主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下沉”,成为一种日常的文化文本。
讨论过类别之后,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虚拟偶像中的一部分(虚拟歌姬之前的),其本身就是“二次元纸片人”这个概念中的一个类别,不能说是少数几个,只不过对于不接触此类文本的爱好者来说,多数角色可能比较陌生。从虚拟歌姬开始,到现在的虚拟up主特别是虚拟主播,数量相较众多的动漫角色而言可能还是少一些,但绝对数目是不低的。由此,我们需要厘清一点,就是虚拟偶像这个概念和“二次元纸片人”有重合也有不同,而且其数量也不是“少数几个”,只是相对庞大的御宅族系文化而言居于少数。
回复
人海碰瓷:
1
2021-01-13
迷恋虚拟偶像会带给粉丝怎样的心理感受?
杨子迪:
2021-01-13
56
您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假定一个“迷恋”的界限——即是否只着眼于“狂热的Fandom”这样一个状态下的个体、群体。如果是的话,那么核心的感受应当是参与感、获得感和一种身份认同,也就是形成一种主观的趣缘文化圈群,这种圈群有一定的可能性是“极端化的”,但多数只会是一种个体性或群体性的迷狂状态。
美国的一位学者约翰·费斯克曾经这么说:“粉丝是民众中最具辨识力、最挑剔的群体,粉丝生产的文化资本也是所有文化资本中最发达、最显眼的。”这样的观点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被沿用至今,对虚拟偶像,或者说对一切“偶像存在”的迷恋,都会演变为一种挑剔的文化接受和活跃的文化再生产。
如果我们只是讨论“爱好者”这个更庞大的人群,那么答案会有所不同。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小众的,或最多分众的文化形式,爱好者的圈层化是比较明显的,表层的泛用户往往只是出于一种娱乐消遣的需求来进行这样的文化行为,并非“一定要做”,有时仅是顺其自然,深层次的爱好者才是会进行长期的追随的人群。因此,对于表层的泛用户群体来说,心理感受与一般的娱乐活动不会存在太大差异,只不过虚拟偶像带来了一种“虚拟偶像对客观现实的映照”的新奇体验,带有一定的陌生感,进而演变为一种喜爱之情。不过,关于这种情感,我目前的研究也没有太过深入,有待继续调查、统计和思考,因此仅供参考,如果您有相关的想法,我们也可以多做交流。
回复
子非鱼啊:
1
2021-01-26
您好,请问虚拟偶像存在养成系吗?
杨子迪:
2021-01-27
0
存在的,而且很常见。
回复
薇薇安Vivian:
4
2021-01-18
老师您好,洛天依和初音未来为啥能火?
杨子迪:
2021-01-20
24
这两个虚拟偶像的成功因素不一样,真正达到的水准也相差很多。初音未来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虚拟偶像。她最大的特点在于开放性,与广大的互联网用户、爱好者形成互动,营造了一种众创的风气。同时,她还是虚拟偶像与全息技术进行搭配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此外,初音没有很固定的人设,这就使得围绕她的创作更自由,作为一个虚拟歌姬,她的覆盖面是最广的。
洛天依相较之下要弱不少,首先,洛天依的初设是“外星人”,早期很多创作也围绕人设来做,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就是,中v圈的影响力相对不足,洛天依也因此几乎不具备全球性的文化影响。初音在很多海外的虚拟偶像活动中都有过出场,而且时常是作为中心人物,有过很多高光的时刻,这种影响是洛天依目前不具备的。最后,初音划定了虚拟歌姬的诸多范式,此后的大批虚拟歌姬,都是这种范式的效仿者,有时可以是完善者,但都没有超出这个框架,因此也就无从与初音进行全方位的竞争,洛天依可能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后继者,但仍然在这样一个文化圈当中,没有实现实质性的超越。
回复
本杰明:
1
2021-01-13
虚拟偶像并没有情感,粉丝应援有什么意义?
杨子迪:
2021-01-20
24
围绕虚拟偶像的很多文化行为,其实是粉丝中心的,由粉丝自己界定,由粉丝自发去做,强调粉丝圈群的主体性。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因为它表现的是一种文化认同。
回复
代码再敲也看不懂:
1
2021-01-12
请问您,为什么人们会迷恋虚拟偶像?和小时候崇拜奥特曼是一样的吗?还有渴望有哆啦A梦一样的伙伴,这种情感算不算?有什么区别吗?
杨子迪:
2021-01-20
4
有一定的区别。我认为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行为上,儿时的很多喜爱对象,比如哆啦A梦这种,它更多停留在情感层面、记忆层面,属于你看到了它,就会回想起很多东西,但你的行为往往是偶然性的或仪式化的,比如看到出新电影就买个电影票进行支持,看到某个剪辑就比较感动之类的。
虚拟偶像相对而言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形式,它表征了许多文化价值。对于爱好者来说,它不是一种偶然的仪式化行为,而是会变成一种日常行为,在频率、程度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但是,如果我们单纯说情感,那么这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只有程度上的区别,因为有个现成的例子,就是“虚拟角色的狂热喜爱者”,他们喜爱的对象可能不是虚拟偶像,但他们用以支持喜爱角色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偶像应援无二,只不过不那么系统、成熟而已。
回复
柒星:
1
2021-01-14
异文化的崛起是否为动漫类专业指明了创作方向?
杨子迪:
2021-01-20
1
这是个大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动艺这样偏传播学和艺术学的专业领域,我并不是内行,因此不好下定语。
单从我的专业学科来说,我认为显然是有积极影响的,它会提供一种思路,但这种思路的价值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它到底能不能走通,其实并不好说。特别是近些年,日本也好,中国也好,泛acgn文化圈的审美变化速度都比较快,爱好者迭代也如是,因此很难说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方向”,只能说存在一种借鉴的价值。
回复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
1
2021-01-12
虚拟偶像是不是就是AI?有区别吗?能让人感受到不同吗?如果称之为“偶像”,那是不是也和真人偶像一样有很多“守则”?
杨子迪:
2021-01-13
33
您好,您的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一点点来梳理。
第一个问题:“虚拟主播”是否属于AI?有何异同?这个问题是比较常见的,虚拟主播不等于AI,甚至可以说,AI在虚拟主播当中是极少数,它更多出现在一些非偶像领域,尽管并非我的研究范围,但在我接触到的信息中,国内部分媒体都有以AI担任主播、主持的计划方案,其中一部分应该已经在实施中。那么细说一下区别,虚拟偶像的几个类别我在另一个提问中进行了回复,于此不赘述,可能与AI形成对应的应该是虚拟歌姬和虚拟主播,特别是被粉丝称为“人工智障”的爱酱“绊爱”,但前者是由音源库搭配虚拟形象组成的,并没有人工智能担任其主体内核;后者是真人“中之人”搭配虚拟形象的组合物,也并包含人工智能的成分,而是一种扮演。
第二个问题:“虚拟偶像是否遵循某个守则”?不同的虚拟偶像不同,有些虚拟偶像是要严守“人设”的,其行为要遵循这个人物的设定,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守则”;另外一种则是强调打破人设的,比如当下比较流行的部分虚拟主播,时有开播后就迅速“放弃人设”的行为,这种反常规的举动也被视为一种“萌点”,对于这一类虚拟主播来说,“守则”的概念就相对薄弱的,只会有一些非常原则性的问题。您若对此有兴趣,我们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展开一下交流和讨论。
回复
要月亮奔我而来:
1
2021-01-12
虚拟人物,是否依然是现实的镜像?
杨子迪:
2021-01-13
29
您好,我注意到,您提出的问题是关于“虚拟人物”的,那这就是一个更大的话题了,但很有趣,我认为值得讨论。日本的御宅族系文化研究提出过一个“想象力的双环境化”概念,进而引发了一个名为“双重的现实性”的话题,这个话题立足于“二战后”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提出客观现实的权威性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叙事(完整叙事)”都趋于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小叙事”和“虚拟与现实的并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观照一下许多御宅族系文化的文本,比如有一部动画叫《记录的地平线》,里面就涉及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探讨,提出一个观点:参与者的主观想象所建构出的“环境”,也可以说是“世界”,它同样的是“真实”的,只不过它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真实,而是由情感推动的,并由情感与文化认同建立起文化合法性的一种“主观现实”。在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很难说“A是B的镜像”这种话,因为它带有一种对客观现实的中心论,这在讨论具体的文化形式与文化文本时,是比较傲慢的说法。站在我个人的研究立场上,我更倾向于接受虚拟人物作为现实的一种“改写”,作为不同于客观现实的“另一种或无数种可能性”。
回复
鲤鱼与RADWIMPS:
1
2021-01-12
距离大众整体接收估计还有多少距离呢?
杨子迪:
2021-01-14
15
不一定要“大众化”,确切地说,走向大众这个概念不适合今天。这样的文化形式,应该成为文化环境多元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种分众式的文化发挥作用。
回复
薇薇安Vivian:
1
2021-01-14
请问虚拟偶像现在最成熟的是日本吗?我国的虚拟偶像产业发展到哪一步?
杨子迪:
2021-01-15
6
最成熟的是日本。国内的话,我认为还在一个比较挣扎的摸索期,也可以说是对日本模式的学习期。比如说虚拟歌姬,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日式虚拟歌姬的本土化再版,采用的技术是一样的,不过针对我们本土的文化语境做了一些调整。vup之于vTuber也一样。近期来讲,一些带有明显企业色彩的虚拟偶像(主要是虚拟主播)团体出现,表明这个市场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未来也因此值得期待,但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尤其是国内在偶像文化方面,并没有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个人是谨慎看好。
回复
七九零一:
1
2021-01-12
除了全息成像,虚拟偶像还需要哪些技术?
杨子迪:
2021-01-14
11
绘图渲染、裸眼3d之类的,都是需要的。比如live2d作为现在虚拟主播的最常用形式,就是一种典型的绘图渲染技术。
回复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
1
2021-01-12
请问您!为什么很多综艺都会引入虚拟偶像,和人互动?但其实对观众来说,TA可能只是Siri实体化了?我怎么和TA产生感情?和纸片人那样恋爱类似吗?
杨子迪:
2021-01-14
4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综艺节目没有考虑虚拟偶像对泛二次元文化的依附关系,步子迈得比较大。在live2d和家用3d技术高度普及之前,虚拟偶像更多的还是作为一个圈群爱好者的内部喜好存在,对于趣缘圈群的外部来说,还存在一个明显的接受门槛。就如您所说,它可能在多数人看来只是“Siri的实体化”,因为多数人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去辨识它,这种事情只能依赖文化的自然发展,而不能揠苗助长。综艺节目作为一个面相大众的,以电视文化为传播形式的(即便是网综,也在依托电视文化的生产逻辑)文化类别,它对于虚拟偶像来说太庞大了,如果运作得当,可以扩大虚拟偶像概念的影响力,如果过于仓促,也会使得这种文化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解,被贴上一个有些奇怪的标签(目前有些“虚拟偶像”就存在这个问题)。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