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圆桌
DISCUSSION
探索
Discovery
法律
Legal
百科
General
目击
Witness
教育
Education
健康
Health
文艺
Arts
品位
Taste
运动
Sports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讨论
Discussion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东汉魏晋史研究者刘萃峰,关于历史上真实的三国纷争,问我吧!
思想
2020-06-17
刘萃峰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广大历史爱好者最感兴趣的时代之一,堪称许多人喜欢历史的原点。强
…
大的汉帝国为何会四分五裂?三足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又如何结束的?我们所熟知的小说《三国演义》和诸多三国题材的影视、游戏作品,与真实的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我是东汉魏晋史研究者刘萃峰,历史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东汉魏晋政治社会史、江淮地域史。关于东汉三国史的相关问题,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
分享
337
共35个提问,
18
个回复
进行中...
Run:
1
2020-07-01
老师您好,三国这段历史时期虽短,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却被人们津津乐道。您认为造就三国这段历史的特殊地位的重要原因有哪些,它的存在相比其他历史周期怎样的独特魅力,给予我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有没有新的视角和经验。谢谢!
刘萃峰
:
2020-07-03
99
您好!三国是乱世,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的确出了一大批英雄,但这并不是它为人所知的最重要的原因。毕竟乱世有很多,英雄也都不少。其实,三国之所以影响这么大,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演义的底本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了,也就是话本。那时流行的话本很多,不止三国这一个IP,但当元明之际罗贯中把它写成小说以后,它就渐渐一枝独秀,越来越流行。改编成小说的本子有不少,例如《说岳全传》《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但这里头《三国演义》是写得非常好的,剧情紧凑,人物形象饱满,文笔上佳。像《封神演义》,剧情略敷衍,人物就太扁平;《说岳》,只有一个主角,趣味性有限。所以《三国演义》快速流行起来,明代就已经传到朝鲜、日本等地,到明末努尔哈赤甚至把它当兵书。
对于现在的人,除了小说《三国演义》外,央视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光荣三国系列游戏,都为三国的普及推波助澜,以致到今天,三国依然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个时代。
回复
东台洪哥:
1
2020-06-30
真实的诸葛亮叫什么
刘萃峰
:
2020-07-01
30
诸葛亮
回复
长大了、快乐少了:
1
2020-06-29
刘备集团在蜀那么多年,根基也应该很牢固,还有蜀道易守难攻,最终还是失败,原因是人财的稀缺还是别的。
刘萃峰
:
2020-06-29
34
您好!蜀汉灭 亡的原因,大家探论已经非常多了,我简单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实力悬殊是根本原因。虽然巴蜀号称沃野,汉中地势险要,但物产、人口较之中原,毕竟差距太大。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以巴蜀为根据地统一全国的,非常罕见,基本都是偏安政权,如公孙述、蜀汉、成汉、谯纵、前后蜀、大西等,时间长则大几十年,短则几年,最终都难逃被灭的命运。那有没有例外呢?有的,那就是《隆中对》里说的“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高祖(高帝)刘邦。为什么?这就涉及到外部因素。
刘邦面临的环境是,中原虽都名义上服从项羽的管辖,但实际上各自为政,并未统 一。所以他可以团结拉拢,各个击破。蜀汉面临的局势要严峻得多,如果是想多玩几年,那蜀汉可以不主动出击。但要想不亡,绝不可困守,只有积极防御。因为中原已经统一,安稳发展,实力差距只会越拉越大。所以隆中对里诸葛亮谋划的“兴复汉室”的前提是“待天下有变”,无变的话,难度实在太大。
第三,除了实力的根本差距和严峻的外部环境外,蜀汉内部根基并不像题主说的那么牢固。刘备并非巴蜀土著,入川后没几年就去世了。蜀汉的统治班底,刘禅、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都不是本地人。虽然诸葛亮尽量调和,但矛盾在所难免。随着他的去世,荆州外来人才的凋敝,冲突必然加剧,乃至出现谯周这样的“卖国派”。西晋建 国后,也满足了这些土著的要求,把外来官员都迁出了巴蜀,基本实现了“蜀人治蜀”。
其它因素就不谈了,总结起来,根本的就是实力差距,然后就是内外两个因素:内部不团结;外部对手强大。
回复
学习生:
10
2020-06-20
关羽失荆州的主要原因是刘备集团的实力不如对手吧?失荆州应该是必然的,假设诸葛亮来守可能也多撑两年?
刘萃峰
:
2020-06-21
21
您好!感谢提问。我个人不是太同意这种观点,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关羽如果暂不北伐,凭借刘备军团在荆州多年的经营和当时的军事实力,守住荆州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如果荆州的北部和东部并不是分属于两个政权,而是在一个势力的管辖之下,那压力可能会更大一些。
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主要有二。一是湘水之盟后,荆州已经被一分为二,东部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属刘备,刘备所占三郡中,南郡人口、资源都比较丰富,而其余二郡却既远又贫瘠,对南郡前线的补给和支援有限。二是三峡通航能力有限,益州补给荆州也并不算轻松。汉水中游的东三郡刚吃下不久,自身也需要消化。
所以长久来看,刘备集团在荆州不能困守,只能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要么北伐,占据中原;要么东进,全据荆州。这也是关羽北上的重要原因,只是他最没想到的是,阿斗的亲舅舅竟然不战而降,哪怕多守个几十天,关羽即便前线受挫,照样能退回来防守。
至于题干中的假设,诸葛亮带着一帮人守荆州,那更是没任何问题。
回复
扁舟听雨:
1
2020-06-29
你为什么愿意免费在问吧上回答问题?
刘萃峰
:
2020-07-01
8
您好!我是之前和澎湃有过一些合作,他们邀请来问吧答题,我觉得挺有意思就来了。我个人其实平时比较忙,所以答题效率也不高。一般是在车上、开会、等人时见缝插针答几题。所以多数时候答题不查书,未必准确。
回复
澎湃网友BrYnEv:
2
2020-06-25
林俊杰那首歌《曹操》您觉得有什么意义?对史上的三国于人们的印象有什么影响吗?
刘萃峰
:
2020-06-26
30
您好!很有趣的问题,超出了我的知识范畴。这歌出来的时候我读高中,流行了好一阵儿,词曲写得都不错,但要说影响了人们对三国的印象,我个人觉得恐怕有限。因为三国实在是太流行了,几百年来,绝对排得上中国前几的历史类IP,小说、戏剧、诗歌、游戏……各类相关文学创作层出不穷。从这个角度来说,林俊杰的歌也是诸多作品中的一个,就影响力来说,不和《三国演义》比,只跟同时代的光荣三国系列游戏都比不了。就我个人而言,还不如同为台湾人创作的《傲世三国》游戏对我影响大,这游戏真心推荐,设计得相当好……
回复
巧克力迪斯科:
1
2020-06-28
宫崎市定认为九品官人法是曹丕篡位后为遴选返聘汉朝官员而设置的半临时类的举措,请问这一点在学界有无公认或比较前沿的研究成果呢?
刘萃峰
:
2020-06-28
1
您好!很专业的问题。九品官人法(或者叫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初期由陈群等人创立的选官制度,它是对汉代察举征辟等制度的一种反思,可算是“后•汉帝国时代”知识精英对汉帝国崩溃的反思之一。我个人不做制度史,对此不太熟悉。
宫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研究》一书就是这个领域最为经典的著作。我国的相关研究也不少,论文方面,可以参考唐长孺、胡宝国等人的研究。著作方面,当属张旭华的《九品中正制研究》最为详尽。此外,凡研究魏晋官制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涉及到这个问题,比如黎虎、阎步克等人的研究,都可以参看。我不专业,肯定漏掉不少,您可以自己查考。
回复
多加点香菜啊:
1
2020-06-18
请问您,东汉党锢之祸对士大夫有什么影响,世家大族会因此丧失对中央信心从而加剧地方分裂吗?
刘萃峰
:
2020-06-19
47
党锢之祸影响了相当一部分清流士大夫的仕途,更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不过,导致东汉分 裂的主要原因还是黄巾起 义中崛起的独立军阀们,他们利用地方的离心力,割据一方,并最终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回过头来看,东汉帝 国的分 裂和灭 亡究竟给士人最大的冲击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世界观的崩塌。东汉以儒教立国,几乎将儒家思想完全融入到了政治文化生活中,按照士人的思维,社会应该非常安定,政治应该稳固有力,人民应该安居乐业。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宦官、外戚祸乱朝政,底 层人民起来造 反,理应强盛、稳定的汉帝国就这样四分五裂,很多士人想不通原因。这就导致了他们要么抛弃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与军阀合作;要么自甘糊涂,搞起了玄学;更有甚者走向了隐逸。于是魏晋国家的统治基础,就远不如汉朝稳固了。
回复
水晶透明:
1
2020-06-25
孔明真的有三国那么聪明吗
刘萃峰
:
2020-06-28
0
可能没有吧,您可以读一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集》《华阳国志》等文献看……
回复
多加点香菜啊:
3
2020-06-18
请问您,三国各个政权与士族的关系是怎样的?
刘萃峰
:
2020-06-23
6
您好!这是很大的问题,我手机简单答下。曹魏方面,曹操是不大待见名士的,对士族又用又打击。这从他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到对孔融、杨修、荀彧等名士的态度,都可以看出来。曹丕跟他爹的态度就大一不样了,一来因为他已经脱胎换骨,从阉竖之后变成皇帝了。二来也正是因为当世子、当皇帝都要士族的支持,所以他手底下的宠臣陈群、司马懿都是大族代表。不过他也未必就全用士人,他在位时寒门照样可以干事业,曹丕“四友”里的另外两位吴质和朱铄出身就比较一般。到了曹魏后期,司马氏当政,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出身低下的人很难出头了,典型者如邓艾,即便被破格提拔、立下灭蜀大功,照样被士族代表钟会弄死。魏晋禅代之后,就更不用提了。可以读一读新出版的福原启郎的《晋武帝司马炎》和早前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孙吴这边的情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孙氏立国,关键在孙策。孙策开始是不管什么士族不士族的,武力征讨,挡路的就灭,攻下庐江,陆康为首的吴郡陆氏死掉一波。后来逐渐依靠张昭周瑜这样的淮泗人,才算和士族搭上。孙权固然要依靠江淮士族和江东士族,但也还是有所忌惮,所以一度用暨艳、吕壹等“小人”来整他们。江东士族被整得够呛,孙权自己都觉得不能搞了,因为动了国本了。后来孙皓乱杀 人,也是走老路。民怨沸腾,孙吴也就站不住了。
蜀汉的情况最简单。虽然很多人热衷于分析蜀汉的统治集团,草莽集团、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降将集团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蜀汉政治是最稳定的。刘备、诸葛亮的威望太高,诸葛亮相对比较公平,治国用法,士族也好,寒人也罢,有能耐就上,犯了法就罚,这也是因为他们立国难,人才少,不能瞎搞。刘禅基本继承了这种政策,稳定为主,内部没啥大的动荡。魏延之死已经算是不得了的了,这在魏吴根本就不算事儿。
扯远了,总之,还得个别区分地看待。
回复
熊:
1
2020-06-25
三国时,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是哪里?
刘萃峰
:
2020-06-25
0
您好!虽然中原地区经过大动乱,破坏比较严重,但三国时期经济最发达的还是中原地区,特别是洛阳和邺城周边,毕竟底子厚,又是都城所在。三吴地区和成都平原虽然也有所开发,但和中原还是不好比。
回复
东台洪哥:
1
2020-06-25
这些人那时候都真的有吗
刘萃峰
:
2020-06-25
0
绝大部分都有,只有极个别是虚构的。至于故事,就未必完全对得上了。
回复
夜郎很大:
1
2020-06-23
请问吴国对山越部族的控制力有多强?为什么这些部族在秦汉的时候存在感不高,却在三国的时候冒了出来?
刘萃峰
:
2020-06-25
1
您好!孙吴对山越的控制是逐步增强的,孙策在江东站稳脚跟后,孙权就开始消化三吴腹地的山越了。主要集中在宁镇丘陵、皖南山区、浙江地区,陆逊、诸葛恪、贺齐都是打山越起家的。我们常嘲讽孙吴政权守有余、攻无力,主要的掣肘除了高层的不团结,就是伴随始终的山越问题。
东汉时这个问题并不突出,是因为山越盘踞的地方不是统治的核心地带。但即便如此,《后汉书》相关纪传仍有零星记载。而孙吴、东晋、刘宋时期,因为涉及统治核心区,所以记载很多。刘宋以后,才逐渐消化、融合。
我不专门研究山越问题,说的可能不准确,您可以移步咨询“六朝民族史研究者张兢兢”。
回复
东台洪哥:
1
2020-06-24
三国演义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吗
刘萃峰
:
2020-06-24
1
您好!很大的问题,手机打字简单回复您。俗语说三国演义是七分真三分假(也有反过来说的),这话还是有道理的。虽然各种解读、对比,把老罗瞎编的地方都给指出来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大势的走向上,演义基本遵循了事实。不仅没开金手指让刘备统一,甚至连一场反败为胜的大仗都没有,该败的还是败,最多败的时候老罗帮他们杀几个敌将找回点面子,比如汝南败给曹操,让赵云杀了高览;夷陵之战前,让沙摩柯射死病甘宁等,这都是虚构的。
稍提一句题外话,很多人说不能拿演义去学历史,我个人其实有不同意见。读演义,你别盯着史实看,以为它就是真的,就当小说读。读完之后,你会记住很多大事很多人名,这些大事、人名基本都是真的,记住它们,再去读史书,会轻松很多。对小孩来说,可能比直接读史书更有趣、更易入门。
回复
费度:
1
2020-06-17
您好,日本韩国也有三国时期,不知道有没有相似之处?
刘萃峰
:
2020-06-24
0
您好!列岛史和半岛史我不熟,不过日本好像没有三国,只有战国时代。半岛的三国时代是指从公元前后到七世纪存在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最终由新罗统一。至于它们的历史特征,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您可以移步咨询南大的马云超博士,他是东亚史的专家。
回复
鲮鲤南川:
1
2020-06-17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近乎妖,和真实历史上的孔明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把很多不是诸葛亮的功绩都归到他身上,除了小说戏剧化、突出人物特点的需要,为什么孔明会成为《三国演义》中的妖化形象呢?
刘萃峰
:
2020-06-20
15
您好!您说得对,小说就是要突出人物形象,如果主角塑造得过多,就会显得分散注意力。所以《三国演义》要塑造出一些突出形象,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智,刘备的懦弱与仁义,关羽的忠,周瑜的小器……
那么,为何要把智归给诸葛亮呢?我想主要是诸葛亮的地位。晋武帝司马炎在登基以后感叹:“我怎么就不能有这样的忠臣呢?”到了唐代,更是把诸葛亮列入武庙十贤中。罗贯中所处的元末明初,孔明已经成为自古以来文臣中最为忠心的存在,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塑造智慧形象时,选择他是最为合适的。
回复
garald:
1
2020-06-18
纪录片《三国的世界》您看了吗?您觉得靠谱吗?
刘萃峰
:
2020-06-20
9
您好!我看了一集,觉得趣味性不强,就没继续追下去。就我个人的看法,请的都是一流专家,史实没问题。就是搞得有点呆,不够有趣。
您接着追了没?要是追了,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回复
鲮鲤南川:
1
2020-06-17
相比曹操将汉中比为妖妄之国。当曹操攻破汉中, 张鲁败走巴中时, 黄权上谏刘备曰:“若失汉中, 则三巴不振, 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 率诸将迎鲁。”李严在推荐杨洪为蜀郡从事时, 正值魏蜀争夺汉中, 刘备书信于诸葛亮询问有关汉中的战略定位。诸葛亮以此问杨洪, 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 存亡之机会, 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此家门之祸也。”都说学历史要左图右史,奈何自己对历史地图还是不甚熟悉,看到老师研究领域有地域史,想讨教一下,为何魏蜀对汉中地区认知差别如此之大?其地理依据何在?
刘萃峰
:
2020-06-18
20
感谢您的提问!我试着回答一下。
曹、刘的汉中争夺战是刘备一生的高光时刻,这是他在正面战场上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击退曹操(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的指挥,刘备是敲边鼓的),但这一仗赢得并不轻松,这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并不大,曹军虽然阵亡了大将夏侯渊,但曹操亲率关中、中原主力前来,主力部队并没有被完爆,然而最终他却选择了撤军,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史的前半段时间里,汉水谷地多与南边的四川盆地隶属于同一行政区,这主要是由其地理形势决定的。翻开地形图可以发现,汉水谷地被秦岭和大巴山夹在中间,虽然南北都有山,但通过的难易是大为不同的。秦岭十分险峻,得益于山间的河流和谷地,南北之间有几条主要的通道,自西向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即故道,宝成铁路北线)、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而从汉水谷地入川,则须翻越大巴山。不过,大巴山西麓并不是完全封死的,而是有一个豁口,嘉陵江就从这个豁口里自北向南流过,沿江地势平缓,通行便利,这就是从汉中入川最为便捷的一条道路——金牛道(宝成铁路南线)。在金牛道的东边米仓山一带,也有一条从南郑到巴中的道路,这就是米仓道。这两条道路比秦岭诸道好走得多,这就决定了汉中属南比属北更加便利。
这是从汉中本身的角度来看的。如果从外围来看,它的北面是关中平原,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对周边环境的依赖性较小。即便占据了汉中地区,对关中的威胁亦不致命,所以强如诸葛亮,也未能突破秦岭天险,北伐成功。而汉水谷地的南面则是四川盆地,它也是独立的地理单元。但正如上文所说,从汉中南进要简单得多,这是大家的共同认识,也就是你题干中引用的黄权、杨洪的话“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家门之祸”。所以很多人认为,钟会伐蜀时,即便没有邓艾的偷渡阴平,钟会攻破剑阁、杀进川中,也只是时间问题了,因为汉中天险已失,成都平原北面的缺口已经暴露在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对四川盆地的政权来说,汉中是咽喉,是门户,是必争之地。相反,对关中平原的政权来说,汉中只是锦上添花,有之,固然好;无之,也照样能自守。说它是鸡肋,过了,但和南方比,重要性的确远远不如。
曹操当时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如果可以不费大力气就拿下汉中,那固然是件好事,比如征张鲁,没费大劲儿。但如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争,那就要计算值不值当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对身价一千万的你来说,一千万很重要,拼死拼活也要保住;但对身价一个亿的人来说,再来一千万固然也不错,但如果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得到的话,那恐怕就要掂量掂量性价比了。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