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争霸︱英国何以打败法国称霸世界

Q先森
2016-08-20 18:08
来源:澎湃新闻

中世纪末期以来,欧洲主要海洋大国轮番登场、捉对厮杀,争夺海上霸权。地理大发现时代是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强争锋,其后葡萄牙衰落后,荷兰崛起,成功挑战西班牙的霸主地位。十七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海军实力猛增,三次英荷战争之后,荷兰的黄金时代终结。

光荣革命(1688-1689年)之后,英国走上了问鼎世界海洋霸权之路,这次的主要对手换成了法国。1689-1815年的一百多年中,以英国和法国为首的两大阵营打了七场大规模战争,史称“第二次百年战争”。这一次,不是英国被取代,而是英国彻底打败法国,成为世界霸主。

光荣革命,奥兰治的威廉在托尔湾登陆

英法国力对比

英法争霸之初,法国综合国力远胜英国。当时法国在 “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之下,经济总量1.2亿英镑,是英国两倍以上;法国人口1930万,也比英国的两倍还多;法国在十八世纪的GDP增长速度比英国高,至少也与之相当。

英国陆军人数少,长期不超过十万人,根本不能与法国(太阳王最多有四十万人)相提并论;英国皇家海军因为与荷兰的三场战争,损失较多,主力舰仅存104艘,法国在科尔伯主政时期大力发展海军,他死后法国主力舰已达到120艘。支撑战争的财政实力上,法国看起来也比英国强。1688年后的一百年中,法国每年的国库总收入始终比英国至少多出50%。甚至英国人引以为傲的长期国债,也是法国人更早采用。

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

法国强盛如斯,为何英国是胜利者呢?

一般认为,灵活运用海洋战略和欧洲均势策略是英国成功的关键。海洋战略是指扩充提升皇家海军实力,海战中力压法国,拓展美洲和亚洲殖民地,促进殖民地经济与垄断海外贸易,增加英国财富。同时又施展外交手段,与法国诸多的欧洲敌对国结盟,资助盟国陆军屡屡挫败法国称霸企图,维持了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英国之所以能有效地贯彻实施上述策略,与其强大的国家债务体系是分不开的。

英国可以长期低成本融资

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掌握了原来由国王控制的主要权力,尤其是主要用于战争支出的财政税收和国家借债,中世纪到近代早期那种国王绕开议会征税、任意违约和损害债权人的做法,在英国议会时代基本消失。

十六世纪一场战争费用是几百万英镑,十七世纪末上升到数千万英镑。连绵不绝的的高消耗战争,对英法两国的财政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仅靠国内税收,远远不能满足战争开销。1688年英国军事开销在三百万英镑左右,略超当年的财政收入,此后在战争时期英国军事支出就很少低于、一般是远超国家税收。不大规模举债,根本打不起近代战争。

1695年英国债务总额为840万英镑,是政府收入的两倍,到1790年,国债总额攀升至2.44亿英镑,是当年政府收入的十五倍!英国债务不但庞大得惊人,而且比政府收入增长快得多,却能在没有损害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支撑战争,奥秘在哪里?一个重要的财政制度原因是从短期债务向长期债务转变。

十七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已经用短期债务筹集海军军费,这种借债一般以固定税种做担保,也有很多无担保的短期贷款。后来英国政府融资也主要是短期贷款,但是短贷利率较高,可达10%,甚至更高,而且期限短,本息偿付的压力巨大,英国政府不得不拍卖土地、向伦敦金融家借钱还债,或者干脆拒付债务(光荣革命之前),这又进一步伤害了政府信用。

英国政府虽然明白长期贷款能将战争中的巨额花费转化成未来一系列较小的支出,大大降低利息偿付压力,但政府还不具备足够的信用获得长期贷款。1694年英格兰银行建立,对英国国债制度发展和完善的意义重大。英格兰银行给英国政府第一笔120万英镑的永久贷款,利率只有8%,此举大幅提升了政府信用,也打击了高利贷金融家。

英格兰银行

在英格兰银行的示范引领下,有垄断贸易特权的英国大公司,比如东印度和南海公司,也积极向政府提供长期或永久贷款,长期国债的比重持续提高,利率则逐渐走低。1696年,英国长期国债为120万英镑,占国债总额的10.3%;1748年,长期国债增至6870万英镑,占总额的90.2%;到七年战争结束后的1764年,英国国债已经彻底长期化了,短期国债仅占总额的3.7%,利率也下降至3-4%。这个利率远低于欧洲其他国家,只有法国国债利息的一半。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卡西姆巴扎尔的一个工厂

长期国债解决了英国的战争费用问题,保障了对法国及其盟国战争的胜利,获得更多殖民地和海外贸易上的好处,英国经济因之更加繁荣,从而进一步拓宽了未来战争的国债融资规模。此外,巨大的财政支出,尤其是“英国海军部的合同对铁、木材、布匹和其他物品的长期大量需求,也形成了一种反馈回路,有助于英国发展工业和促进技术上的一系列突破”。

1786年,英国首相皮特在下院宣布: “这个民族的生机乃至独立建立在国债基础之上”。一语中的!

法国财务信用差、金融制度全面落伍

税收之外,法国筹集战争经费的主要途径也是举债。历史上法国王室的借债信用一直很差,这种状况到路易十四时代基本没有改变。法国政府通常只能以较高利率向金融家和其他中介机构短期借款,正常税收收入不足以偿付高额利息,结果法国财政赤字逐年攀升,政府信用则进一步降低。法国与英国几次战争失败的部分原因就是政府信用崩溃引发财政危机甚至是破产,本文后面会有具体描述。

法国政府信用和借债能力不如英国,财政金融制度建设更是全面滞后。从中央银行、普通银行、发展纸币、银行票据、清算中心、保险机构和所得税征收等方面,法国都比英国晚一个世纪。前面提到法国早于英国引进长期国债,但在十八世纪没能向英国那样发展出一个有效的、持续的大规模、低利率国债体系,正是因为上述金融机构和手段的缺失。

路易十四死后,法国债台高筑,经济萧条,法国人本打算学习英国。在苏格兰金融冒险家约翰.劳主导下,法国通过发行纸币和股票等金融手段来恢复经济活力,短期效果确实不错。但1720年“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破灭,金融危机爆发,法国再度陷入萧条。为此,法国人一直对对纸币、银行、债券和股票等戒心重重,失去了在十八世纪追赶英国的机会。

约翰.劳(1671-1729年)

其实在1720年,英国也经历了一次著名的股市危机——南海泡沫破灭。但是由于善后处理措施得力以及英国政府业已建立起的良好财务信用,南海泡沫只是长期推迟了英国股市的发展,对英国国债和金融体系其他方面的影响不持久,也不特别严重。

历次战争中,英国展现了卓越的融资能力

与英国相比,法国地缘劣势明显。法国拥有漫长分割的海岸线(地中海和大西洋海岸线被西班牙分开),陆上也与很多国家为邻,如西班牙、德意志诸国、荷兰及哈布斯堡帝国。由于地缘原因,也由于财力不足,法国不能同时拥有强大的海军和陆军,路易十四在位中后期,法国确定向欧洲大陆扩张的战略,重点建设陆军,海军舰队投入减少,民间私掠船打击英国贸易成为法国海上的重点战略。1689年-1714年间,英国海军经费占军事支出的35%,同期法国还不足10%。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9-1697年)是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中的第一场大战。为让法国的东南邻国萨伏伊公国加入荷兰主导的奥格斯堡同盟,同盟提供大量资金补助,英国是最晚加入同盟的,但提供的补助金却占到三分之二。战争结束时,英国债务从战前的不足300万飙升至1670万英镑。由于英国的参战与资助,法国扩张势头受阻,荷兰安全暂时无虞。

1691年,路易十四亲临奥格斯堡同盟战争的一次围城战

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这次是法国与西班牙的联盟对抗以英国、荷兰和奥地利为核心的反法大联盟。由于上述提到的法国政府信用和赤字问题,1709年法国已经很难为战争融资,到1714年战争结束时,法国赤字24亿里弗尔,政府债务总和骤然增长七倍,法国实际上已财政破产。英国国债也增长至2940万英镑,英国政府却能从容应对。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前的欧洲

这次战争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路易十四扩张疆土的野心最终被遏制。英国海军则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米诺卡岛,成为地中海上的主导力量,理论上能够阻止法国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会合。法国国力大衰,无论是海军还是海上商贸都很难挑战英国,其在加拿大的殖民地也割让给英国。

1714年以后,英法之间维持了三十年和平。1740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1744年英国与荷兰对法国宣战。这次战争,英法主要在海外争夺殖民地和制海权。战后法国殖民地寸土未失,但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被皇家海军打败,地中海成了英国的内湖,法国海军元气大伤。1747年时,英国有战列舰136艘,法国仅有31艘,西班牙22艘。战后,英国国债升至7600万英镑左右,法国则一如既往地财政恶化。

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欧洲列强均卷入,战场分布于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这次英国实力强的盟友不多,主要是崛起不久的普鲁士、汉诺威和葡萄牙,对手是以法国、奥地利和俄罗斯为核心的阵营。截至1761年,英国共向盟国资助了900-1000万英镑,其中每年给普鲁士67万英镑。战后,英国债务总额增至1.34亿英镑,法国又破产了。不过,七年战争损失最重的是普鲁士,充当了英国称霸之路上的炮灰。

七年战争中的一次战役

英国再次成为战争大赢家,法国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印度撤出,只保留了五个市镇。英国终于问鼎全球霸主。七年战争后,英国自持国力强盛,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外交和结盟策略,十几年后就吃了大亏,霸权地位遭遇严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