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生活|水果店里的研讨会

池勉
2020-10-29 16:59
来源:澎湃新闻

“设计为谁,为谁设计——水果店研讨会”共创产品设计展由策展人和设计师周衍主持策划,展览发生在上海五原路126号的新新水果店内,在水果店的营业状态中,展出4位设计师和产品用户的设计合作成果。

新新水果店展览现场  王子路 图

在过去的一年中,周衍作为香港信言设计大使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设计策展研究学者,通过策展研究的方式,探索设计师共享设计所有权时的机会和挑战。她主持策划了为期两个月的系列设计工坊,参与者均为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用周衍的话来说,他们都是“开始为产业做设计的年轻设计师们”。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工坊练习,他们共同探讨设计师与用户共同创造的方式、方法以及感受和思考。

在新新水果店展出的共创设计产品共四件:杨诗婷与外公一起制作的DIYer挂钩组件、杨泽坤与航海船员通过语音通话和微信分享草图共同完成的计数器、徐尹洁和从事财务工作的游戏网友一起设计的实体工作项目日历,以及宋洋和一位编辑女士受一次家庭沙滩旅行的启发,利用充气塑料包装材料制作而成的大小自如购物袋。

杨诗婷与外公的DIYer万能挂钩  周衍 图

杨泽坤与海员朋友佳朋设计的计数器  周衍 图

徐尹洁和从事财务工作的游戏网友小鸽子设计的项目安排日历  周衍 图

宋洋和编辑女士设计的大小自如购物袋  周衍 图

这是一次不遵循“提出需求-用户调研-设计师设计-产品制作”常规过程的设计,而是一个分享“设计所有权”的实验,由设计师和用户一起完成。在为期54天的共同开发中,四队设计师分享并讨论了什么是“设计的权利”,互相交换角色,换位思考。周衍说,这是一次温柔的设计师与自信的用户们的合作。

在整个项目的推进中,周衍弱化了“设计”这个词,而是强调“创意”的具体实施——她认为每个人都有创意,只是不同人对于自身创意的认知程度不同。有人意识到了,有人没有意识到;有人动手做了,有人没做;有人做了一次,有人长期做。她希望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去讲述和传播有同理心的设计理念。

同时,她也刻意回避了“展览”这个词,而使用了“研讨会”这样的互动形式,并选择了水果店这个看似日常无趣,实则充满活力的地方。她想借此机会尝试设计展览场所的可能性,以传达这个项目“平民设计”的本意,通过生活用品的媒介来探索设计传播。

“研讨会”期间的新新水果店  王子路 图

水果店里的布展极其克制,没有大面积占用水果店的经营面积,而只是在特定的时段(下午四点到晚上十点),利用店门口的货架展示产品。展板的整体平面视觉概念来自水果店,使用夏天在店里大量贩卖的西瓜的绿色。在店内播放的视频中,设计师们阐述了对“设计为谁,为谁设计”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共创设计过程中的感受和情绪。而周衍本人则坐在水果店外的小板凳上,“喝咖啡吃冰棍喝啤酒吃外卖”,为观者做讲解。

《设计为谁,为谁设计》 策划:周衍   视频制作:张亨伟(04:32)
进水果店来看展的,有特邀的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听闻消息前来的朋友和路过的街坊邻居。新新水果店位于衡复风貌区五原路靠近乌鲁木齐中路的路口,这儿是一片具有独特的市井气息,而同时交织着时髦小店和咖啡店的区域,转角的艺术空间3ge3 project和depot寄存处同期也进行着不同的展览。

这一带的居民也算是“见多识广”,在水果店做展,虽然觉得新奇,但也没大惊小怪——对街餐厅的厨师每晚都来乘凉,和观者讨论为食客设计盒饭和与用户共创产品的共通性;每晚来收水果纸盒的大叔聊起纸箱回收以及重复利用的问题;邻居中的一位女士分享了她对于“产品作为创意赋能的媒介”的理解,其中也包含了让生活慢下来的意图。

当然也有没看明白,以为在做促销打广告的,但也有在买香蕉时看到了货架上的展览册子,好奇认真翻阅起来的爷爷。这样的互动和反馈形式正是周衍希望探索的,设计传播在美术馆画廊空间之外的可能性,让设计思维以及背后的过程通过生活用品的媒介,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水果店里的“研讨会”  王子路 图

周衍具有建筑设计及产品设计背景,从营造空间到物的尺度,她非常关注“设计如何保持与时代的关联,设计教育如何回应当下的社会变化”这样的问题。在产品设计的范畴中,设计师是在为终端用户做设计吗?还是在为企业的市场宣传部做设计?在大数据的时代,每个人的个体被抹平,产生了一个平均值,设计师是在为这个平均值做设计吗?周衍想要探索设计和时代的关联性是否可以通过设计师分享设计所有权来实现,于是有了这一系列工作坊和水果店展览的尝试。

周衍说,过去这一年关于“设计为谁,为谁设计”的研究和实验将是一个长期项目的开始,她会持续在学院和美术馆的内和外,面向不同的人群探究和运作这类设计工作坊。作为策展人,她将邀请设计师们尝试在设计提案中加入不同的变数,最终产出的并不是一个产品的设计品牌,更会是一个对于设计相关议题感兴趣的社群,大家一起持续探索更多的社会性问题,延展设计的传播和价值。

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说到国内外的设计环境的差异,周衍提出,设计词汇存在“转译”的挑战。比如当设计师说到“创意”、“赋能”、“机制”,他们分别在谈些什么?这些在西方设计语境中定义的词汇,被引进到中文语境后,所代表的意思是否能被准确地传达?她认为设计应拓宽其单一的服务性功能,不妨用设计提出问题。

有参观者说,这次水果店研讨会很像是发生在伦敦或阿姆斯特丹的街头创意行为。上海自2010年2月作为设计之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后,彰显了将设计纳入可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规划核心的决心,也逐渐有了从创业政策、空间场所、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

创意活动要找到合适的空间场所,困难其实很大。衡复风貌区是许多创意活动的首选区域,但该区域证照合规的空间相对少且租金昂贵,可用的空间又门槛过高,有能力实现的项目大都过于精致,草根和鲜活的创意项目则较难实现。所以周衍本次选择非常轻量化地切入话题,选择在社区水果店做展示的尝试,或许可以给更多项目以启发。

近年来,上海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创意空间,出现又消失,但曾经的尝试所留下的长远影响,相信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

曾经的“兼容的盒子”中的一场展览  图片来自兼容的盒子网站

由创意人夏意兰和保罗-德沃图(Paul Devautour)发起的项目“兼容的盒子”,位于上海安顺路新华小商品市场内26号铺,是小街诸多杂货铺中的一间。没有门,没有标识,没有解释,只等待感兴趣的艺术家来考察周遭环境后,提出既能改变这个空间,又达到融入日常生活之即时效果的个人创作想法。现在,它已随着市场的关闭而关闭。

湖南路5号,曾经的REFORMERart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图片来自REFORMERart豆瓣相册

东湖路37号,曾经的衡复微空间。  图片来自Urban Network Office

更多关于“设计为谁,为谁设计”的项目信息,请访问:https://youandmeindesign.wordpress.com/seminar/

(作者池勉为城市爱好者)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