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胡序威建言:允许农民县内就近城镇化,改革宅基地制度

澎湃新闻记者 韩声江
2020-08-12 22:46
来源:澎湃新闻

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形成,自然资源部和相关部门正在组织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

8月12日,92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地理学家胡序威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撰文建议,“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针对中国现有城市群外围的广大农村地区,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部分需转移的农民在县域内就近城镇化。

胡序威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地理、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研究,是中国学术界最早关注城镇化问题的学者之一,在地理学界与规划学界享有较高声望。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胡序威在文中指出,县是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有的县比欧洲的小国还大,不搞各县县域内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

胡序威表示,当前,城市群已被中国学术界视为城镇人口密集的经济核心地区最佳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形态。但应该明确,城市群是指城镇密集的经济核心地区的城市,城镇密集地区也就是城市群所在的经济核心地区。

胡序威批评称,“现今有人任意将城市群的地域范围做大,把许多城镇化水平较低、离经济核心区较远的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也划入城市群,就失去其城市群的原有意义。同样,也有人将都市圈的范围划得很大,混淆了都市圈和都市经济圈的不同地域概念。”

胡序威强调,多年来,中国一直将发展城市群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对此他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城市群所在核心地区的地域范围毕竟只占全国广大国土面积的较小比重,不能把广大农村腹地需向城镇转移的很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到城市群所在的核心地区。

胡序威认为,在规划全国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布局时,不能再继续向城市群所在的发达的核心地区集聚发展。而要鼓励发达的核心地区由区内的点轴空间集聚发展,转向外围广大腹地网络节点的适度空间扩散发展。加大核心地区的富余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广大外围腹地流动的辐射影响力。随核心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失去市场竞争优势的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应优先考虑向其外围经济腹地转移。

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现有城市群外围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县域经济,鼓励部分需转移的农民在县域内就近城镇化。对此,胡序威提出9条理由:

(1)县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有的县比欧洲的小国还大,不搞各县县域内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

(2)县域内的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必须将传统的主要依靠人力耕作的小农经济改造成现代化、产业化的大农业或精致高效的特色农业。让更多的农民转向从事非农产业。

(3)各县多具有因地制宜地发展能体现各自相对优势的特色产业,或通过地缘和乡亲关系招商引资吸纳从大都市、城市群转移过来的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条件。

(4)随着现代化的交通、通信、供电、水利、环保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取得很大进展,农村地区的金融、贸易、旅游、休闲等各种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兴起,为各县提供越来越多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

(5)不发展县域内的非农产业,不搞县域内的就近城镇化,就难以保证已脱贫的贫困县和农村贫困户不再返贫。

(6)由国家推动的各县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现代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均等化,不可能分散到所有农村,只能将重点放到县城和若干中心镇,让全县农村居民均可就近享用这些现代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并可吸纳众多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来此就业。

(7)许多进大都市打工的农民工,由于当地的住房、交通等生活成本过高,即使能为其解决户籍问题,也不愿在此长期定居。经多年辛勤积累筹足必要的资金后,多愿回家乡的县城或中心镇购房养老或重新创业。

(8)正在全国大规模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若能与县域内部分农村人口的就近城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可有效地推进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城乡一体化。

(9)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县域内部分农村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是扩大我国内需市场,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潜力的有效途径。

他还建议,为推进县域内的就近城镇化,需要对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应允许农村的宅基地可在县内市场流通,农民在县内城镇购房,可用自己的宅基地顶价。

胡序威表示,农村的人居占地面积肯定大于城镇的人居占地面积。所以日本的城镇化不仅没有减少耕地面积,反而增加了耕地面积。在中国由于农村宅基地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必然导致一方面因城镇化而大量占用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却因大量农村人口外流而出现大片宅基地无人居住的空心村。

他认为,若能将空心村无人住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即足可顶替因城镇化需占用的耕地。只要能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妥善解决城镇化的占用耕地问题,即使在位于中国重要农产区的县域,也不应限制其部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