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运动能力不行?你可能连呼吸和摆臂都不会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2020-08-11 11:05
来源:澎湃新闻

跑步是所有运动的基础,但很多人忽略了它的细节。

曾经在日本长跑接力比赛“箱根驿传”中夺得过区间冠军的金哲彦就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包括摆臂、落地方式和呼吸方法在内的这些细节,真正决定了你的跑步能力,但这些却在研究实验中被大约九成跑者忽略。

在成为一名奥运教练之后,金哲彦将这些细节分享给所有大众跑者,或许这就是你提高成绩的钥匙。

良好的手臂摆动,影响步频

在金哲彦的研究中,跑步的手臂摆动是最重要的细节之一。

“每位选手的手臂摆动方式各有不同,手臂摆动能够调整跑步节奏、增加推进力、帮助转换速度(提供改变速度的契机)。”

金哲彦在一份研究中写道,“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手臂摆动扮演着调节器的角色。大幅度摆动和小幅度摆动,给人的观感也完全不同。”

那么,正确的手臂摆动应该如何?金哲彦通过多年训练和执教,总结出了一套理论:

首先维持站立的姿势,试着将手腕伸直,前后大幅摆动,接着再慢慢将手肘弯曲90度,将手肘用力往后摆。手指从小拇指向内抓握,注意食指放松,轻轻握拳。当手肘的角度加大,步幅会自然变宽;当手肘的角度缩小、紧靠身体,步频会自然变多。

“想要做到正确的手臂摆动,必须增加肩关节的柔软度。当手臂的可动范围变大,身体更利于跑步,才能展现从容自在的跑姿。”

金哲彦强调,使劲将手臂往侧边摆动,是不适当的手臂摆动方式,这样不但不能增加推进力,也不能带出跑步的速度。

“习惯手臂往侧边摆动的跑者,可试着手持乒乓球来矫正。”金哲彦也给出了纠正不良手臂摆动的方式。

“跑者要留意腋下是否夹得太紧或者太松,建议手肘与身体间保持约一个拳头的空间。”

3种着地方式,到底哪种最合适?

除了手臂摆动,跑步的着地方式,也影响着你的能力。

美国主流跑步杂志《Runner’s World》曾经刊载过讨论跑者着地方式的文章——约70%的跑者是脚跟着地(heel strike),约20%的跑者是脚掌着地(midfoot strike),约10%的跑者是脚尖着地(forefoot strike)。

那么,哪种着地方式比较好呢?日本的跑步教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指导长跑选手“脚跟着地”。

按照金哲彦的理解,跑步是腾空时加速、着地时减速的运动。“在重复加速与减速的过程中前进,如何增大加速并减少减速,是着地时的重点。”

金哲彦在自己的研究中写道,“想要减少减速、尽可能不煞车地着地,必须迅速将跨出去的脚收回到自己重心的正下方。想要增加速度,则必须缩短着地点与重心间的距离,并加大重心与踢出点(离地点)间的距离。”

步幅过宽的跑者,加速与减速的落差较大;步幅过窄的跑者,虽然加速与减速的落差小,却难以带出速度。另外,如果跨出的距离过小,着地时会像是用脚尖踢地面,变成“频繁着地”。

正因如此,根据这个理论,金哲彦强调:“迅速将着地点移至重心正下方,腰部位置也就会随之提高。保持良好的着地,是良好跑姿的第一步。”

慢跑时,大量吸吐空气

无形的呼吸更容易被跑者忽视。

长距离跑一般采取“4步1呼吸”,也就是每前进4步进行1次完整的换气。这正是“吸、吸、吐、吐”的由来。

按照金哲彦教练的跑步理论,呼吸是由呼气与吸气所组成,呼气比吸气来得重要——人体要先排出肺部的空气,才能吸入外部新鲜的空气。

跑步的速度会改变呼吸的方式——速度不快的慢跑,过程中能够聊天、唱歌,但当速度提升、身体感到吃力后,呼吸会变得急促,并加快换气速度。

金哲彦总会告诫自己的学生,“如果想要在跑步时注意换气方式,在速度缓慢时,建议吸吐大量空气。”

但是,当加快跑步速度后,步频增加,每步的平均时间变短,呼吸也跟着变浅。

因此金哲彦建议,“快速跑步时,建议采取有节奏的呼吸。如果在快跑中尚有余裕,应该尽可能地加大呼吸量,偶尔做深呼吸,也能让呼吸肌获得舒展。”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