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疫|王志强:面对空寂无声的上海,没有绝望至极那一刻

澎湃新闻记者 梁嫣佳
2020-06-22 14:05
来源:澎湃新闻

王志强,上海人,东方城乡报原摄影记者:

2003年,“非典”肆虐神州大地的时候,王志强还是一名在岗的摄影记者,他还记得自己戴着两只口罩前往当年的上海汽车展,采访拍摄因疫情而提前结束的展会现场。

17年过去,“新冠疫情”相比有了更明显的标识,全民保持社交距离,日常口罩不离口不离身,是新常态,也是新的生活方式。老摄影记者坐不住,来势汹汹的疫情也激起了他拍摄的欲望。三个月持续记录,从个体的感受和视角出发,有些巧妙,有些荒诞,有些无奈,敏锐地留下这段每个人都经历和参与的“不平凡”城市日记。

2020年1月29日,上海外滩。一位摄影爱好者头戴防毒面罩拍照。

2020年3月10日,浦东陆家嘴正大广场停车库前,一名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给进库轿车喷洒消毒药水。

2020年3月11日,徐家汇地铁站大厅内,乘坐地铁上下班的市民开始增多。

2020年3月12日深夜,豫园一年一度传统的新春灯会开始拆除。由于疫情,这届灯会早早闭灯。来自四川自贡的工人们元宵节后抵达上海,经过14天隔离后方进入现场。图为他们与金鼠的最后留影。

2020年3月27日,樱花季里被誉为“上海最美公交车站”的南浦大桥公交汽车站45路终点站,一对母女从车上走下。

Q: 介绍你在疫情期间拍摄到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你是怎么拍下它的,这张照片你想传达什么?

A:我最喜欢的这张照片拍摄于2月26日上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取药处,等候领药的人们排队时自觉拉开相互间的距离,秩序井然。一眼望去,无声地表露了人们小心翼翼的防疫之心。我随即用手机退后两步,从侧面拍下了这一场景。感觉疫情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自觉行动讲述着保护自己,也就是保护他人。

2月26日上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取药处,等候领药的人排队时自觉拉开相互间的距离。

Q:疫情之下无人能逃脱,请帮我们回顾一下你(或者你们的城市)有没有绝望的那一刻?随着疫情形式逐渐向好,你又是在哪一刻感受到希望将至,抑或没有?

A:就我所感觉,在一月底和二月份里,人们还是比较紧张的,这是因为对于疫情的走向和传染源的阻断不太清楚,表现在街上行人非常少。印象较深的是2月2日,为了拍2020年2月2日20点20分这一独特时刻,晚上7点多我去了上海的淮海中路。这条路以往十分热闹,是上海的时尚之街。但此时偌大的马路两边店都闭门,难得见人,连车也少见。我还特别站在马路中间拍了一张建筑物灯火依然,四下里却空寂无声的片子。但即使如此,也从没有绝望至极那一刻的感觉。

进入三月份后,明显感到人们的神经开始舒缓。上海的网红地如外滩、南京路等处人流渐多,虹口公园外的火锅店门外已有坐等堂吃的食客,被疫情耽误的准新人也赶着天好拍起了婚纱照,南浦大桥下被称为上海最美公交车站的那几株盛开的樱花树每天都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观赏客和摄影迷,往往过了夜晚十点还有忙忙碌碌的身影。

Q:在这次疫情中有没有特别的瞬间或者某个人的某句话最打动你?

A:我的拍摄没有特别喜欢的地方,不少片子都属走过路过拍过。在这次疫情中,特别的瞬间当属4月4日全国哀悼日那天,上午九点半我去到上海最大的地铁枢纽站人民广场地铁站,十点正,列车停站,乘客肃立,汽笛长鸣。此时,我注意到一位还未来得及走进车厢的小伙子,就地肃立,神态凝重。宽敞的站台上就他一人,于是,我悄悄将镜头对准了他。还有,从未见过地铁车厢中全体乘客静静地肃立默哀,缅怀英雄,悼念逝者。令人由衷感动!

Q:在两个多月的拍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和人们有什么样的转变么?

A:转变是确定的,这次疫情无论从思维上、行为上、人际关系上给所有人都上了深刻的一课。诸如随申码以及店家、公园等采取限流措施都能得到大家广泛的响应,更重要的是公共卫生的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戴口罩、勤洗手等成为了人们约束自我的自觉行为。

口罩只不过是脸上的一种遮蔽,口罩之下人们依然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如今的区别在于旁人不能一眼望穿而已。

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上午10点整,地铁上海人民广场站,列车停站,乘客肃立,鸣号致敬,默哀3分钟。

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上午10点整,地铁上海人民广场站,列车停站,乘客肃立,鸣号致敬,默哀3分钟。

2020年4月4日,南京路步行街,几名工人走过一家时装店,与橱窗里的模特“罩”遇。

2020年4月8日,上海外白渡桥上,一位晨跑的女孩。

2020年4月8日,上海豫园商城,防疫人员赶在清晨游客未进园前喷洒消毒药水。

2020年4月12日,夜晚的淮海中路上,两名女子在上海今春以来最大的一场雨中疾跑。

2020年4月19日,幽静的武康路上,三个洋娃娃骑着小单车经过。

2020年4月20日,长乐路一家小洋房里的高级时装店内,店员正在展示服装。

2020年5月1日,夜晚的南京路步行街,一名小伙子双手翘着大拇哥在“众志成城”倒映的街名墙前留影。

2020年5月1日,一名女孩正在欣赏口罩艺术作品。南京路步行街“五一”假期中举办的由13个国家45位艺术家在疫情期间创作的48件口罩艺术作品,展示了“笑容虽然被遮住,但是仍然可以把快乐绽放在口罩之上”的理念。

2020年5月4日,徐家汇商圈当晚开幕的“五.五购物节”上,礼仪小姐戴口罩上岗。

2020年5月11日,上海邮电大楼下,清晨5点半已有两三百人排队,等候购买当日发行的抗疫邮票。

2020年4月12日,上海瑞金南路建国中路口,一对年轻的老外骑罢共享单车,立马从口袋里掏出免洗消毒液清洁双手。

Q:面对你眼前的这些照片你有什么遗憾吗?

A:遗憾是免不了的,就拿三月十二日深夜来说,上海豫园一年一度传统的新春民俗灯会开始拆除。由于疫情,来自四川自贡的工人们在元宵节后抵达上海,经过14天隔离方准许动工。我当晚十点半冒雨进入现场,拍摄者就我一人。由于不在上班时间,周边楼层早已关闭,无法攀高,又因为下雨,也无法借助无人机视角。面对高达5、6米的巨型灯彩,遗憾缺乏一个较高的拍摄角度,只能在地面忙乎了。

Q:你使用什么相机?在哪里学习的摄影,哪位摄影师曾经影响过你?为什么?

A:无论胶片还是数码,我用过相机不少。但近年来图轻便,较多使用松下卡片机和华为手机拍摄。弱光下则喜用富士X—T2相机,16 mm/f 1.4镜头。摄影最初是我的爱好,后又成了我的工作。早年曾参加过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的学习。说到哪位摄影师曾经影响过我,想来当属同城的雍和先生,他的作品记录都市变迁,饱含人文关怀,总是恰到好处找到一个时空交汇点,用摄影语言加以诠释。由于同在上海,相识多年,看他的作品很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获益良多。

Q: 你认为什么是摄影?

A:我认为简而言之,摄影就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扫描。重要的不在于举起了相机,而是在于睁开了思想的眼睛。

王志强在自述中说,“现今不像当年,怀揣记者证,进出拍摄时可以名正言顺。诸如医院病房、隔离点、检查站之类较易出画面的地方肯定非我所属。因此,我更多的还是着眼于在疫情下的城市日常生活图卷,百姓们应对疫情的举止态度。疫情之下,生活“罩”样在继续!作为抗疫最明显的标识,人们必须戴着口罩走进日常的生活、工作、旅途以及休闲。非常时期的非常画面形成了一道非常的风景线。于是乎,围绕口罩,多多“罩”影,成了我镜头中的聚焦点。应该说,疫情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心“罩”不宣,为了明天,理应深情地记下今时!”

    责任编辑:许海峰
    校对:张亮亮